川普將對付中國,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教授沈大偉(David Shambaugh)一月底在《亞洲政策》上發表的一篇關於美中關係的文章,非常值得閱讀。
下為美國之音對此文內容的簡述:
【離婚不是選項:沈大偉談未來美中關係的五大變量】
〔VOA 美國之音 斯洋 2017.02.03
02:13〕
華盛頓—
美中兩國關係自美國新總統唐納德·川普上任以來充滿了變數,甚至有惡化的跡象,未來美中關係將如何發展?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教授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最近發表文章指出,美中政治中的五大變量將會影響雙方關係的發展的軌跡。他也以婚姻關係比喻美中關係,他說,這可能不是最好的婚姻,但是離婚不是選項。
沈大偉 1 月底在《亞洲政策》上發表文章,建議美國與中國打交道時,要進行“強悍接觸( tough engagement)”,但同時,也要“管控競爭”。
他說,川普接手的美國與中國摩擦的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兩國在軍事和安全上、在亞太影響力方面、在國際地緣戰略方面、在意識形態和政治領域、在商業領域都充滿著競爭。他說,雖然令人遺憾,但是,這也將是兩國關係的“新常態”。他說,在一些權力轉移論者眼裡,美中目前的關係應該是一個守成大國和一個崛起大國之間最不穩定,也脆弱(vulnerable) 的時期。
沈大偉說,兩國政府最大的任務,更準確地說,最大的責任,就是要管控這些競爭,免得讓雙邊關係滑向全面對立。他說,這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雙方官員應該意識到,兩國關係中有些更深層面的力量會影響到兩國管控的能力。他在文章中列出了五大變量,他說,這些變量很可能會影響美中未來的關係。
中共政治上的不安全感
沈大偉在文中指出的第一個變量就是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的不安全感。沈大偉解釋說,中國共產黨一直認為“西方敵對勢力(主要指的是美國)要顛覆共產黨的統治,而且這種看法深深地植根於官方的心理和宣傳中。他說,如果川普政府只關注美國內政,這可以緩解共產黨的這種看法,反而消除了兩國關係中的某種緊張成分,這一點應該是北京所歡迎的。
沈大偉說,鑑於川普在競選中對中國的人權和中國內政並沒有做出任何評論,因此這種緊張成分未來可能會減退,雖然兩國在經濟和戰略上的緊張還會繼續。
沈大偉說,川普是商人出身,而商人通常都會認為談人權並無助於推進自己的商業利益。
不過,沈大偉又說,川普政府的強硬派可能會批評中國壓制人權,也有很能會給中國施壓,這樣可能會造成相反的效果。
川普自己是第二大變量
沈大偉認為川普本人是兩國關係中的第二大變量。他說,川普已經向世界證明他是不可預測的,而且對世界事務的了解也不充分。
沈大偉說,川普很明顯對中國沒有好感。川普經常批評中國的一些行動。他甚至打破禁忌,質疑兩國關係的基石“一中”政策,並與台灣領導人蔡英文通電話。
沈大偉說,川普以前的美國幾位總統一直遵循“接觸”政策、支持“一中”政策,和其他做法,中國已經習慣美國這樣的做法,所以川普本人是一大變量,因為他偏好公開和尖銳地指責他人,而中國的政治文化對公開批評的容忍是有限的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最近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記者採訪時表示, 中國會密切關注川普總統當政後的言行,也做了最壞的準備。
中國的民族主義和對全球領導力量認可的需求
沈大偉說,中國國內日漸上漲的民族主義以及中國希望被認作全球的領導力量的需求是影響美中關係的第三大變量。他說,中國這樣的想法非但不會改變,只有可能還會越來越強烈。他說,中國相信“自己的時代已經來到”,而美國現在是陷入了長期的衰落之中。
他說,這個原因之所以可以成為影響兩國關係的一個因素,是因為這樣的看法可能會導致中國雄心過大,挑戰美國,甚至可能會挑釁美國,從而引發衝突。
另一方面,他說,美國充斥著“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思維,對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力問題感到敏感,所以一旦中國要試探的話,美國不太可能退縮。他說,台灣問題、南中國海、東中國海、朝鮮以及不經意的軍事事件,任何一點,都有可能導致衝突。沈大偉說,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下,任何一個偶發事件都可能會引發非理性的反應和真正的衝突。
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國家利益和戰略地位
沈大偉說,兩國關係的第四個變量是美國如何定義自己在亞太和東亞地區的國家利益和戰略地位。
他說,如果美國採取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立場,也就是說,不允許力量對等的競爭對手出現,否定中國的戰略空間,那麼兩國間發生摩擦和軍事對抗是遲早的事。
但是,沈大偉說,如果川普像他競選時示意的那樣,將美國撤出亞洲,這樣一來,中國的戰略壓力得到緩解,
兩國因此反而有可能會改善關係。他說,這樣的結果在歷史上也可以找到類比的。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和英國就是。英國將在西半球的勢力範圍讓給美國,避免了當時時代的修息底德陷阱。(即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沈大偉說,中國一直把西太平洋視為自己家的“前院”,對美軍在自己的沿海地帶的存在特別敏感,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在那裡行動應該小心一些才好。
與此同時,他說,中國也應該接受這樣一個事實,美國從 1900 年開始,特別是 1945 年之後,就是一個太平洋國家,而且正是因為美國的戰略存在以及美國在亞太建立的盟友關係,保護了亞太帶地區 1975 年以來的和平與穩定。他說,所有的國家,包括中國都從美國在亞洲的存在中獲益,沒有國家願意美國撤出或是被趕出太平洋。
區域國家的行為
沈大偉說,亞太地區國家的行為選擇是美中關係的第五大變量。
美國在亞太地區有五大盟友,包括日本、韓國、泰國、澳大利以和菲律賓。另外,有四個國家因為戰略利益與美國站在一起,這幾個國家包括越南、新加坡、新西蘭和印度。
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蒙古、老撾、斯里蘭卡、尼泊爾和孟加拉國等幾個國家在戰略上保持中立。巴基斯坦和柬埔寨選擇與中國站在一起。
沈大偉說,這些國家如何在美中的競爭關係中自處也是一個重要的變量。他說,沒有一個國家希望被迫在美中之間做出選擇。他說,這些國家都在走鋼絲,經濟上,希望與中國和美國都保持密切的聯繫,但是在安全上,更多國家希望加強與美國的聯繫。他說,除了巴基斯坦外,亞洲基本上沒有國家希望尋求中國的安全保護,相反很多國家都對 21 世紀的附屬國關係表示懷疑。
沈大偉說,1972 年以來,在歷經了九屆美國總統、六位中國領導人後,雖然美中之間一直存在摩擦的成分,但是最終兩國關係還是存續下,並繼續發展。但是,現在的情況不同,現在的這些外部和內部力量都不是哪一個領導人可以完全控制的。
鑑於美中關係是世界事務中最重要的關係,
沈大偉建議雙方以一種責任感來管控這個關係,對對方的觀點保持敏感、做出符合實際的妥協。他說,雙方應該意識到,如果兩國不能管控這些競爭面,
這對兩國、對亞洲、乃至對全世界都是災難。他最後說,雖然美中之間不是好的婚姻,但是離婚不是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