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對於歐洲哲學史死亡研究的一些想法》

《對於歐洲哲學史死亡研究的一些想法》

死亡是古希臘哲學的主要議題之一,大多可能是站在泛神論的觀點。柏拉圖在其對話錄《斐多篇》(Phaedo)敘述蘇格拉底對死亡的看法:蘇格拉底主張靈魂不滅。今日上網 google Phaedo”,會立刻跳出 “phaedo philosophy is practice for death” “phaedo philosophy is preparation for death”,也就是蘇格拉底認為「學哲學就是學習面對死亡或準備死亡」。蘇氏的見解成為後世歐洲哲學對人類死亡的主要看法,或歐美死亡學(thanatology)史長期的主流

中世紀基督教的教父哲學與士林哲學視死亡為通往天堂或地獄的過渡階段,遂使死亡問題從根本開始被宗教問題涵蓋或取代。這是人類理性與死亡議題的黑暗時代。

文藝復興起結束了中世紀歐洲上基督教造成的黑暗時代,人文主義出現,十六世紀法國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學家兼哲學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說:「教人死亡亦教人以人生。」(He who should teach men to die, would at the same time teach them to live.) 這是歐美哲學在生死問題與死亡學上的名句。

從笛卡兒、休謨到康德,這些個人所尊敬的「理性哲學家們」,雖在人類理性思考上有大突破,卻尚未能完全擺脫基督教思想的影響,這導致他們也不能正視死亡議題。直到十八世紀 “atheism” (無神論) 一詞才出現,哲學界內也才逐漸發展出「無神論vs有神論」及「反宗教vs宗教」辯論的平台;這種氛圍使得死亡議題被釋放出來並獲得正視。當今美國非天主與基督教大學的哲學系內,無神論與反宗教思想是主流。但在死亡學方面,就個人所知歐美哲學界並沒有重要的哲學著作出現。

二十世紀德國哲學家海德格是當今台港中與東亞哲學界顯學,他把 “Sein zum Tode”(英譯 “Being-towards-death”,中譯「面對死亡的存在」或「向死存在」) 放在《存在與時間》(或譯《存有與時間》)一書結構的重要位置,此為許多人能理解,也對此有所期待。可惜海德格雖有所感,卻沒有處理此主題的能力;他有關於死亡哲學的企劃,卻無哲學見地,只能說在主觀的心理層面有些語焉不詳的見解,而這已被現代心理學超越。因為《存在與時間》一書是斷簡殘篇,或有人期待其後期思想,但個人認為海氏後期談死亡只是回到類基督教神人合一、類古希臘多神論、類老子思想、類儒道佛天人合一思想,較他的早期思想退步;連帶地我們對其早期思想的可能發展也可放棄。

死亡是難處理的議題,因為我們對於它無所知或缺乏經驗資料。個人檢視歐洲哲學歷史,認為它對於死亡的研究非常貧乏,現代美國哲學可能也一樣,東亞哲學大概也一樣,全世界大概都一樣。死亡即使不是人類最重要的議題,也必是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哲學界必須承認哲學在這方面是失敗的;個人認為傳統形上學與宗教是此失敗的主因。

當代對於死亡的研究,個人認為在生命科學與心理學領域有遠超過人類史相關方面的偉大成就。在哲學領域,個人是達爾文主義者,認為人何以必須死這個問題在哲學上無可著墨、沒什麼可談的;死亡在哲學領域的議題個人認為人生的意義及死亡與人生是重要議題;在心理學領域個人還看到許多可開發處,這也可算到 philosophy of mind 的範圍。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9 Jul 2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