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 使人類免於滅絕》是道德的第一義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 使人類免於滅絕》是道德的第一義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1月1日 星期三

《將元旦訂為「人類日Humanity Day」》

《把元旦訂為「人類日Humanity Day」》


今天元旦。個人求知識、做學問的態度一向是研究問題,不分學科,因此個人雖學習哲學史上對宇宙物萬事萬物、人文古今的說法,但同時也涉獵宇宙的科普知識,這導致個人是哲學界極少數同時對兩者都有相當了解的人,個人今日的主張是以天體物理學取代形上學,即哲學必須把形上學淘汰。

「宇宙中人類的必然命運」
在20世紀天體物理學家對於已138億年歷史的宇宙狀態有不同見解,先是認為宇宙會維持現狀,後來認為宇宙會縮小,或會繼續擴張,及其他看法。1999年有兩位天體物理學家各自測量宇宙擴張的速度,結果發現宇宙仍在加速擴張中,如今這已成為天體物理學家的普遍看法。也就是星系(galaxies)相互遠離,宇宙內的物質越來越稀薄,越來越冷,越來越黯淡,月暗星稀,宇宙寂廖,乃至最後進入大凍結(Big Chill or Big Freeze)。


可觀測到的宇宙(observable universe),直徑約為930億光年,在這宇宙內大概有2000億個星系(galaxies),宇宙目前估計為可觀測到宇宙的250倍。

我們所在的銀河星系(Milky Way Galaxy)直徑介於15萬光年,星系內大約有2,000億顆太陽這種恆星,及至少也這個數量的行星。

在太陽系(solar system)內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最近時相距5400萬公里,最遠時相距達4億公里,NASA計劃在2040年前後送人去火星,估計單程要花10個月。個人認為即使在未來,人類也走不出銀河星系(galaxy)。

與銀河星系最近的是仙女座星系,它正與銀河星系接近中,估計50億年後兩星系相撞,太陽系可能被甩出星系,也可能屍骨無存。
太陽本身將在約40億年後燃燒的能源將用罄,老去的太陽將膨脹到金星的位置,地球當然被烤焦。

以上是講長期必然發生的事,此外還有難以預測的、隨時可能發生的與短期會碰到的對人類威脅。

「隕石撞擊、伽瑪射線、超新星爆炸、氣候變遷等近期危險」
對地球的威脅有許多是難以預測的,例如小行星(隕石)撞擊、伽瑪射線、超新星爆炸等威脅。從宇宙的視角看,地球終將被摧毀,人類物種會滅絕。

世界著名氣象研究單位的研究報告指出,人類已進入氣候變遷的未知領域,因此未來的災難生死未卜。其他人類製造出來的核彈、AI等,危險難估。5年前去世的劍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認為人類自救只剩下約一千年的時間。

「五次生物大滅絕」
根據古生物化石與地質等地研究,在地球約45億年的歷史上已歷經五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其中第一次是4億多年前的一次伽瑪射線(gamma ray)事件摧毀了地球一半的臭氧層,任何只要在距離地球約6千光年處發生一次伽瑪射線事件且射向地球,就可能造成大滅絕,雖然這機率極低;第五次是6600萬年前一顆隕石撞擊地球造成的恐龍絕種事件;伽瑪射線與隕石在前面皆未談及。地球史上五次大滅絕事件之外還有約二十次次規模的滅絕事件,許多發生的原因不明,這些滅絕事件使得曾經在地球上出現過的生物中98%以上都已滅絕。

基本上,當代自然科學對於太陽系、銀河星系及宇宙的認識還非常少,所以還有許多潛在未知的危機。

「人類是在大災難之間的寧靜期出現的」
人類物種是在上一次恐龍大滅絕事件之後災難之後的「寧靜期」在地球出現的,所以短短幾千年歷史的宇宙新生兒人類,對於有138億年歷史的宇宙所知極為有限,人類歷史是以管窺天,夏蟲不足以語冰。五次大滅絕平均數千萬年出現一次,按此頻率,上次是在6600萬年前,下次可能2000萬年內發生。

歷史上哲學家、思想家對於宇宙的思想,包括中國傳統的宇宙和諧、天人合一、萬法圓融思想,以及人類幾千年歷史記載的寧靜、和平的天象,都是對於「寧靜期」的太陽系做成的,這些樣本對於宇宙的真相不具代表性。

人類是在太陽系的「寧靜期」才有機會出現的物種,即使如此,宇宙對於人類還是個危機四伏的場域,宇宙對人類充滿敵意,宇宙大象不在乎踩死人類這隻小螞蟻。人類有如「誤闖高速公路的嬰兒」,在前後車之間,或在前一災難與後一災難之間幸運短暫存活,這個嬰兒必須快速長大,才能靈活跳動於快速行駛的車輛之間。

「星際遊牧民族」
人類不被滅絕唯一有微小希望的方式是變成「星際遊牧民族」(interstellar nomads),從一個星球逃到另一個星球、另一個恆星系、另一個星系(galaxy),如具這能力或許有短暫延長生存的機會,否則人類物種滅絕是必然的事。


有些人可能認為星際移民是「科幻」,認為其真實性還不如《封神榜》、《西遊記》等神話;至於在文學院被洗腦過的人則可能認為星際移民的真實性不如《中庸》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或不如與當代科學擦身而過余英時的《(論)天人之際》。個人倒是認為,這些著作把科幻與科學顛倒了。


最著名的科普專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曾說:「地球生物大滅絕是規律,存活倒是例外!」我們要相信不知道當代發現之古人的說法? 還是相信當代科學家的?

「科學家沒有科學精神」
不可否認許多自然科學家相信宗教,個人認為他們是學科學,但沒有學到「科學精神」,即分不清真假,與在求知過程中沒有帶來磨利他的思維能力。如他們好學,他們也有可能是被基督教的目的論論證(Teleological Argument)、托馬斯阿奎那的五路論證(Aquinas' Five Ways)、安瑟倫本體論證(Ontological Argument)等,以及佛教理論等迷惑。

「人類日 Humanity Day」
元旦時間朋友間相互祝福新年,主流媒體報導世界著名地標施放煙火。個人認為,這天人類宜思考人類即將滅絕的命運,故個人自2022年起將此日「人類日 Humanity Day」。歡迎到個人臉書的這個粉專按讚。(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8299964968)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01 Jan 2025

2023年7月6日 星期四

天文物理學家Dr. Carl Sagen談地球這個"淡藍小點"

 天文物理學家Dr. Carl Sagen談地球這個「淡藍小點」



人生終究要面對死亡,死亡已無可逃避,我們希望至少能知道人生是怎麼一回事? 知道人生應在何處定錨? 知道人生的框架在哪裡? 知道人際之間要如何相處? 這些需要很多的知識,這些可能需要先擴大我們的視野或見識,擴大到了解地球與人類物種在宇宙的地位。

銀河星系(galaxy)有約2000億顆恆星,也就是太陽不過是銀河星系的2000億分之一。這個星系又有多大呢? 宇宙估計有2000億到2兆個星系(galaxies),因此地球不過是太平洋裡的一粒砂而已。這個對地球與對人類的認識應該是我們人生中應該知道的。

「Voyage 1」這個航海家1號太空船在1977發射升空,當1990年2月14日它在土星附近時,它從距離地球64億公里處拍攝地球,就是此處這張照片,在照片中心附近可看到一個懸浮在太陽系漆黑的背景的小點,這就是地球,地球如此之小。航海家1號在拍攝後繼續往外太空飛行,在2013年它飛出太陽系,飛向銀河星系中的其他2000億組星系。

在1990年建議NASA拍攝這張照片的Dr. Carl Sagen把照片中的地球形容為「Pale Blue Dot」,這可譯為「暗淡小藍點」或「淡藍小點」。


在BBC網址可見這張照片與2分鐘相關的YouTube: 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51491471



1996年Dr. Carl Sagen在一次講話中專就地球這個「Pale Blue Dot」發表了下面的講話:

再來看一眼這個小點。就在這裡。這就是家。這就是我們。在這個小點上,每一個你愛的人,每一個你認識的人,每一個你聽說過的人,每一個人,無論是誰,都在此度過一生。我們所有的快樂和掙扎,數以千萬自傲的宗教信仰、思想體系觀念意識,以及經濟學原理教義,每一個獵人或征服者,每一位勇士或懦夫,每一個文明的締造者或摧毀者,每一位君王或農夫,每一對陷入愛河的年輕伴侶,每一位為人父母者,所有充滿希望的小孩、發明家或探險者,每一位靈魂導師,每一個腐敗的政客,每一個所謂的『超級巨星』,每一個所謂的『至高領袖』,每一位我們人類史上的聖人或罪人……我們的一切一切,全部都存在於這樣一粒懸浮在一束陽光中的塵埃上。
(原文: We succeeded in taking that picture [from deep space], and, if you look at it, you see a dot. That's here. That's home. That's us. On it, everyone you ever heard of, every human being who ever lived, lived out their lives. The aggregate of all our joys and sufferings, thousands of confident religions, ideologies and economic doctrines, every hunter and forager, every hero and coward, every creator and destroyer of civilizations, every king and peasant, every young couple in love, every hopeful child, every mother and father, every inventor and explorer, every teacher of morals, every corrupt politician, every superstar, every supreme leader, every saint and sinner in the history of our species, lived there on a mote of dust, suspended in a sunbeam.)

地球,只是浩瀚宇宙競技場上一個小小的舞台。想想那些帝王將相揚起的腥風血雨,只為在榮耀和勝利中,短暫享受主宰著一個小點上一小部分的滋味。想想有些永無止境的殘暴,竟然就發生在這個小點上某個角落裡的一群人、與幾乎分不出任何區別的同樣這一個小點上的另一個角落的另一群人之間。他們之間的誤解能有多頻繁,他們之間想滅掉對方的願望能有多迫切,他們之間互相的仇恨能有多熾烈。我們的裝腔作勢與妄自尊大,我們以為自己在宇宙中享有特權的幻想,都被這顆發著微弱藍光的小點所挑戰。
(原文: The earth is a very small stage in a vast cosmic arena. Think of the rivers of blood spilled by all those generals and emperors so that in glory and in triumph they could become the momentary masters of a fraction of a dot. Think of the endless cruelties visited by the inhabitants of one corner of the dot on scarcely distinguishable inhabitants of some other corner of the dot. How frequent their misunderstandings, how eager they are to kill one another, how fervent their hatreds. Our posturings, our imagined self-importance, the delusion that we have some privileged position in the universe, are challenged by this point of pale light.)

我們的這顆星球,是一粒孤孤單單的微塵,被包裹在宇宙浩瀚的黑暗中。在我們有限的認知里,在這一片浩瀚之中,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救助會從別處而來幫助我們救贖自己。目前為止,地球是我們唯一所知有生命居住的世界。沒有其他地方——至少是在不遠的未來裡,可供我們這一物種移民。我們能夠造訪,但尚不能常駐。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目前為止只有地球是我們的立足之地。有人說,天文學是一門令人謙卑的、同時也是塑造性情的學問。也許沒有什麼能比從遙遠太空拍攝到的我們微小世界的這張照片,更能展示人類的自負有多愚蠢。對我而言,這也是在提醒我們的責任所在:更和善地對待彼此,並維護和珍惜這顆暗藍色的小點——這個我們目前所知唯一的家園。
(原文: Our planet is a lonely speck in the great enveloping cosmic dark. In our obscurity -- in all this vastness -- there is no hint that help will come from elsewhere to save us from ourselves. It is up to us. It's been said that astronomy is a humbling, and I might add, a character-building experience. To my mind, there is perhaps no better demonstration of the folly of human conceits than this distant image of our tiny world. To me, it underscores our responsibility to deal more kindly and compassionately with one another and to preserve and cherish that pale blue dot, the only home we've ever known.)

(以上Dr. Carl Sagen原文是由旅美天文學家丘宏義博士翻譯。)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人生 #人類共同的命運 #PaleBlueDot #淡藍小點 #陳立民 #陳立民ChenLihMing陳哲

2022年4月13日 星期三

禁止核戰等應成為更明顯的知識與應寫入中學教科書

禁止核戰與禁止任何威脅人類生存的行徑屬於道德的第一義務,它應成為更明顯的、更意識清楚的知識,絕對需要寫入各國的中學生教科書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4 Apr 2022

禁止核戰與禁止任何威脅人類生存的行徑屬於道德的第一義務,它應成為更明顯的、更意識清楚的知識,絕對需要寫入各國的中學生教科書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4 Apr 2022


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為道德學的第一義務。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4 Dec 2016



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為道德學的第一義務。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4 Dec 2016

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末日鐘」調快30秒 距離世界毀滅只剩下兩分半鐘】

「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為道德學的第一義務」。這句話很少有人會否認,但個人說出是在提醒與強調。根據基督宗教義,人類應努力自救,但根據教義,即使人類失敗,上帝還是會拯救基督宗教徒或全人類,至少在死後基督宗教徒還是會上天堂。面對基督宗教我們發現更需加強這句話,按照個人達爾文主義者的看法,如果失敗,就是人類滅絕,「失敗就是失敗」,因為並不存在著最後的救援。「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這項任務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下為一件相關的努力。

有一個叫「末日鐘」(Doomsday Clock)的設置,這只是一虛構鐘面,由芝加哥大學的《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期刊於1947年設立。該時鐘標示出世界受核武威脅的程度,午夜零時象徵核戰爆發。雜誌社因應世界局勢將分針撥近或撥離子夜,以此提醒各界正視問題。1947 年「末日鐘」設立之初正值冷戰,分針距離子夜僅 7 分鐘,即距離世界末日只剩 7 分鐘。其後根據世界局勢及爆發核戰的可能而調整時間,幅度由《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委員會的一群科學家和學者決定,其中包括 15 位諾貝爾獎得主。自創建以來,迄今調整過 19 次。

上次調整是 2015122日,這些原子科學家們將末日鐘撥快2分鐘,成為距離午夜只剩 3 分鐘,當時的理由是世界缺乏應對地球氣候變遷以及核武的全球性政治行動,加上美俄兩國於烏克蘭危機的緊張情勢加劇。個人認為 Doomsday Clock 已轉變成一般性世界末日威脅的意義,不止限於核武威脅。

昨天,2017 1 26 日,這些原子科學家將象徵人類危機的「末日鐘」再往前撥快 30 秒,人類滅亡的午夜只剩 230秒,這是創64年來最接近「人類毀滅」的一次,這次撥快的原因為「全球民族主義興起、川普總統對核武和氣候變遷議題的言論、全球安全面貌日益黑暗。」末日鐘上次如此接近午夜是在 1953 年,當時美國與蘇聯展開核武競賽。這次調快主要是科學家警告,美國新總統川普的言論,加上「全球安全面貌日益黑暗」,使世界更不安全。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陳立民(陳哲)撰於 27 Jan 2017

本文撰寫根據維基百科「末日鐘」與下兩則新聞:
末日鐘撥快30 人類距滅亡64年來最近
〔中央社2017-01-27  04:00

The Doomsday Clock just advanced, ‘thanks to Trump’: It’s now just 2½ minutes to ‘midnight.’
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為道德學的第一義務。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14 Dec 2016

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達爾文主義者立志將人世建立為天堂》

 《達爾文主義者立志將人世建立為天堂》

基督宗教徒人生的目的在上天堂,佛教徒人生的目的在死後獲得善的輪迴或脫離輪迴逕赴西方淨土。我們台灣達爾文主義者、台灣反宗教者、台灣無神論者、台灣理性主義者與台灣人文主義者深知死亡是絕對的滅絕,亦知此生是唯一的真實,更透視各宗教所許諾死後世界的虛妄幻化。我們痛恨眾宗教視此生為來生之工具,甚至棄人生如敝屐,我們譴責它們戕害世人唯一所有與摧毀此唯一有喜悅及意義之處。我們感嘆人生與悲憫眾生,立志將此世建立為天堂。

無宗教時代 後宗教時代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9 Dec 2016
20161229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人生的意義與人是意義的動物》

《人生的意義與人是意義的動物》

「人是意義的動物」。人為自己的行動設定目標,更對自己的目標有一套意義式的說法。人有意識地或不自覺地想知道自己出現於宇宙與世間所為何來;較能深思的人也希望自己的人生不致一切枉然。

時至今日,人類來自自然已不容懷疑。證據與知識也顯示,人類可能滅絕,太陽系與地球也可能毀滅。當人類可能灰飛煙滅時,人類曾經在宇宙出現過的事件並無意義;連人類的曾經存在都無意義,個別人的人生當然更無意義。人需有智慧與勇氣面對自己的人生並無意義、人類並不偉大與人類並不被需要等的真相。

個人認為「人生本身並無意義」或「人生在先天上並無意義」。但人生意義的問題常浮現於人心,它甚至是一些人一生努力的方向,這些都是事實。它們是怎麼發生的?個人認為,首先人天生配備有意義軟體,或意義是人之動物本性(或人性,或感性)的內容之一。「人性」不可能完全戒除,所以「人生意義」的事必浮現於我心。另一原因為人是有主體性或自我的,人的「理性」不希望人生空來一場,因而「追求人生的意義」。是故,關心與追求意義是人生的宿命。

人類可能建立什麼樣的意義?因為人類可能毀滅,故永恆的意義不可能存在,人類只可能建立有限的人生意義,也就是說只在人類社會內有效的人生意義。

怎樣才算人生有意義?個人認為,「人生意義只和真、善有關」,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做了真與善的事情時,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

善只是人類關心的議題;真的知識如果在人類滅絕後,這個知識也是沒有觀看者與操縱者的知識,有無此知識就宇宙變化而言無差別;所以,真與善的人生意義終究只具人類共同主觀的價值。

總之,人必然是意義的動物,人生的意義只和真、善有關,人生的意義只在人類社會內有效。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撰於 13 Nov 2016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如果人類不能再在地球上生存,人類就會滅絕

如果人類不能再在地球上生存,下面這則科學發現告訴我們,人類就會滅絕:

過去數十年間,天文學界發現許多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但這些行星都離地球相當遙遠。一隻跨國天文團隊在半人馬星系,發現一顆類似地球的行星「Proxima b」,該行星表面由岩石組成並可能有液態水,是目前發現離地球最近的一顆可能孕育生命行星,它距離地球只有 4.25 光年


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 地球永續發展與解決貧富不均問題都需「理性化」的思想 】

英國政府耗時多年,於 2010 年結合無數專家完成了一篇永續富足報告 “Prosperity Without Growth: Economics for a Finite Planet。中文書譯為《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獻給地球的經濟學》。內容大概是講地球的永續發展,講生態,講如何拯救地球。

該書也有談貧富不均的內容。它提到,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僅賺取全球所得的 2%;相反的,最富裕的二成人,卻賺取全球所得的 74%。富足上的懸殊差異──不管用任何標準來衡量都是很懸殊的差異──是貧富不均的特徵。從人道觀點來看,這種差異是不能被接受的。它們造成社會緊張升高:最弱勢族群的真正貧困,對整個社會是有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的。

即使在先進國家之中,貧富不均現象也較二十年前嚴重。儘管富者愈富,西方國家的中產階級收入早在最近的經濟衰退前,已出現了實質停滯。過去五十年來,成長非但沒有提高最需要者的生活水準,反而令大部分世界人口失望──財富不斷向上流到少數幸運者手中。

陳哲: “A finite planet”, 一個在各方面有限制的地球,在這個地球上人類的作為就要能自我約束。這是自我節制的問題,理性是自我節制的基礎。關於貧富不均,這是社會正義問題;正義是哲學領域內的道德學或倫理學問題。個人認為道德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理性化」,而這在道德學內並未獲重視。以上自我節制與社會正義兩件事情的基礎都是「理性化」,而這在台灣沒有人注意到。個人認為,台灣最重要的是兩件事,第一件是建立民主機制做為台灣的基礎,第二件事是理性化的思想運動;後者在台灣沒有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