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理性哲學 〕哲學必須是理性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理性哲學 〕哲學必須是理性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6月12日 星期五

牟宗三不懂康德的「理性」概念


牟宗三先生推崇康德哲學但他可能並不懂康德的「理性」概念,以致未加思考就延用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或天道的概念,這些個人認為實是人感性的想法或人動物心智的內容或人天生配備的思維模組。「理性」這個概念個人認為是康德哲學的第一義,也是決定是否是哲學的判準。傳統中國個人認為沒有哲學,只有思想。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12 May 2020



牟宗三不懂康德的「理性」概念

牟宗三先生推崇康德哲學但他可能並不懂康德的「理性」概念,以致未加思考就延用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或天道的概念,這些個人認為實是人感性的想法或人動物心智的內容或人天生配備的思維模組。「理性」這個概念個人認為是康德哲學的第一義,也是決定是否是哲學的判準。傳統中國個人認為沒有哲學,只有思想。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12 May 2020

2019年9月20日 星期五

康德哲學的第一義為理性

康德哲學的第一義為理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0 Sep 2019


康德哲學的第一義為理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0 Sep 2019

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自文藝復興時代開始人類從內建的動物性運算器解放》

《自文藝復興時代開始人類從內建的動物性運算器解放》

文藝復興開啟了歐洲的理性時代,隨後擴及全人類。理性消極地說是脫離感性,即擺脫人類天生內建的動物性思維模組或動物性運算器,積極地說是人能夠自主地、邏輯地思考,並建立了主體性或自我。對人類動物性思維或人類感性的最佳描述是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3 Oct 2018


文藝復興時代之後是啟蒙運動時代(約第十七世紀),這時代出現大科學家牛頓。在這時代個人認為自然科學與哲學相互影響,進而也影響到社會科學。下為維基百科「牛頓」一條內文中關於牛頓對啟蒙時代哲學家影響的英文版與中文(翻譯)版。關於在這階段哲學對自然科學的影響還可研究,也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代。

Enlightenment philosophers

Enlightenment philosophers chose a short history of scientific predecessors – Galileo, Boyle, and Newton principally – as the guides and guarantors of their applications of the singular concept of nature and natural law to every physical and social field of the day. In this respect, the lessons of history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s built upon it could be discarded.

It was Newton's conception of the universe based upon natural and rationally understandable laws that became one of the seeds for Enlightenment ideology. Locke and Voltaire applied concepts of natural law to political systems advocating intrinsic rights; the physiocrats and Adam Smith applied natural conceptions of psychology and self-interest to economic systems; and sociologists criticised the current social order for trying to fit history into natural models of progress. Monboddo and Samuel Clarke resisted elements of Newton's work, but eventually rationalised it to conform with their strong religious views of nature.

啟蒙運動的哲學家

啟蒙運動的哲學家們選擇了科學先驅的一小段歷史——主要是伽利略、波義耳和牛頓——作為他們將自然和自然法則的單獨概念應用於當時每處物理和社會領域的指南和保證。在此方面,歷史的啟示與建構於其上的社會結構不容廢棄。

牛頓基於自然和可理性認知法則的宇宙觀,促成了啟蒙運動意識形態的萌芽。洛克和伏爾泰將自然法則的概念應用於政治系統中,以提倡固有的權利;重農主義者和亞當·史密斯將心理學和利己主義的自然概念應用於經濟系統中;而社會學家則批評當時的社會秩序,以試圖讓歷史融入進步的自然模型裡。蒙博多和塞繆爾·克拉克一開始抵制牛頓的觀點,但後來他們重新解讀了牛頓的想法,使之與自己的宗教觀念相融合。

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海德格與近現代歐洲「理性哲學」》

海德格與近現代歐洲哲學

海德格是個觸角敏銳的人,所以「一般人」看他的《存在與時間》與後期一些短文能起共鳴。但個人認為,他的著作基本上是屬於「感性」的東西。

個人認為歐洲「哲學」自笛卡兒起才走上「理性」的正途,康德更建構出基本的「理性」哲學架構。「理性」這個概念要從「人是理性的動物」這個命題去理解;在此命題中「理性」是人所獨有的;與人的「理性」相對的是人的「動物性」,後者個人認為就是「感性」,也可說是人天生配備的「軟體」。個人認為「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因為「只有理性能區別真實與虛幻」與因為「只有理性才可能達到真與善」。笛卡兒開啟的歐洲哲學個人稱為「理性哲學」,個人甚至認為,嚴格地說「只有理性哲學才是哲學」,也因此認為歐洲在笛卡兒之前並沒有純正的哲學。

海德格在弗萊堡(Freiburg)大學本唸天主教神學,後改唸哲學,他唸哲學系的時間很短,憑藉著聰明以及對於非「理性哲學」傳統的知識很快拿到學位與教職。

德國自康德開啟了德國「理性哲學」的傳統,對此了解不深的人會感到沉悶,海德格一反德國傳統,偏重感性,又能著作立說,因此在學界與社會獲得了些名聲。但可惜他在哲學系受到的德國哲學或「理性哲學」的訓練不夠,分不清理性與感性,因此他雖有能力將所感「系統」地整理成一個他所認為的哲學,甚至質疑理性,但他的「系統」並未達到近現代「哲學」的要求。海德格思想在德國大學的哲學院裡一向不受重視,頂多被視為德國哲學的一條支流。個人認為,海德格還屬於笛卡兒以前的歐洲思想;「海德格不是哲學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2 May 2018

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什麼是哲學?What is philosophy? 哲學必須是理性的

什麼是哲學?What is philosophy?

個人認為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因為只有理性可達到真與善。舉例來說,傳統中國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天人合一」,個人認為這是人的動物性想法,或人天生下來所配備軟體的內容。但「人的軟體」不是人,而是未經反省的動物性;人的軟體或人的動物性都未達理性,都不見自我。所以,個人主張傳統中國沒有哲學。

 blog 不斷在處理「什麼是哲學?」這個問題。Blog 右側《理性哲學》分類都是此問題的正面表述,最直接是看其中「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唯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與「哲學訓練在分別真實與虛幻」三項。右側〔感性〕分類則都是負面的排除非哲學者,如中國思想、海德格等。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5 Apr 2018
20180425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 哲學筆記:從康德強烈反對「智的直覺」的一句話 首次提出對中國思想與牟宗三先生思想的一個質疑》

哲學筆記:從康德強烈反對「智的直覺」的一句話 首次提出對中國思想與牟宗三先生思想的一個質疑》

今天我們可以很容易找出笛卡兒與康德哲學的不足之處與錯誤之處,但我們需認識他們對人類哲學史的偉大貢獻。同樣,牟宗三先生對中國傳統思想也有偉大的貢獻。今天我們有更佳的機會接觸西洋哲學,因此獲得從歐美哲學的或哲學的角度檢視中國思想的機緣,及批評牟先生的不足,但在批評他時,我們同樣也需承認牟先生在整理與疏解中國傳統思想工作上的貢獻。

個人擬對牟先生的思想提出三個問題,因部份名稱未定暫不道出,雖然這些內容已在個人 blog 所稱的「理性哲學」(非「理性主義」)中逐漸鋪陳。現在個人「提出」其中的一個問題,這問題就是牟先生所肯定中國傳統中的「智的直覺」思想可能有問題。牟先生於 1971 年在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一書,從書名可見他認為「智的直覺」對中國思想的重要性。在 1975 年他又出版的《現象與物自身》一書。個人認為此二書處理同一問題,因為智的直覺就是指把握到物自身的能力。此二書出版相隔四年,顯然在這段時間「智的直覺」可能是牟先生的關心的主要問題之一。不止這段時間,個人根本上認為「智的直覺」思想是牟宗三先生的主要思想。

「由小看大」不是正式的論證,只是論證的一種輔助方法。個人試著從康德的一個句子,看出康德論「智的直覺」的端倪。

《實踐理性批判》一書的第七節非常著名,是學康德倫理學必讀的段落。在該節尾有一長達十一行的長句,中文翻譯必須分成為多句,此處提出一般中文翻譯的末句。康德在已提過經驗直覺與純粹直覺之後,提及「智的直覺」,他寫道「… eine intellektuelle Anschauung, …, die man hier gar nicht annehmen darf」,Lewis White Beck 譯為「an intellectual intuition … here we cannot assume it.」。個人認為康德此句中的「here」與康德此概念的重點無關,在下面的討論中將忽略。牟宗三先生在他翻譯的《實踐理性底批判》中,將這句譯為「智的直覺在這裡根本不能被認定的」。中國鄧曉芒則譯為「智的直觀,而這是我們在這裡根本不能假定的」(末五字譯為「不能假定有的」可能更佳)。個人認為,此二譯本譯得都「不夠強」,更沒有把康德的「情緒」翻譯出來。個人認為康德這句的重點落在「gar nicht … darf」字組,這三字的字組有「禁止」意義與「情緒性」用法,牟陳未譯出。個人對這句的「理解」是,康德此句的強度是介於非常強烈的否定「我們不能妄想人有智的直覺這種能力」與一般性地否定「我們不能說人有智的直覺能力」之間;但要將「理解」變成「翻譯」,個人則有困難,因為個人找不到中文適當的中間字詞。當然,這裡還要請德文專家指教。在這句中個人感受到康德強烈地,甚至有些情緒性地,表達他對「人有智的直覺」這種主張的反對。個人認為,康德在這句中「幾乎」是講「絕對不能妄想」人有智的直覺這種能力。

在上句實例驗證中,看見康德不是漫不經心地、行禮如儀地論「智的直覺」,而是挑明地、強悍地,甚至可能有點情緒地提醒人「絕對不能妄想人擁有智的直覺這種能力」。但是,牟先生卻強力地主張人具有「智的直覺」能力。個人只能說,要批評康德不是件容易的事。此外,在此概念的不存在與存在之間,哲學竟然變成幾近「信仰」或「信念」或「基本堅持」或「意識形態」的事務,兩者之間這種絕大的差異是個非常需要注意的大問題,這不是哲學應有的相貌。

此處只是「提出」個人質疑牟先生第一個問題,且未及於論證,個人將逐漸以論證方式講述自己對「智的直覺」的看法。「智的直覺」有無的問題,同時也是「中國有沒有哲學?」這個問題的重要部份之一;個人主張「中國只有思想,沒有哲學」,也因此將提出相關論證。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CLM) 24 Nov 2016

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人、動物與 AI 的智能》

《人、動物與 AI 的智能》

人有智力,動物有智力,當代發展的機器人與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也有智力,三者共享的智力現象宜在用語上顯示其關聯性。

個人主張「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建構人的主體性或使人產生自我,「理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個人又主張,人是「一 mind 二室」,即 mind 有理性室與感性室;個人認為 mind 具三層同心圓結構,此結構體核心為自我,其外一圈為感性或人的動物性,再外的一層為理性;個人認為感性實為人的動物性,此感性因距核心近最能影響核心,但人只有理性化才能成為擁有主體性的自我,雖然完全超越感性或完全理性化是不可能達到的。

人的動物性不可能完全去除,此動物性與其它動物一樣有智力,只是人除了動物性之外還有理性;對於人動物性的智力與其它動物的智力,這種共享的智力現象在語言上可用「智能」或「心智」詞語表達其相關性;後者「心智」一詞所以同時適用於人的動物性與動物,因為詞中「心」字與相關的英文 “heart” 字都具「與『自我』有關」及「感受強烈、深刻」的意思;個人的「心智」是「動物心智」的簡稱。

至於 AI,它們沒有情緒,無心,故「人工智能(AI)」譯法較佳,而「人工(動物)心智」較差。

綜合上述,如將人之動物性、其它動物與 AI 三者的智力現象用同一詞表達關聯性,個人認為「智能」甚佳。

康德主張「人是理性的動物」。其智力相關的概念除「理性」外還有個 “Verstand”(英譯 “intelligence”),此概念既非「理性」,在康德應該落入「人之動物性」範圍,在個人則落入「感性」範圍;因此個人主張將 “Verstand” 譯為「智能」,其次也可譯為「心智」,至於常見的「知性」譯法則在語言上不能直接顯示與動物及 AI 的關聯。

海德格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的 “Verstehen”(英譯 “understanding”)概念,個人認為屬於「感性」現象甚於理性現象,因此較屬「(動物)心智」或「智能」類。

“Philosophy of mind” 一詞常見「心智哲學」與「心靈哲學」兩種譯法,個人以上所論對此二譯名衝突不大。

台灣許多人認為人是「身心靈」合體,前二者英譯分別為 “body” “mind”。個人認為「一 mind 二室」,理性室與感性室。「靈」如何安置?是第三室嗎?個人認為一般所謂的「靈性」或「慧根」實屬感性現象,是誤被提昇的「人動物性」現象,實低於理性。

「理性、感性與自我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 Nov 2016
20161101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 康德的理性概念在道德哲學中比較清晰 》

康德的理性概念在道德哲學中比較清晰

動物有智能,人作為一種動物也具有動物性的智能,雖然人的動物性智能遠超過其它動物的。「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人除了動物本性的智能外,還有理性。但是,要分清人動物本性的智能與人獨具的理性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康德的 “Verstand”,英譯 “understanding”,個人認為是「人類動物性智能」,個人譯為「智能」或「動物性智能」。康德本人未能清楚分別「智能」與「理性」。

動物有智能,但無道德觀念。因此在道德學中比較容易區分理性與人的動物智能;同樣,在康德的「實踐理性」中我們比較容易了解「理性的性質」。反之,在知識論中或理論哲學中要區分開人的動物性智能與人的「思辨理性」是比較困難的事;這是問題本身的困難性,也是康德的困難。個人認為區分康德廣義的智能與狹義的智能是必須的。

康德的理性與智能始終在糾結中。康德超過其他哲學家很多,因為他已使用理性與智能兩個主要名詞,或加上 “Urteilskraft”(判斷力),他已用了三個主要名詞,去區分人所具的不同智力。

現代科技創作出人工智能(AI),但人工智能(AI無感情。人有感情,人的感情個人認為屬於人的動物性,且人的動物性智能深受感情的影響。從人的標準去看動物,個人認為動物的感情與智能無法分開。

「理性、感性與自我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2 Oct 2016
20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