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理性哲學〕淘汰形上學與存有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理性哲學〕淘汰形上學與存有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8月19日 星期一

《與卡謬、尼采談人生與人類的處境》

《與卡謬、尼采談人生與人類的處境》




卡謬說:「There is but one truly serious philosophical problem, and that is suicide. Judging whether life is or is not worth living amounts to answering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philosophy.」這是因為他認為這個人生是荒謬的,因此要考慮值不值得活下去,也就是他說的「唯一嚴肅的哲學問題就是要不要自殺」這句話。

要走上人生問題的「大道」其實很簡單,就是棄絕宗教與中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但這些對缺乏當代天文物理學科普知識的人常常是困難的。如個人一年前所說,當代天文物理學家們警告地球將被摧毀與人類將滅絕的命運,宇宙從不在乎人類會死,甚至不在乎人類物種會滅絕。這種困難的、人類難以理解的處境就是卡謬所說「人生是荒謬的。」這句話的意義,用個人的話說則是「人生本是無意義的」。



人生是荒謬的,那就自殺嗎? 或恐懼地逃到信仰中當鴕鳥嗎? 卡謬說: 「The realization that life is absurd cannot be an end, but only a beginning.」於是認識荒謬不是結束問題,而只是個開始,卡謬怎麼開始呢? 他講述古希臘神話中的薛西弗斯故事,薛西弗斯被神處罰推著大石上山,然後石頭又滾下山,他得走下山再把石頭往上推,石頭再滾下⋯⋯日復一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事。卡謬認為人可以過這種無結果、沒有希望的殘酷人生。個人未達卡謬的境界,或還未懂他的意思。不過,個人認為卡謬以薛西弗斯故事所敘述的人類生命困境是對人生的精采描述。
許多人有一種思想習慣,以為人生的悲劇最後會變成喜劇,或正義終會實現。對於這些思想習慣與這類思想大師,個人認為他們都答錯了,卡謬提出的問題至今一直在未解,它是個「開放的傷口」。



卡謬出生前已百年的尼采說:「To live is to suffer; to survive is to find some meaning in suffering.」人生就是受苦,還好他不像佛教妄想有個快樂的淨土,尼采反基督,他認為人生是要在痛苦中找出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意義」是西洋哲學與思想對於人生探討的中心問題。個人認為「人生客觀來講是無意義的」(用卡謬的話說「人生是荒謬的」),但「人生可找出主觀的意義」,也就是在人類物種謬絕後必定也灰飛煙滅的意義或價值。

在卡謬的時代,科學還認為宇宙可能只有銀河星系,此外宇宙都是星星,但後來天體物理學發現那些星星其實都是星系(galaxies),估計在「可觀察到的宇宙」大概有2000億個星系,而我們所在的銀河星系也約有2000億個如太陽系(solar system)般的恆星系統,至於宇宙有多大,當代科學不知,我們把它想像成無限大可能比較接近事實,甚至可能還有很多乃至無限多個宇宙,也就是多元宇宙(multi-verse)的概念。處於這個無限大、無限大力量的宇宙,人類物種最後的命運就是滅絕。人類渺小,人生無救,人生如蜉蝣,朝生而暮死,如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生客觀來講是無意義的」,人生在世唯一有意義的工作是設法使人類物種在宇宙存活得更久,例如人類變成星際之間的遊牧民族,逐可生存星球而居,讓人類儘可能長得存活下去是我們在人生可創造的在宇宙無效但對人類有效的「主觀的人生的意義」,也是個人去年文的意旨。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9 Aug 2024



《人生問題研究到了改弦更張時刻》

人生的問題該怎麼研究?哲學家常從死亡入手,並由此帶出人生意義的問題,個人長期主張「人生的意義在於做真與善的事」,這句話可展開為「人生的意義在於探索人類與宇宙真相以及普遍善待人類同種」。

人類與宇宙,令人震驚的是今日對這些的研究已進步到超出哲學史上想像的程度,生命科學家們的「共識」是人類從進化而來,當代天文物理學家們則「異口同聲」地警告地球被摧毀與人類滅絕的命運,「這些自然科學家大多數知道傳統哲學與宗教對精神超越性的想法卻不為所動」,反之,耗盡精力在故紙堆中的多數哲學工作者缺少與當代自然科學發展的聯繫,仍重施精神可超越死亡的套路,也已變得和宗教一樣獨斷。

今日這些受傳統荼毒的哲學工作者需要走出傳統,拓展視野,增加當代自然科學知識,重新出發;了解宇宙的要角從不在乎人類壽命的終結,甚至不在乎人類物種的滅絕。知識必須是開放的,面對新科學知識的挑戰,人生問題的研究可能需要換掉拆下舊弦換新弦,改變為從人類物種在宇宙的過去歷史與未來命運處切入。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Aug 2023




《人生問題研究到了改弦更張時刻》
人生的問題該怎麼研究?哲學家常從死亡入手,並由此帶出人生意義的問題,個人長期主張「人生的意義在於做真與善的事」,這句話可展開為「人生的意義在於探索人類與宇宙真相以及普遍善待人類同種」。
人類與宇宙,令人震驚的是今日對這些的研究已進步到超出哲學史上想像的程度,生命科學家們的「共識」是人類從進化而來,當代天文物理學家們則「異口同聲」地警告地球被摧毀與人類滅絕的命運,「這些自然科學家大多數知道傳統哲學與宗教對精神超越性的想法卻不為所動」,反之,耗盡精力在故紙堆中的多數哲學工作者缺少與當代自然科學發展的聯繫,仍重施精神可超越死亡的套路,也已變得和宗教一樣獨斷。
今日這些受傳統荼毒的哲學工作者需要走出傳統,拓展視野,增加當代自然科學知識,重新出發;了解宇宙的要角從不在乎人類壽命的終結,甚至不在乎人類物種的滅絕。知識必須是開放的,面對新科學知識的挑戰,人生問題的研究可能需要換掉拆下從死亡為起點研究人生的舊弦,換上新弦,改變為從人類物種在宇宙的過去歷史與未來命運處切入。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Aug 2023

2021年5月26日 星期三

老子不是哲學家 而是不能駕馭情緒的放言高論之士 不知天高地厚地以感性運算器之管窺未知宇宙與人間實在

老子不是哲學家,而是不能駕馭情緒的放言高論之士,不知天高地厚地以感性運算器之管窺未知宇宙與人間實在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5 May 2021



老子不是哲學家,而是不能駕馭情緒的放言高論之士,不知天高地厚地以感性運算器之管窺未知宇宙與人間實在。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5 May 2021

2020年7月27日 星期一

海德格與中國哲學?海德格不是哲學家 傳統中國沒有哲學


海德格與中國哲學?海德格與老子?海德格與東亞哲學?海德格不是哲學家,而是神學家與與初級心理學家,為達到哲學標準。老子也不是哲學家。傳統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傳統日本與韓國亦同。研究哲學者不需研究海德格與傳統中國與東亞哲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7 Jul 2020

海德格與中國哲學?海德格不是哲學家 傳統中國沒有哲學

海德格與中國哲學?海德格與老子?海德格與東亞哲學?海德格不是哲學家,而是神學家與與初級心理學家,為達到哲學標準。老子也不是哲學家。傳統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傳統日本與韓國亦同。研究哲學者不需研究海德格與傳統中國與東亞哲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7 Jul 2020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理性哲學與傳統感性思想 感性思想的內容》

《理性哲學與傳統感性思想 感性思想的內容》

西洋哲學史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一詞狹義的用法是用於區別經驗主義,廣義的用法則甚至包括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個人提出一個「理性哲學」的概念,專指歐洲自文藝復興時代開始發展出的哲學,包括狹義的理性主義、德國康德等的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個人的「理性哲學」概念是用於區別歐洲文藝復興以前的傳統哲學。

個人認為「人腦同時有感性與理性兩組運算器在運轉」。個人有個特殊的「感性」概念,個人的「感性」是指人的動物性(可簡稱「人動物性」)或是人生下來就配備的軟體或人天生內建的運算器,詳細地說也可稱為「人天生內建的思維模組」,因為它除了運算能力外也包括些固定內容。至於個人的「理性」概念消極的是指能夠非常地超脫、免受制於此感性運算器影響的能力,積極的則是指能非常地邏輯地、可能性地思考,更且能非常地建立出人之主體性的運算能力。感性與理性這兩組運算器同時在人腦內運算。「理性哲學」能夠非常地且有意識針對性地排除感性思維模組的影響,以上這些「非常地」意味著無法完全地。

歐洲傳統形而上學家皆提出對宇宙最後原理的與人優越地位的理論。同樣,中國傳統儒道形上學甚至有些對從論述開始就知天知地、肯定天道的存在與天人相感。歐洲傳統哲學與東方哲學卻認為不知這些就是沒有哲學的慧根或靈性,或尚未頓悟或未打通任督二脈。個人認為這些其實是它們的預設或意識形態。這些預設或意識形態個人就是一些感性思想的「固定內容」。「感性」不止是不邏輯的思考方法也包括了一些固定內容。歐洲上古與中古哲學以及東方哲學,應視為感性思想,以別於個人的「理性哲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6 Nov 2018

2018年8月11日 星期六

【如果有鬼,請把我抓走】

【如果有鬼,請把我抓走】

有人對我說你不信神,但有鬼一定有神,我答根本沒有鬼這個東西。

今天是中國陰曆七月二十四日,鬼月還有七天。鬼月到現在大家跟平常一樣,倒霉的平均數沒有比較多,不過是佛道教賺錢月。我天黑時,有時到距離公墓幾百公尺的地方一個人跑步運動,現在鬼月照跑。我學術研究形而上學數十年,確定所有宗教都是錯誤的,確定死亡是完全的滅絕,確定人生無救。這個知識千錘百鍊,經得起考驗。如果有鬼的話,七月還有七天,請鬼把我抓走。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on 9 Sep 2012

下為個人 2012 年文在臉書專頁的截圖:

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對於歐洲哲學史死亡研究的一些想法》

《對於歐洲哲學史死亡研究的一些想法》

死亡是古希臘哲學的主要議題之一,大多可能是站在泛神論的觀點。柏拉圖在其對話錄《斐多篇》(Phaedo)敘述蘇格拉底對死亡的看法:蘇格拉底主張靈魂不滅。今日上網 google Phaedo”,會立刻跳出 “phaedo philosophy is practice for death” “phaedo philosophy is preparation for death”,也就是蘇格拉底認為「學哲學就是學習面對死亡或準備死亡」。蘇氏的見解成為後世歐洲哲學對人類死亡的主要看法,或歐美死亡學(thanatology)史長期的主流

中世紀基督教的教父哲學與士林哲學視死亡為通往天堂或地獄的過渡階段,遂使死亡問題從根本開始被宗教問題涵蓋或取代。這是人類理性與死亡議題的黑暗時代。

文藝復興起結束了中世紀歐洲上基督教造成的黑暗時代,人文主義出現,十六世紀法國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學家兼哲學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說:「教人死亡亦教人以人生。」(He who should teach men to die, would at the same time teach them to live.) 這是歐美哲學在生死問題與死亡學上的名句。

從笛卡兒、休謨到康德,這些個人所尊敬的「理性哲學家們」,雖在人類理性思考上有大突破,卻尚未能完全擺脫基督教思想的影響,這導致他們也不能正視死亡議題。直到十八世紀 “atheism” (無神論) 一詞才出現,哲學界內也才逐漸發展出「無神論vs有神論」及「反宗教vs宗教」辯論的平台;這種氛圍使得死亡議題被釋放出來並獲得正視。當今美國非天主與基督教大學的哲學系內,無神論與反宗教思想是主流。但在死亡學方面,就個人所知歐美哲學界並沒有重要的哲學著作出現。

二十世紀德國哲學家海德格是當今台港中與東亞哲學界顯學,他把 “Sein zum Tode”(英譯 “Being-towards-death”,中譯「面對死亡的存在」或「向死存在」) 放在《存在與時間》(或譯《存有與時間》)一書結構的重要位置,此為許多人能理解,也對此有所期待。可惜海德格雖有所感,卻沒有處理此主題的能力;他有關於死亡哲學的企劃,卻無哲學見地,只能說在主觀的心理層面有些語焉不詳的見解,而這已被現代心理學超越。因為《存在與時間》一書是斷簡殘篇,或有人期待其後期思想,但個人認為海氏後期談死亡只是回到類基督教神人合一、類古希臘多神論、類老子思想、類儒道佛天人合一思想,較他的早期思想退步;連帶地我們對其早期思想的可能發展也可放棄。

死亡是難處理的議題,因為我們對於它無所知或缺乏經驗資料。個人檢視歐洲哲學歷史,認為它對於死亡的研究非常貧乏,現代美國哲學可能也一樣,東亞哲學大概也一樣,全世界大概都一樣。死亡即使不是人類最重要的議題,也必是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哲學界必須承認哲學在這方面是失敗的;個人認為傳統形上學與宗教是此失敗的主因。

當代對於死亡的研究,個人認為在生命科學與心理學領域有遠超過人類史相關方面的偉大成就。在哲學領域,個人是達爾文主義者,認為人何以必須死這個問題在哲學上無可著墨、沒什麼可談的;死亡在哲學領域的議題個人認為人生的意義及死亡與人生是重要議題;在心理學領域個人還看到許多可開發處,這也可算到 philosophy of mind 的範圍。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9 Jul 2018

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常見佛教對歐洲進現代哲學的無知與抹黑》

從西洋哲學的起源死亡就是主要議題之一。柏拉圖在其對話錄《斐多篇》(Phaedo)敘述蘇格拉底對死亡的看法,蘇氏是相信靈魂不滅的。GooglePhaedo」,立刻跳出,“phaedo philosophy is practice for death” “phaedo philosophy is preparation for death”,就是蘇格拉底認為「學哲學就是學習面對死亡或準備死亡」。這個西洋哲學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包括台灣熱門的二十世紀的德國哲學家海德格,google「海德格」會跳出「海德格 死亡」,今天看個人的 FB 專頁排名第十八。佛教說哲學不研究死亡不是自己無知就是惡意抹黑。

哲學界有「宗教vs反宗教」或「有神論vs無神論」的長期辯論,哲學提供它們辯論的平台,以上蘇格拉底與海德格都是傾向宗教與有神論,個人則是反宗教與無神論。在美國除了教會大學之外,其他大學的哲學系內現在反宗教與無神論是主流。歐美有強大的反宗教與無神論趨勢,「反宗教是世界潮流」,目前台灣各宗教都在隱瞞信徒這件事實,各宗教都不誠實,但這潮流不久將吹到台灣。

維基百科「哲學」這一條寫得還可以,它舉出哲學的五大主分支,其中之一是「形上學/宇宙論」,宗教就是放在哲學的這一部份。維基還例舉哲學的七個特殊分支,其中之一也是「宗教哲學」,個人認為這其實應放在形而上學內。所以,宗教在哲學之內,是哲學內的一部份,哲學當然談宗教。佛教說佛教或宗教所談問題哲學不談,這不是無知就是抹黑。基督教與天主教不會批評說哲學不談生死,它們不會犯這個錯誤,它們教士的訓練的平均水準比較高,佛道教則亂講一通。個人學哲學,對各宗教教徒的建議是直接改學西洋哲學,中國哲學則不必學了。間接的話,因為哲學是大海,佛教與各教是井底之蛙。可從各教(井底)先到宗教哲學(池塘)看其他宗教的學說,再到形上學(江河),再到西洋哲學(海洋)

哲學當然不止是理論,哲學的一大分支是「實踐哲學」或「倫理學」,這是要在實踐上驗證的,是談知行關係,譬如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哲學當然講人生,大學常見課程相關名稱是「人生哲學」。生與死是哲學的重要領域。十六世紀法國的文哲學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教人死亡就是教人人生。」(He who should teach men to die, would at the same time teach them to live.)

各宗教都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都是自誇自己最偉大的井底之蛙,這樣說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擋住教徒去了解其他宗教與哲學的慾望,這是各宗教保住教徒不流失的欺騙系統。佛教僧尼大部份只學過外國(印度)佛教,頂多只一知半解翻過有偏見的西洋哲學,各教教徒一般也沒學過西洋哲學。這就是台灣佛教界對西洋哲學抹黑與誤解形成的一般狀況。台灣幾個佛教大學有些在歐美拿博士的教授,他們或者是屬於歐美有神論與宗教的哲學派系,或者是噤聲不敢講真話。
無宗教時代 後宗教時代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6 Jul 2018

2018年6月27日 星期三

《形上學應廢除 形上學家應是天文物理學家》

形而上學是門推論的學問,推論必須以事實為起點。長久以來形上學研究者光是翻閱各種古代形上學說已耗盡心力,沒有時間了解現代知識所呈現的新事實,也不具備現代關於實在世界的知識 (特別是自然科學)。他們仍活在形而上學   (meta-physics) 超越物理學家   (physics) 的迷思中。在真實世界,形上學在今日已無法揮舞真實,它已被淘汰;哲學界應把它從哲學領域中踢出去。

形上學及其分支宗教已被證明只是些無根據的臆測,應丟進歷史的灰燼。

個人主張,如果現今還有關於宇宙起源的形而上學家,他們應該是根據事實做推論的天文物理學家。這種說法會令許多哲學界人士震驚,被視為不懂哲學或被視為離經叛道。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7 Jun 2018
許多重要學科都是從哲學出來的,自然哲學曾是形上學的主要部份,亞里斯多德的第一因,笛卡兒的第一哲學都以此為主題。自然哲學後來變成物理學等自然科學。因此自然哲學中好的部份變成了自然科學,剩下的糟粕留在哲學內成為近現代形上學。現在就把後者丟棄吧。
具體來說,個人主張達爾文主義,人來自生物,生物來自無生物,此外都是沒有根據的幻想。

一則新聞評論:今日看到一則新聞,得知光只是在銀河系就約有 2500 億顆恆星。哇! 真是超過想像。該報導說,科學家根據費米悖論與德雷克公式,人類在可觀測的宇宙很是唯一具有高智慧物種的機率高達 39 85%。自然科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天文物理學按照事實目前只能推論到這程度。相對之下,宗教放言各種對宇宙起源、宇宙秩序、人類起源、人類出現目的的說法。

下文這則新聞:
人類好孤單! 牛津研究:很可能是宇宙唯一先進物種
〔自由時報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 2018-06-26 15:27

英國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Future of Humanity Institute)近日公布新的研究結果,由於過去一直無法觀測到外星高等生物的存在證據,科學家透過公式加以計算,發現人類是宇宙中唯一高智慧物種的可能性上看 85%,若把範圍縮小至銀河系,成為唯一高智慧物種的可能性更上看99.6%。

綜合外媒報導,英國 3 名知名學者重新評估著名的費米悖論(Fermi Paradox),後者的立論基礎來自人類對地球外高階文明存在性的過高估計與缺少相關證據間的矛盾。這項悖論源自於知名物理學家費米(Fermi paradox)在 1950 年代提出的一項質疑,「以銀河系約有 2500 億顆恆星來推測,即便智慧生命以很小的機率出現,按平庸原理的觀點,銀河系內便該具有相當大量的文明存在,但為何人類始終無法發現任何地外文明存在的證據?」

由於費米悖論與德雷克公式關係相當密切,人類未來研究所的 3 名科學家,山德柏格(Anders Sandberg)、 追思勒(Eric Drexler)及歐爾德(Tod Ord)代入更新後的數據,透過德雷克公式重新計算結果,發現人類很有可能是銀河系唯一一個具有高智慧的物種,機率高達 53% 99.6%,若將此論述範圍擴大至可觀測宇宙亦然,機率高達 39 85%。

不過研究團隊也強調,透過更新後德雷克公式做出的計算,並非確定人類是宇宙唯一智慧物種,而是闡述以現今人類所有的知識推算,此結論的確具有較高機率,若未來科技持續進步,將可更新公式中的參數,屆時或將得到不同結論。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469630

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

細菌與病毒增進的抗藥性與突變現象是進化論的證據

醫學研究治病殺菌,一般認為病菌應該越來越減少,與越來越被控制。但同時另一個重要現象卻是,一些病菌的抗藥性卻增強。例如加護病房超級細菌 CRAB VRE.faecium 萬古黴素抗藥性屎腸球菌這兩種,在過去十年間其抗藥性增加率超過六成。

另一個更廣為人知的現象是流感疫苗需要年年設計,因為流感病毒的抗藥性不斷增強。

從上二例中我們看到病毒的突變能力與克服環境能力。一般植物有向陽性,動物之趨吉避凶,即使我們不信它們有智能的病毒與細菌,但它們就是有處理問題、克服困境、求生求變與進化突破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人類是從單細胞生物逐漸進化而來的證據。反之各宗教對於人類起源的解釋都是沒有根據的。

此處圖片可見加護病房八大抗藥性強病毒,自 2006 年至 2016 年抗間其藥性增加的程度。

一則聯合報的相關新聞見下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11466/2679470?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台灣無神論者 台灣達爾文主義者 陳立民(陳哲)

2017年6月18日 星期日

【打破海德格研究華人哲學界的「傳奇」- 個人所知的蕭師毅與熊偉二位教授】

2017/5/12 搜尋「海德格與中國哲學」,個人在 Facebook 的「海德格與中國哲學?二者皆非哲學」專頁排名第一,此名次維持至今,個人也每日收到有人瀏覽此專頁的通知。為感謝哲學界網友,個人在此談一件輕鬆的事,打破海德格研究中的華人「傳奇」。

東亞哲學界,也就是台港中日韓,專門研究海德格的人,視曾與海德格一起讀《老子》的「中國人」蕭師毅教授為「傳奇人物」或「世外高人」或對他有些想像。在中國大陸還有位曾在海德格課堂上聽過課親炙海德格的前北大教授熊偉先生,中國大陸哲學界對他也有些推崇。當今台港中哲學界就海德格者對蕭師毅與熊偉兩位教授有些「想像」。個人是當今極少數同時與他們二位都見過面或接觸過的人,也讀過與聽過一些他們關於海德格思想研究的人,在此想化解此「傳奇故事」。

蕭師毅先生原非中文本科出身,後擔任德國大學的中文系教授 ,他曾私下與海德格一起唸《老子》,不過並未讀完全書。蕭師毅教授在德國退休後,台灣天主教的輔仁大學對他也有很多「想像」,1970 1980 年代聘他到哲學研究所教授海德格哲學,及擔任行政高職。後輔大哲學系發現他原來沒有學問,就把他冷凍。個人曾聽過蕭教授講海德格哲學,認為他既不懂哲學,也不懂海德格。他曾在天主教辦的《哲學與文化》月刊為文記述與海德格同讀《老子》的故事,在文中對於中斷共同研讀一事講得委婉;有人曾轉述蕭教授私下較直率的話,他大概是說因為海德格不尊重《老子》原書恣意解釋,讓他無法忍受,遂主動提出中斷共讀的建議。個人認為,蕭教授教對中文古籍了解的程度遠不及當時台灣一般的中文系教授,他對《老子》一書的了解不及華人哲學界對老子哲學的了解;不過,他比海德格更忠於《老子》原文或傳統解釋個人相信是事實。

熊偉教授二次大戰前在弗萊堡大學(Universität Freiburg)海德格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後在北京大學任教。有北大哲學系的人講,熊偉這個人的一言一行就是「存在主義」的具體實現。個人認為把海德格冠上「存在主義」哲學家稱號是外行人對海德格的誤解,個人相信研究海德格的人更認為他是位形上學家。熊偉的著作個人略讀過一些,認為他不懂海德格,不正宗、不到位。1989 年海德格百年誕辰德國哲學界慶祝,熊偉教授到德國參加紀念海德格學術會議,並宣讀《海德格與中國哲學》論文,該文個人認為無見地。那時他也到佛萊堡大學哲學系訪問,個人在那裡見到他,曾寒暄幾句。言談中他向個人提到曾與海德格共同研讀《老子》後在台灣教書的蕭師毅教授,他可能認為蕭教授是華人海德格研究學界至少必須尊重的「傳奇人物」。

現在華人世界有些研究海德格的人,對於直接與海德格有最多接觸的蕭師毅與熊偉兩位華人可能因為不了解,對他們有些「想像」;特別視與海德格研讀《老子》的「中國人」蕭師毅為「傳奇人物」。個人是當今極少數同時和他們二位都見過面或接觸過的人,也讀過與聽過一些他們關於海德格思想的見解,個人認為他們都不懂海德格。蕭師毅對《老子》一書個人認為有達到一些傳統國學理解的程度,但他可能不懂哲學。個人認為特別是對於蕭師毅教授的「傳奇」可以休矣。

台灣大概自 1960 起歷史學界與文化界特別推崇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因為這位推崇中華文化;現在他的理論基本上被證明錯誤,在台灣已無人理會他。個人認為海德格成為華人哲學界與國學界的顯學有類似之處。海德格後期思想與中國形上學有類似之處,個人認為這是他受到華人世界與日韓重視的主因,所以其實我們其實只是為了肯定自己。

個人認為海德格基本上是位形上學家。個人對於傳統哲學重要分支形而上學的基本主張是應該它已被推翻,應被拋棄。所以個人認為,海德格後期類似基督宗教與類似中國傳統形上學的思想也無價值。個人認為,歐洲哲學自笛卡爾至康德發生重大進步,他們提昇哲學到一個人稱為「理性哲學」的新境界。個人認為海德格在求學時代在近現代哲學的訓練不足,他的神學思想背景又太深厚,以致於他仍陷在傳統哲學與宗教內,未能達到近代與當代「理性哲學」的水準,個人甚至進一步認為「海德格不是哲學家」。個人也主張「中國沒有哲學」。海德格不是無病呻吟的人,思想有其犀利處,但個人認為這發生在「感性」的領域,特別是在藝術與心理學領域,雖然他因誤解心理學而反對心理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8 Jun 2017




2017年1月28日 星期六

【二十世紀英國最大的變化是基督宗教衰落】

【二十世紀英國最大的變化是基督宗教衰落】

英國是一個具有 1700 年基督宗教歷史的國家。在  1983 年時,自稱為基督宗教徒的英國人高達 87%2001 年時減少到 75%,到 2015 年大降至 43.8%。也就是說在過去 33 年間,英國基督宗教徒人數削減了一半。

英國《旁觀者》(The Spectator)週刊在 2016 年時說:「上世紀英國最大的變化是基督宗教的衰落」(The decline of Christianity is perhaps the biggest single change in Britain over the past century. )《旁觀者》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週刊。該文網址:https://www.spectator.co.uk/2016/05/britain-really-is-ceasing-to-be-a-christian-country/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8 Jan 2017
20170128


上文主要根據下兩則中英文新聞報導:
英國不再是一個基督教國家】
〔壹讀 2016-11-01 09:14:00

據英國《衛報》今年5月發布的一條消息說,英國一家名為「奈特森」的民調機構就「不列顛人社會態度」所作的一次民調顯示,不列顛人群中,不信教人數超過基督徒人數,英國宗教史上第一次出現基督徒失去多數地位的局面,引發英國主流媒體紛紛「發聲」。《旁觀者》雜誌指出,伴隨著基督教機構的弱化和教徒人數的減少,英國已然不再是一個基督教國家,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世俗國家」。《衛報》則追問,為什麼英國人遠離宗教組織?沒有基督教神靈保佑,英國人該如何面對死亡?這一問題不僅引起了英國教會的嚴重擔憂和焦慮,而且對英國宗教未來走向也將產生重大影響。

據《衛報》報導,宣稱不信仰任何宗教的英國人占全國人口比例為48.5%,宣稱自己為基督徒的人數為43.8%,宣稱信仰其他宗教的占8%。僅看這些數據,人們也許不會感到驚訝,但比較一下英國宗教力量分布情況,英國宗教版圖之巨大變化就一目了然。1983年時,宣稱自己為基督徒的英國人高達87%左右;2001年時,仍然有近75%的英國人明確表示自己為基督徒。在過去的15年內,英國基督徒人數減少了31%左右;在近33年來,英國基督徒人數削減了一半。與此同時,宣稱不信奉任何宗教的人數比例卻呈快速增長勢頭。五年前,不信教人數占英國人口比例僅為25%;現在,該比例「突飛猛進」至48.5%。正是因為一方面基督徒人數「斷崖式」下降,而不信教者人數又如火箭般上升,英國宗教界和學術界人士都不得不承認,當年基督教占主體地位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任何人和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止這一趨勢。

長期以來,「英國聖公會」和「蘇格蘭長老會」這兩大新教「國教」及以北愛爾蘭天主教為主體的天主教教會,一直受困於教徒人數不斷減少的煩惱。但相對於過去教徒人數下滑比例呈漸進平緩趨勢,近五六年來出現的「塌方式」劇降尤令兩大「國教」和天主教教會深感焦慮。其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大量原先出生於基督教家庭、從小受過基督教觀念薰陶的年輕人「背棄」家庭基督教傳統,不僅不再信奉基督教,而且對任何宗教信仰都持冷漠態度。英國聖瑪麗天主教大學神學高級講師史蒂芬·布利凡特認為,這是造成基督教人數劇降的最主要原因。其次,英國基督教力量持續弱化之時,正好是英國伊斯蘭教等宗教力量呈強勁上升之勢。近三十多年來,數百萬來自亞洲、非洲和東歐的移民和難民湧入英國,他們的宗教信仰程度遠遠高於英國本土出生者,其中穆斯林教徒人數尤其可觀。

面對兩面「夾擊」,英國兩大「國教」教會和北愛爾蘭的天主教教會試圖阻止基督教教徒人數大幅度下滑的趨勢。一份題為《當代天主教》的報告已於今年5月提交給英國下議院,旨在強調當今「英國聖公會」和天主教面臨教徒嚴重流失之嚴峻形勢及難以留住基督教家庭兒孫們的困境。更讓這兩大教派深受挫折和無奈的是,它們辛辛苦苦吸引新教徒「加盟」的人數遠不及眨眼間「脫教」的人數。據統計,現在「英國聖公會」每「招納」一個新教徒,會有十二個「老」教徒與其「拜拜」,而天主教教會每皈依一個新教徒,會有十個「老」教徒與之分道揚鑣,其中十分之九為白人。英國基督教窘境由此可見一斑。

對悲觀者來說,英國基督教日趨衰敗已呈不可逆轉趨勢,無可阻擋。英國《衛報》曾載文說,作為一個具有1700年歷史的基督教國家,基督教在英國已經「走到盡頭」,無望「重溫舊夢」。鑒於目前大多數英國人不再信奉基督教,更鑒於他們的年輕一代缺乏基督教精神,英國未來的宗教版圖將很可能是:「不信教」成為最新的「宗教」。這是因為,根據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的一項研究,40歲是目前英國「信教」與「不信教」的重要分界線。大不列顛人群中,40歲以下者不信教者居多,而40歲以上者則正好相反。更能說明問題的是,家長不信教家庭中,95%的兒女長大後不信教;父母為基督徒的家庭里,40%的孩子長大後會不信教。英國基督教要持續性發展顯然步履維艱、困難重重。

樂觀者認為,英國基督教並沒到「不可救藥」的地步。首先,英國基督教領袖認為,那些「脫教」者本身大多是一些缺乏虔誠精神的教徒,剩下來的教徒才是教會的中流砥柱和精兵強將,他們構成了基督教教會的核心力量,使得教會更虔誠、更團結、更專一、更自覺。其次,基督教領袖們指出,從全球來看,堅守宗教信仰呈上升趨勢,而不是相反;何況,就全世界所有宗教信仰而言,基督教仍高居榜首。再次,有英國宗教學學者指出,英國現在自稱「不信教」者並非都是堅定的無神論者,他們中僅40%的人堅定地認為人世間不存在上帝,其餘的或堅信有神存在(但未必是基督),或目前仍無法確信。最後,英國兩大「國教」和天主教正在積極行動,致力於為那些尋求人生意義的人群提供精神食糧,試圖掀起一場宗教復興運動。


Britain really is ceasing to be a Christian country
The decline in religious belief has become precipitous in recent years
The Spectator  28 May 2016

A landmark in national life has just been pass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recorded history, those declaring themselves to have no religion have exceeded the number of Christians in Britain. Some 44 per cent of us regard ourselves as Christian, 8 per cent follow another religion and 48 per cent follow none. The decline of Christianity is perhaps the biggest single change in Britain over the past century. For some time, it has been a stretch to describe Britain as a Christian country. We can more accurately be described now as a secular nation with fading Christian institutions.

There is nothing new in the decline of the church, but until recently it had been a slow decline. For many decades it was possible to argue that while Christians were eschewing organised religion, they at least still regarded themselves as having some sort of spiritual life which related to the teachings of Jesus. Children were asked for their Christian name; conversations ended with ‘God bless’. Such phrases are now slipping out of our vocabulary —to wear a cross as jewellery is seen as making a semi-political statement. Christians are finding out what it’s like to live as a minority.

Just 15 years ago, almost three quarters of Britons still regarded themselves as Christians. If this silent majority of private, non-churchgoing believers really did exist, it has undergone a precipitous decline. Five years ago, the number of people professing no religion was only 25 per cent.
網址:

「宗教止於智者」。
無宗教時代 後宗教時代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1 Jan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