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中國】中國觀察與分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中國】中國觀察與分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11月10日 星期日

台人不知港 就不可能知台


台人不知港,就不可能知台。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1 Nov 2019





台灣人不知道、不懂得香港,就不可能懂得台灣的處境與中國的危險。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1 Nov 2019

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中共四中全會會議公報顯示 中共的祖國統一政策是空話


中共的四中全會昨天閉幕,此會召開的一再延後,顯示中共內部權鬥激烈。會後發表的會議公報,關於台灣的部份說「要堅定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保障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共同反對『台獨』、促進統一。」意思是繼續執行「和平統一」的目標,現階段工作是反對「台獨」。個人自2009年以來提出「拒統」口號,這是「台灣最大公約數」,現在也證明兩岸現階段國家級戰略PK就是「拒統vs反獨」。

(上為「拒統陣線」2010參加626反一中大遊行畫面,照片為「法新社」拍攝,數日後再刊登於「經濟學人」。)


(上為2009年中共建政六十週年時,個人在台北一集會場高舉自創的「拒統」標語。)

個人認為對中共要建立一個基本認識,就是中共掌權者主要關切的是保住權力與各自謀取私利。台灣在此焦點之外,因此台灣或祖國統一並不很重要,是隨著其主要關切的需要而變。

我們有要從這項基本認識看中共當前真正的對台政策。四中全會公報對於香港說「建立健全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多方評論這就是立法更進一步限縮港人權利,並從「兩制」走向「一制」。這對台灣有何意義?「一國兩制」本是做為統一台灣的樣本,今年年初時習近平還說「一國兩制 台灣方案」,現在中共自己破壞,完全不利於「和平統一」的策略。這也再次證明多年來許多人的與個人的看法:當中共保持政權有問題時,會犧牲祖國統一,放生台灣。所以,四中全會會議公報上直接講台灣時提到的「和平統一」等相當程度是空話。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 November 2019

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二表無共識 九二無共識》

《二表無共識 九二無共識》

九二年國共對於「二表」並無共識。有共識嗎?沒有共識,「二表無共識」。所以,結論應是「九二無共識」。但國共對於「九二無共識」這件事實,竟然顛倒地、相反地、大膽無恥地用「九二共識」一詞來表達,表達與事實不符,這種作法實在超出了一般人理解的習慣。誰會想到「九二無共識」會被說成「九二有共識」呢?國共就是共同「利用」人這種善意的思考習慣,誤導、欺騙台灣人民。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2 Jan 2019

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台獨四論之二 : 客觀條件 台灣獨立並不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

更進一步,配合美國顛覆中國。

台灣獨立並不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

面對中國,台灣無法保護自己,。

個人一向不認為支持台灣獨立符合美國最大的利益,因為為了台灣與中國成為百年世仇及把龐大的中國市場拱手讓給歐日都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最大的利益可能是台灣能促進中共垮台及引導中國未來發展的角色;如果台灣獨立了就比較難勝任這些角色。不過這是美國的最大利益,未必是台灣最大的利益。

台灣人要思考長期處於擁有高度安全實質獨立但不能法理獨立狀況的可能性。政治是無限可能性的藝術,個人認為不要陷入國家與非國家的二選一迷思。個人在國際政治理論上甚至反對國家主義,認為國家這個制度未來將會消失,歐盟就是這方面的先行者。台灣如果自己主動宣佈法理獨立,個人認為即使川普會反對,因為這不符合美國優先。台灣法理獨立最佳的機會其實是中共進行武力統一台灣時,這時美國會介入,在這種情況下武統多半失敗,這時中國人比較不會怪罪美國。台灣最高策是誘導中國武統,但操作太困難,必有損失,甚至可能失敗。

總之,台灣比較實在的政策,個人認為是持續增強實質掌握台灣作為獨立國家的能力,看有沒有法理獨立的機會;如果沒有,就是繼續多撈些經濟上的好處。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31 October 2018


今日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 Brent Christensen (酈英傑)舉行上任後首次記者會,這個「首次」在AIT新聞稿上也被重點標示,這表示強調這有定調地位。看FBAIT網頁,酈英傑處長提出任內將聚焦的四個優先事項,又稱為《四個增進》。不看內容我們就可大部分猜到,再看其內容:增進美台安全合作、增進美台經濟與商業關係、增進台灣在全球社會的角色、增進美台人民的關係。個人認為重點是把「安全方面的合作」放到第一位,這顯示台美現在不是一般國家關係,也不是平時關係,而是比較有安全、國防顧慮的時代。這點要和4日美國副總統彭斯的講話比對,個人認為他未講出的是,台灣處在民主世界對抗最大專制國家的最前線,以及台灣作為中國發展的範本。Brent Christensen 數次提及《台灣關係法》,以及強調美國一向按此法行事。這讓個人想到《舊金山和約》,這大概是美國官方從不提的。此外,他又講「美國反對片面改變現狀的企圖」 (We are opposed to unilateral attempts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這句話在「維持現狀」的台灣現在政府是超級敏感的詞彙。如果AIT處長不講,可能美國有所暗示,但他把這話講出,台灣人就要聽進去與多想一想。

台灣必須配合美國的戰略。

自1979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以來,美國把台灣視為一個政治實體,稱之為Taiwan,立下《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並協助台灣維持「兩張名片」 的蹺蹺板現狀;當台獨工作者試圖消滅第二張名片的時候,美國就幫助其對手,所以柯林頓罵李登輝,小布希罵阿扁;當親中親統者冒頭時,美國就加碼台獨工作方。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1118/38182999/

以下先為AIT新聞稿的短短一句話提示的重點與全文網址:
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今天舉行上任後首次記者會,酈英傑處長表示,他在擔任美國在台協會處長的任內將聚焦的四個優先事項,又稱為《四個增進》:即增進美台安全合作、增進美台經濟與商業關係、增進台灣在全球社會的角色、增進美台人民的關係。
處長致詞稿全文請見:https://goo.gl/u2ExFc
At his first press conference held today, AIT Director Brent Christensen outlined four areas of cooperation he hopes to promote during his tenure as AIT Director, 《四個增進》:Promote U.S.-Taiwan security cooperation; Promote the U.S.-Taiwan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hip; Promote Taiwan’s role in the global community; and Promote people-to-people ties.
Read the full text of Director Christensen’s remarks: https://goo.gl/yHwMaH

以下再看自由時報的相關簡短新聞,個人認為標題下得不好:
AIT處長酈英傑:美國有義務支持台灣對抗脅迫
〔自由時報 即時新聞 記者呂伊萱/台北報導2018-10-31 12:23

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Brent Christensen)今天召開駐台第一次記者會,宣示在台首要工作為「增進美台安全合作」,酈英傑引「台灣關係法」強調,美國有義務支持台灣維持充足的自我防衛來對抗脅迫,此政策在過去7屆美國政府皆一致。

酈英傑宣示在台工作的優先項目為「四個增進」,首要項目即為「增進美台安全合作」,另包括「增進美台經濟與商業關係」、「增進台灣在全球社會的角色」與「增進美台人民關係」。

酈英傑於今年8月到任,是其外交生涯中第三度派駐台灣,今天於AIT美國中心舉行首次記者會,致詞並接受媒體提問。酈英傑說,緣份把他和他的家人一次又一次帶回台灣,他相當高興能回來擔任AIT處長。

酈英傑說,亞洲有崛起大國、成長的經濟體,同時仍有許多歷史宿怨未解,在此之中他讚許台灣是亞太區域正面故事中的重要角色。而在「台灣關係法」將滿40周年之際,美台關係歷史意義非凡,也將展望未來如何持續強化和擴展關係,「立穩根基、共創未來」。酈英傑並引用「台灣關係法」重申,美國對台政策從未改變,「台灣關係法與美中三公報一直是美國一中政策的基礎」,也指引美國與台灣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

酈英傑引用「台灣關係法」條文說明,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台灣的前途之舉,即代表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全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美國也反對片面改變現狀的企圖,歡迎台海兩岸努力進行減少衝突、改善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對話。

酈英傑也藉此機會宣示在台工作的優先項目為「四個增進」,首要項目即為「增進美台安全合作」,另包括增進美台經濟與商業關係、增進台灣在全球社會的角色與增進美台人民關係。酈英傑強調,增進安全合作與改善台灣自我防衛能力是攜手並進的,例如最近批准的軍售案。美國有義務支持台灣維持充足自我防衛能力 以對抗脅迫,此項政策在過去7屆民主黨、共和黨政府都維持一致。

媒體問及美台是否會於11月在台海進行聯合軍演?對此,酈英傑則說他沒辦法回答細節,應由美國國防部說明。不過他也特別強調,美國的印太戰略明確支持在印太地區應有自由開放的航道,美國會依循這個原則進行相關活動。

除了將強化美台安全合作,酈英傑也表示,美台強健經濟關係使雙方得以繁榮,進一步改善經濟關係是值得努力的方向,台灣在數位經濟、能源及基礎建設等領域,能夠扮演重要角色。

酈英傑也將台灣參與國際社會列入優先事項說,美國一向支持增進台灣在全球社會的參與,並大力發聲,因應流行病、跨國恐怖主義與不實訊息傳播等全球問題,實在不能讓對眾人貢獻良多的社會被排除在世界之外。回答台灣被國際刑警組織拒絕與會的相關問題時,酈英傑也說道,前兩週台美才在華盛頓,就台灣的國際組織參與召開雙邊會議討論。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597406

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CNN》認為,「在北京沒有人是安全的!」 CNN: no one is safe from Beijing

中國女星范冰冰疑似逃稅,消失超過3個月,美媒《CNN》認為,「在北京沒有人是安全的!」
CNN: Fan Bingbing's disappearance shows no one is safe from Beijing. Sep 25, 2018

中國共產黨的極權控制超出了我們的想像。中國共產黨的與中國的國際聲譽需要記錄的一刻。

陳立民 (陳哲)



2018年7月17日 星期二

一篇智庫等級的文章: 個人早於「北京政變」前四日 認為政治局常委王滬寧應下台

個人並未特別關注中國事務,把握訊息不新也不多。不過個人有些政治學理論的知識,憑此判斷中國事,有時做出的判斷還有智庫等級。

7/8 日個人在 FB po 一篇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院院長李曉於 6/27 日在該校畢業典禮上的演講,該文分析中美貿易戰。個人在引文中認為該演講談經濟的部份不錯,但談政治與國際政治的部份很差。個人認為他可以去取代政治局常委王滬寧的位子,在經濟上他比王滬寧強,在政治上和王滬寧一樣是民族主義與不懂民主。這是因為習近平不要民主,在意識形態上幫他做王的人是王滬寧。王滬寧雖是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的三朝元老,主管意識形態,但個人認為他能力不足。王曉院長也是不懂民主,但他懂經濟,習近平聰明的話為了自己的目的應該用他。

今日 (7/17) 個人在三立新台灣加油節目陳破空先生從美國的訪談中初次獲悉一場「北京政變」。他說,因為美中貿易戰事件江澤民、朱鎔基、胡錦濤、溫家寶四大老聯名寫信給政治局,導致 7/12 日王滬寧被趕出政治局常委會,且是七位常委中唯一被拔掉的一位。陳破空還說,四大老要求習近平必須立胡春華為接班人,主管經貿的劉鶴工作必須交給胡春華,甚至現在就叫汪洋取代習近平,以及北京衛戍部隊司令換人等。7/14 日習近平還在北京接見連戰,從外表實在看不出。

個人 7/8 日的 post 就主張中共為了自己專政的目的,聰明的話應換人,換掉王滬寧;而為何要換王滬寧則因為習近平失敗。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7 Jul 2018


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中國今日的主要問題是共產黨壟斷政治及其對政權合法性的民族主義論述

中國今日的主要問題是共產黨壟斷政治及其對政權合法性的民族主義論述。在這種內在邏輯下,習近平最新提出的願景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或中國夢。從這裡很清楚地看出,中共的目標是發展統治工程學以鞏固權力,不是解決中國的問題。民主制度為國家的基礎建設,中國今日的問題其實是專政壟斷權力的中國共產黨。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9 Jun 2018

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美國沙盤推演日中海戰 日本以潛艇優勢完勝中國】

 《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 )是美國著名的政治與戰略期刊,它沙盤推演日中海戰,結果日本以優勢的潛艇打敗中國海軍。

下為這則新聞及相關兩則的網址:
美國沙盤演戰預計日本潛艇逼退中國海軍】
rfi 法國廣播台 作者 小山 發表時間 05-03-2017 

美國一本名為《國家利益》的雜誌關注中國與日本海洋爭奪。該雜誌用沙盤推演海上軍事競爭,並設想海上實力強大超過日本的中國,攜航空母艦戰鬥群威震日本,但日本仍以潛艇伏擊逼退中國海軍。

據香港東網今天報導,隨着中國軍力崛起,東海緊張局勢不下,有美媒推演中日戰爭情況,預測解放軍海軍會派遣三支艦隊進入東海,其中一支是以中國第二艘航空母艦為主力,而日本處在守勢,並會派出幾艘蒼龍級潛艇伏擊中國航母

據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刊文假想,在未來中日衝突中,兩國海軍將針鋒相對,中國海軍處於攻勢而日本海軍處於守勢。中國派遣三支大型水面力量進入東海,包括一支以第二艘航空母艦為主的力量,以及兩支以 052D 型驅逐艦為主的水面行動部隊。每支力量都會配備 052B 型和 052C 型驅逐艦、054A 型護衛艦以及 056 型輕型護衛艦等輔助戰力。還假設會有幾艘 093G 型攻擊型核潛艇參戰。

報導指,日本也出動三支水面力量,一支以排水量 2.7 萬噸的「加賀」號直升機驅逐艦為主,其他兩支以金剛級驅逐艦為主,跟隨的護衛力量為高波級和秋月級多用途驅逐艦。

沙盤推演預計日方還會在衝突海域附近部署幾艘蒼龍級潛艇

據該文指出,日本海軍進攻手段比較有限,更理想的做法是用蒼龍級柴電潛艇攻擊中方艦隊,尤其是 001A 型航母。因為中國海軍目前的反潛能力薄弱,因此利用潛艇進行攻擊成功的機會最大。日本或可能以此針對性部署讓中方的進攻無功而還。

上則法廣新聞網址: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該文網址:

“The Japan Times” 最近的一篇相關評論文網址: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習近平上台三個月 個人即看出他將繼續走中共專制的路 不會改革】

【習近平上台三個月 個人即看出他將繼續走中共專制的路 不會改革】

2012/11/15 日習近平當上中共總書記,將掌權十年,大家觀察他。個人當時認為,中國的情勢是不改革就革命。2013/2/15 日個人看到一篇香港名政論家林和立先生關於習近平的文章,在結尾的兩段他說「令中外觀察家非常遺憾的是,小習有走回頭路的苗頭。」個人四年前也有相同看法,因此 po 了一篇文,現在回頭看當時是「不幸而言中」。

陳立民 (陳哲)

下為 2013/2/15 個人在 Facebook po 文截圖及其內容:
香港可看的大概只有蘋果日報,其他報紙都是建制派親共。其中有些報紙為搶救銷售量,有時還會講一些真象。今天 15 日香港著名的政論家林和立先生在「信報」上寫了一篇關於習近平的文章,在結尾的兩段他說「令中外觀察家非常遺憾的是,小習有走回頭路的苗頭。」講的又是最重要的政改事情。個人認為,中國的情勢是不改革就革命,大家對習近平掌權的作為還在觀察期,他一、兩次的說話不很重要,但林和立認為這是「中外觀察家」的共同意見,這就很令人憂心。台灣要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下為該文末二段:
令中外觀察家非常遺憾的是,小習有走回頭路的苗頭。這從他在十二月「南巡」廣東時的一個未公開的講話可見一斑。他在此內部講話中提到中共要充分吸收蘇共倒台的教訓,並強調中共幹部一定要建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習總指出,蘇共垮台的原因是「理想信念動搖了」, 戈巴契夫等被美帝收買的叛徒「全面否定蘇聯歷史、蘇共歷史、否定列寧,否定史達林,一路否定下去,搞歷史虛無主義,思想搞亂了」。最致命的是,雖然蘇共開始瓦解時有少數忠於馬列的幹部試圖力挽強瀾,但「因為專政工具不在他們手中,葉利欽站在坦克上發表講話,軍隊完全無動於衷,保持所謂『中立』」。習總的結論是中共高層一定要牢牢掌控軍警與「專政機器」的大權。

問題是,習總試圖恢復列寧式高度集權制的後果只會是中共變得更獨裁、更僵化。畢竟權力助長腐化,絕對的權力誘發絕對的腐化。小習不聽國內呼籲中國要走普世價值的呼聲,不把精力放在已擱置了二十多年的政革上,反而倒行逆施地千方百計擴大自己的個人權力。結果只能是中共沉淪的速度加快,而習總那極度封建兼封閉的權力觀更恐怕會遺臭萬年!

全文見信報網址:



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

《香港花了 40 年的時間認識台灣,中國呢?》

香港花了 40 年的時間認識台灣,中國呢?

從民進黨成立前的黨外運動起算,開放的香港大概花了 40 年的時間認識台灣。從現在起算,中國是不是也要花這麼多時間了解台灣?
陳立民(陳哲)

下為 2017/2/6兩則新聞的片段:
遠離中共統治 香港移民台灣人數創16年新高
根據香港《東方日報》報導,雨傘運動發生時的 2014 年,共有港澳居民 697 人移民台灣;2015 年則有 891 人移居台灣;去年發生旺角衝突後,共有 1273 名港澳居民移居台灣。
移民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許大衛表示,以前移民台灣 1 個月內僅有約 10 宗,但去年每月平均有 20 30 宗。許大衛說,台灣的投資移民門檻升幅較其他國家低,加上當地文化、語言與香港相近,而且物價平穩,吸引不少港人移居台灣。
香港城市大學專業持續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指出,自從 2014 年雨傘運動和 2016 年旺角衝突後,香港社會撕裂變得「非黑即白」,香港民眾對政治失去希望,行政立法關係愈來愈混亂。宋立功說,香港政府未能處理房價和民生等問題,讓港人選擇遠離是非之地。(自由時報,2016/2/6)

移民潮再現?去年 1273 港澳居民投奔台灣 16 年新高

回顧台灣在香港人演中的變化,香港在 80 年代蓬勃發展,曾一度認為台灣是落後之地。到了 90 年代台灣的民主化浪潮後,更因為立法院的打架場景,讓港人對於台灣的民主保持著懷疑的態度。 然而,在香港「回歸中國」、與中國簽署 CEPA 經濟合作後,經濟不但沒起色,還壓縮到了香港本地的資源,從奶粉、幼稚園、生活空間的爭執,加上在「反國教」、「光復上水」、「雨傘革命」、「議員宣誓無效」等風波後,香港與中國的關係漸行漸遠。 2012 年更是港人看法轉變劇烈的一年,香港特首梁振英在爭議的選舉下,上台執政,台灣則是一人一票選出馬英九擔任國家領導人。而對手蔡英文在敗選感言的「最後一哩路」所展現的器度,更是令那時候的香港年輕人熱烈討論。兩地政治型態的差異,一來一往之間,加深了港人對台灣的嚮往與想像。(上報,畢翔/綜合報導)

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致命中國》中文影片出爐 揭露中國無數黑心行為】

《致命中國》製成此八十分鐘的影片見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XFHqU_V1-Q&feature=youtu.be

下為兩則相關報導:
《致命中國》中文影片出爐 揭露無數黑心行為
〔自由時報即時新聞/綜合報導2017-02-05  08:59

美國國家貿易委員會主席納瓦羅(Peter Navarro)與川普政策顧問安一鳴(Grey Autry),曾合著《致命中國》一書,讓川普大讚是了解中國的絕佳途徑。此書隨後拍成紀錄片,最近中文版影片終於曝光,當中揭露無數中國黑心行為。

《致命中國(Death by China)》在本月 2 日上傳到 YouTube,影片長達 80 分鐘,痛斥中國以謊言、偷竊和欺騙發起了貿易戰爭、為了強化製造業的優勢而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工人權益被剝奪、大量仿冒與盜版、對人權的漠視如迫害西藏、向法輪功成員執行酷刑、強摘人體器官、有毒食品如毒牛奶,還有軍事威脅和操縱匯率等等。

在這 1 小時 20 分鐘內,將中國的各種黑心行為完整呈現,也難怪中國各大網站皆禁止此片上傳,但為了服務會翻牆的中國人,還有另外一個簡體中文版也在 YouTube 上,也許有些中國人看完後會更理解自己的國家。

從紀錄片《致命中國》了解川普中國政策
〔大紀元20170203日訊 記者鍾元台灣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任命《致命中國》作者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主掌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納瓦羅將該書內容拍成紀錄片,川普也曾為這部紀錄片寫推薦語。川普當選後,這本書更加熱門,最近有人幫紀錄片配上了中文字幕。

致命中國》於2011年出版,作者為納瓦羅及安一鳴(Greg Autry),兩人在本書結尾部分反覆地強調,他們反對的不是中國,而是中共。他們熱愛中國文化,跟很多中國人是好朋友。

他們在該書的扉頁提到:「獻給所有的中國朋友們。希望他們有一天能自由地生活。在那一天到來之前,請大家多保重!」

川普被《致命中國》這本書的内容所觸動,並牽線找贊助協助了紀錄片《致命中國》出爐。紀錄片由馬丁.辛(Martin Sheen)主持,彼得.納瓦羅是該紀錄片的原著作者兼導演。紀錄片上映時很受歡迎,後來免費公開。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吳惠林表示,川普的中國政策盡在《致命中國》,該書非常詳盡地披露了中共如何侵犯人權、利用監獄犯人充當奴工大量生產有毒物品、大肆破壞生態環境、向世界輸出腐敗、操縱匯率、進行瘋狂的軍事擴張、肆意擾亂國際秩序等,為讀者呈現了中共統治下中國的真實面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川普看完後給予極高評價,並向周圍朋友大力推薦。

吳惠林說,川普專門為該紀錄片寫了推薦語:「《致命中國》說得很對,這部重要的紀錄片用充分的事實、數據和洞察力,描述了我們與中國之間存在的問題。我強烈推薦大家觀看」。

吳惠林表示,川普的勝選讓人想到美國前總統里根,川普和里根的立場一樣是反共、重視公平貿易,川普未來的施政主軸強調美國再強大繁榮,要讓人民生活提升。他認為美國會對中共採取強硬立場,美中貿易戰一觸即發。

此紀錄片結合了訪談和調查, 關注中國人權現況,以及中共如何利用不公平貿易手段傷害美國利益。導演從貨幣操縱、不公平貿易政策以及致人死命的商品三個角度說明中共對美國的威脅。中國 2001 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大量經政府補貼的產品進入美國,造成 57,000 個工廠關閉,2,500 萬美國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在很多地方,美國工人的最後一份工作就是拆機器運到中國去。為製造業服務的其它行業,包括研發等都隨之全面遷移,是美國大量失業的禍根。

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主席沈丹寧在影片中說: 「我們和中國開始了貿易戰,偷竊、說謊、欺騙都是中共玩的花樣。

前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首席經濟師Peter Morici表示:「成功的自由貿易對大家都有利,但我們和中國之間沒有。」

美國製造科技雜誌出版商 Richard McCormack 說:「中國以 1/10 的價格出售美國生產的物品,他們作弊得相當厲害,而且以此作為主要、大規模的方式處理所有情況。」

在紀錄片裡,美國華裔作家章家敦說:「我們看到,特別是過去這些年來,中國在往錯誤的方向發展,不僅僅是人權倒退,和鄰國之間的關係、經濟發展,所有你想得到的,都在全方位倒退。

責任編輯:林妍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沈大偉談未來美中關係的五大變量

川普將對付中國,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教授沈大偉(David Shambaugh)一月底在《亞洲政策》上發表的一篇關於美中關係的文章,非常值得閱讀。

下為美國之音對此文內容的簡述:
離婚不是選項:沈大偉談未來美中關係的五大變量】
VOA 美國之音 斯洋 2017.02.03 02:13

華盛頓— 
美中兩國關係自美國新總統唐納德·川普上任以來充滿了變數,甚至有惡化的跡象,未來美中關係將如何發展?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教授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最近發表文章指出,美中政治中的五大變量將會影響雙方關係的發展的軌跡。他也以婚姻關係比喻美中關係,他說,這可能不是最好的婚姻,但是離婚不是選項。

沈大偉 1 月底在《亞洲政策》上發表文章,建議美國與中國打交道時,要進行“強悍接觸( tough engagement)”,但同時,也要“管控競爭”。

他說,川普接手的美國與中國摩擦的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兩國在軍事和安全上、在亞太影響力方面、在國際地緣戰略方面、在意識形態和政治領域、在商業領域都充滿著競爭。他說,雖然令人遺憾,但是,這也將是兩國關係的“新常態”。他說,在一些權力轉移論者眼裡,美中目前的關係應該是一個守成大國和一個崛起大國之間最不穩定,也脆弱(vulnerable 的時期。

沈大偉說,兩國政府最大的任務,更準確地說,最大的責任,就是要管控這些競爭,免得讓雙邊關係滑向全面對立。他說,這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雙方官員應該意識到,兩國關係中有些更深層面的力量會影響到兩國管控的能力。他在文章中列出了五大變量,他說,這些變量很可能會影響美中未來的關係。

中共政治上的不安全感
沈大偉在文中指出的第一個變量就是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的不安全感。沈大偉解釋說,中國共產黨一直認為“西方敵對勢力(主要指的是美國)要顛覆共產黨的統治,而且這種看法深深地植根於官方的心理和宣傳中。他說,如果川普政府只關注美國內政,這可以緩解共產黨的這種看法,反而消除了兩國關係中的某種緊張成分,這一點應該是北京所歡迎的。

沈大偉說,鑑於川普在競選中對中國的人權和中國內政並沒有做出任何評論,因此這種緊張成分未來可能會減退,雖然兩國在經濟和戰略上的緊張還會繼續。

沈大偉說,川普是商人出身,而商人通常都會認為談人權並無助於推進自己的商業利益。

不過,沈大偉又說,川普政府的強硬派可能會批評中國壓制人權,也有很能會給中國施壓,這樣可能會造成相反的效果。

川普自己是第二大變量
沈大偉認為川普本人是兩國關係中的第二大變量。他說,川普已經向世界證明他是不可預測的,而且對世界事務的了解也不充分。

沈大偉說,川普很明顯對中國沒有好感。川普經常批評中國的一些行動。他甚至打破禁忌,質疑兩國關係的基石“一中”政策,並與台灣領導人蔡英文通電話。

沈大偉說,川普以前的美國幾位總統一直遵循“接觸”政策、支持“一中”政策,和其他做法,中國已經習慣美國這樣的做法,所以川普本人是一大變量,因為他偏好公開和尖銳地指責他人,而中國的政治文化對公開批評的容忍是有限的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最近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記者採訪時表示, 中國會密切關注川普總統當政後的言行,也做了最壞的準備。

中國的民族主義和對全球領導力量認可的需求
沈大偉說,中國國內日漸上漲的民族主義以及中國希望被認作全球的領導力量的需求是影響美中關係的第三大變量。他說,中國這樣的想法非但不會改變,只有可能還會越來越強烈。他說,中國相信“自己的時代已經來到”,而美國現在是陷入了長期的衰落之中。

他說,這個原因之所以可以成為影響兩國關係的一個因素,是因為這樣的看法可能會導致中國雄心過大,挑戰美國,甚至可能會挑釁美國,從而引發衝突。

另一方面,他說,美國充斥著“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思維,對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力問題感到敏感,所以一旦中國要試探的話,美國不太可能退縮。他說,台灣問題、南中國海、東中國海、朝鮮以及不經意的軍事事件,任何一點,都有可能導致衝突。沈大偉說,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下,任何一個偶發事件都可能會引發非理性的反應和真正的衝突。

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國家利益和戰略地位
沈大偉說,兩國關係的第四個變量是美國如何定義自己在亞太和東亞地區的國家利益和戰略地位。

他說,如果美國採取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立場,也就是說,不允許力量對等的競爭對手出現,否定中國的戰略空間,那麼兩國間發生摩擦和軍事對抗是遲早的事。

但是,沈大偉說,如果川普像他競選時示意的那樣,將美國撤出亞洲,這樣一來,中國的戰略壓力得到緩解, 兩國因此反而有可能會改善關係。他說,這樣的結果在歷史上也可以找到類比的。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和英國就是。英國將在西半球的勢力範圍讓給美國,避免了當時時代的修息底德陷阱。(即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沈大偉說,中國一直把西太平洋視為自己家的“前院”,對美軍在自己的沿海地帶的存在特別敏感,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在那裡行動應該小心一些才好。

與此同時,他說,中國也應該接受這樣一個事實,美國從  1900 年開始,特別是  1945 年之後,就是一個太平洋國家,而且正是因為美國的戰略存在以及美國在亞太建立的盟友關係,保護了亞太帶地區  1975 年以來的和平與穩定。他說,所有的國家,包括中國都從美國在亞洲的存在中獲益,沒有國家願意美國撤出或是被趕出太平洋。

區域國家的行為
沈大偉說,亞太地區國家的行為選擇是美中關係的第五大變量。

美國在亞太地區有五大盟友,包括日本、韓國、泰國、澳大利以和菲律賓。另外,有四個國家因為戰略利益與美國站在一起,這幾個國家包括越南、新加坡、新西蘭和印度。

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蒙古、老撾、斯里蘭卡、尼泊爾和孟加拉國等幾個國家在戰略上保持中立。巴基斯坦和柬埔寨選擇與中國站在一起。

沈大偉說,這些國家如何在美中的競爭關係中自處也是一個重要的變量。他說,沒有一個國家希望被迫在美中之間做出選擇。他說,這些國家都在走鋼絲,經濟上,希望與中國和美國都保持密切的聯繫,但是在安全上,更多國家希望加強與美國的聯繫。他說,除了巴基斯坦外,亞洲基本上沒有國家希望尋求中國的安全保護,相反很多國家都對  21 世紀的附屬國關係表示懷疑。

沈大偉說,1972 年以來,在歷經了九屆美國總統、六位中國領導人後,雖然美中之間一直存在摩擦的成分,但是最終兩國關係還是存續下,並繼續發展。但是,現在的情況不同,現在的這些外部和內部力量都不是哪一個領導人可以完全控制的。

鑑於美中關係是世界事務中最重要的關係, 沈大偉建議雙方以一種責任感來管控這個關係,對對方的觀點保持敏感、做出符合實際的妥協。他說,雙方應該意識到,如果兩國不能管控這些競爭面, 這對兩國、對亞洲、乃至對全世界都是災難。他最後說,雖然美中之間不是好的婚姻,但是離婚不是選擇。

網址:http://www.voachinese.com/a/david-shambaugh-us-china-02-02-2-17/3703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