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理性化》科學與文化 文化理論光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理性化》科學與文化 文化理論光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文化政策應重視普世價值文化 而非本地特色文化》文化差異應該是要被超越的

《文化政策應重視普世價值文化 而非本地特色文化》

文化基本上只是特色。特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普世價值事務上的成績。台灣不須強調台灣特色,而需注重台灣達到在舉世認為重要的項目尚有優良的表現。當今世界重視的是這些大家共同關注的事物,而非各國的特殊僻好。優秀的表現也可帶來利益。文化政策應重視普世價值文化,而非本地特色文化。

下為兩則新聞,其中一則是關於民主,這是最重要的,因為民主是國家的基礎,或使國家運作的機器。另一則的醫療福利就是普世價值。

「文化理論光譜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3 Feb 2017




文化差異應該是要被超越的,文化傳統也應該要去蕪存菁,提昇到普世價值。文化差異與民族文化不應被保存為特色,更不應被弘揚。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下為這兩則新聞:
超越美國! 台灣 10 年來首次躍升「最自由」國家
〔自由時報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 2017-02-01  09:33

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今天公布 2017 年世界各國自由度報告,在這 10 年以來,台灣自由程度首次躍升至「最自由」超越美國!

根據「自由之家」公布的 2017 年世界各國自由度報告顯示,台灣在滿分為 100 的評比下、自由程度得到 91 分,「政治權利」與「公民自由」兩大項評比指標,都得到「最自由」的評價,台灣的自由程度是 10 年首次躍升至「最自由」。

物價低、醫療佳 台灣獲選「最佳僑居國家」
〔自由時報即時新聞/綜合報導 2017-01-31  18:36

台灣獲選為「最佳僑居國家」,獲獎原因是優良的醫療品質及低廉的物價。
外國網站 InterNations 依據醫療品質、基礎建設、物價、治安等生活品質指標,對 1.4 萬名國際外派人士進行調查,選出 21 個最佳僑居國家,其中台灣以醫療品質高和物價低等優點獲選為榜首。

前十名的國家分別為:
1.台灣
2.
奧地利
3.
日本
4.
西班牙
5.
哥斯大黎加
6.
馬爾他
7.
捷克
8.
新加坡
9.
德國
10.
瑞士

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961817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人類幾個古文明中最優秀的是歐洲自文藝復興開始的歷史

在人類幾個古文明中,最優秀的是歐洲自文藝復興開始的歷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啟蒙運動、工業革命,還要加上的社會科學興起,這是人類史上最早的理性化過程。只有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CLM)製卡於 7 Jun 2016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應是理性化】

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應是理性化】

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應是「理性化」,因為只有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政治與教育的方向當然也應是「理性化」。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原稿 8 Jul 2016

 教育的方向是「理性化」。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台灣邁向普世價值文化 vs 中國嗜文化如嗎啡》

《台灣邁向普世價值文化 vs 中國嗜文化如嗎啡》

鄧小平提出「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中國特色」實際上只是民族主義與專政的遮羞布。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後,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共政權合法化的問題還是無法解決,習近平不走民主改革的正路,反將「中國特色」深化為「中國夢」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把民族主義或民族「文化」當成政治救命的「嗎啡」。這其實還是在走清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老路,清國最後亡國。中國富強問題的癥結其實五四運動時陳獨秀已點出,他提出「中華文化開不出科學與民主」的命題,就是換文化之「體」。可惜他與後繼者對此未能深入探討。

既談文化,要問:「什麼是文化?」個人閱讀過數十則中英德文「文化」定義,個人都不滿意,自行對「文化」作如下定義:人類歷史產物中,那些達到普世價值或具普遍效力的部份為舉世接受,這些升級為「科學」(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那些未達普遍性標準之歷史「殘留」中的某些部份,該民族的人「感性上」對這些難以割捨,且視為「自我認同」與其社會的集體特徵,這些部份就是「文化」。

基於人「感性」與「認同」的本性,對己身親炙的文化難以割捨,但它是否卓越需事實佐證。人類幾大古文明中個人認為只有歐洲近現代文明具客觀價值,事實上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自然科學興起、工業革命、民主革命等歷史階段創造了人類史上最大的成就,也成為當今全球的主流。在上述一般史家分期之外,個人認為還有一個「社會科學的興起」階段。自然科學的重要性不需解釋,根源於近現代歐洲之「社會科學」的威力在今日中國最明顯:自從鄧小平採行「資本主義經濟學」之後,中國經濟一飛衝天;反之,中共「拒絕」採行「民主政治學」的「代價」是中國近年花在高壓統治「維穩」上的費用高到超過國防經費,結果中國社會還是處於爆炸邊緣。可見「當代社會科學」的威力。「中華文化開不出科學與民主」;反之,近現代歐洲開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燦爛花朵,是人類史上最有價值的文化。

中共不能放權,嗜文化如嗎啡成癮,終將自斃。台灣近三十年已建立起「台灣民主主體性」,不但具台灣主體性,也已開拓出理性客觀精神,可擺脫中國糾纏。人的「感性」與「認同」本性不會消失,因此台灣主體文化必然在各處扮演角色。但「文化只是差異,差異不如優異」,台灣更要走上「普世價值與普遍效力知識」的優異道路。譬如在與各國比較時,比受教權、國際人道救援、城市美學、運動休閒環境、棒球等具「普遍價值」的東西,這些其實要比抬出文化特色更吸引人民,也更有益於整體社會。推及自然科學,譬如比醫學成效不比中西醫。台灣是「世界的」台灣。

在兩岸部份,普世價值道路也是我們幫中國人民指出「中國往何處去?」的方向。

「文化理論光譜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5 Oct 2016
20161015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 什麼是文化?文化的定義 】

 什麼是文化?文化的定義 

類歷史產物中,那些具普世價值或普遍效力的部份被升級為「科學」。其它是未達普遍性標準的歷史「殘留」。這些「殘留」中的某些部份,該民族或區域的人們在「感性上」對它們難以割捨,且視之為他們社會的特徵,這些部份就是「文化」。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11 Aug 2016


下為 20160416 版的定義:
文化是什麼?文化的定義

歷史產物中具普世價值與普遍功效的部份升級為「科學」,殘留部份中被各民族、區域、領域人們在「感性上」認為與自我認同有關且願意實踐的部份是為「文化」。

「文化理論光譜研究所」陳立民 Chen Lih Ming (
陳哲) 於
16 Apr 2016


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

蔡英文政府新文化部長鄭麗君

新政府文化部部長鄭麗君是一位非常優質的政治人物,但她發表未來的文化政策和以往文化主管官員的政策,從個人的角度看差不多。個人一貫對這些看法不表贊同,但個人對她不忍苛責,以後會給她提供些建議。

下為一則新聞 :
【 將接文化部長 鄭麗君:需要很大勇氣 】
2016-04-20 20:09 經濟日報 記者陳熙文╱即時報導

新政府準閣揆林全今(20)日下午公布第四波內閣人事,由民進黨立委鄭麗君接任文化部長。鄭麗君說她就任不分區立法委員時,丈夫就希望她不要入閣,如今她算是違背承諾了,也辛苦丈夫未來要承擔更多家庭責任。她說過去她也在中央任職過,如今要站回備詢台,需要很大的勇氣。

今年才 46 歲的鄭麗君確定出掌文化部,是文化部史上最年輕部長。她說自己曾擔任過行政院青輔會主委,也站過備詢台,如今要走回去真的需要很大勇氣。面對新職務,鄭麗君提出五大政策主軸,包括再造文化治理、再現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深化社區營造、提升文化內涵和經濟,以及強化數位革新、創造國際連結。

在文創產業方面,鄭麗君指出我國長期欠缺長遠目標與規劃,她規劃重新定位文創政策,改變現行產業機關權責分散的困境,要跨部會推動,並以「文化實驗室」為概念,投入人才養成、文化空間、打造良好通路,以達成提振開發市場的目標。

鄭麗君強調,文化部的任務還是在於文化內涵的創造,不能一昧看產值,但認為我國影視音產業因資金與市場通路不足,導致人才外流。她指出,很多國產電影上不了戲院,台灣票房去年在 224 個國家裡排名第 19 名,但國片市佔率僅有 13%,換言之我國通路被外國片佔據。

鄭麗君計劃未來要善用政治工具引入多元資金,要透過文化教育、國片院線、公共文化媒體等各種不同機制建構通路。她指出電影文化有利於帶動周邊產業的發展,絕對有經濟效益,政府未來應該利用多元資金扮演好投資與補助兩個角色。

她指出文化部要在兩個途徑中達到平衡,不能像過去一樣在兩極之間擺盪。對於產值高的電影,政府要多一點投資的概念,用較接近市場的手法來操作;對於具有藝術性、公共性等性質的電影,則要投入更多補助。

不過長遠來講,她說決策角色應該引入專業人士,交由中介組織決定,此組織也不排除是「參與式治理」,以防少數人主導決策方向。

然而這些政策都要用錢,但文化部預算只佔總預算的 0.8%,連 1% 都不到,她承諾會盡可能爭取,讓文化預算「不減反增」,但能增加多少,她沒有答案。到底文化部預算要訂在什麼水平,她得要再跟行政院長、主計長談,但她提出「同心圓概念」,希望可以結合相關部會的文化預算。

她說,各部會的文化預算相加約佔總預算的 1.4%,未來應讓文化部針對這些預算發揮影響力,有計劃參與預算的執行,例如文化產業投資,文化部就可以跟國發基金結合。鄭麗君強調,即使預算沒有大幅提升,她有把握文化部實質能發揮的預算會比現在多,她以已針對預算做了盤點。
http://udn.com/news/story/6/1642770-%E5%B0%87%E6%8E%A5%E6%96%87%E5%8C%96%E9%83%A8%E9%95%B7-%E9%84%AD%E9%BA%97%E5%90%9B%EF%BC%9A%E9%9C%80%E8%A6%81%E5%BE%88%E5%A4%A7%E5%8B%87%E6%B0%A3

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什麼是文化?文化的定義】

什麼是文化?文化的定義】

歷史產物中具普世價值與普遍功效的部份升級為「科學」,殘留部份中被各民族、區域、領域人們在「感性上」認為與自我認同有關且願意實踐的部份是為「文化」。


「文化理論光譜研究所」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16 Apr 2016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 文化差異是要被超越的 而非保存 認同 發楊 】

陳哲認為,文化應該往科學的方向走,應該如近代自然科學般地達到普遍有效性,且應該如當代社會科學般地遠超過歷史上的相關理論達到高度可預測性,並明言以道德與普世價值為目標。文化的差異,如同宗教、種族、國族一般,應該是要被超越的。個人認為,文化往科學方向走是文化的首要目標。至於包容文化差異、保護傳統文化等是文化的次要工作。文化工作常常只知次要工作,不知主要工作。

文化差異應該是要被超越的,文化傳統也應該要去蕪存菁,提昇到普世價值。文化差異與民族文化不應被保存為特色,更不應被弘揚。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注意下則新聞中如何談文化與普世價值的人權:
1945 10 24 日聯合國正式成立。今年 10 23 日為紀念成立 70 週年,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一項宣告,重申「超越語言、文化和宗教差異,以團結所有會員國」,並「拯救未來世代免於戰爭殘害」的宗旨不變。

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說,70 年來聯合國不分種族、宗教、國族、性別或性傾向的區別,已經帶給數百萬人自由,拆除殖民主義,打敗種族隔離,捍衛所有人的人權。



新聞網址:
陳哲 CLM

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