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理性哲學〕中國沒有哲學 只有思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理性哲學〕中國沒有哲學 只有思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1月1日 星期三

《將元旦訂為「人類日Humanity Day」》

《把元旦訂為「人類日Humanity Day」》


今天元旦。個人求知識、做學問的態度一向是研究問題,不分學科,因此個人雖學習哲學史上對宇宙物萬事萬物、人文古今的說法,但同時也涉獵宇宙的科普知識,這導致個人是哲學界極少數同時對兩者都有相當了解的人,個人今日的主張是以天體物理學取代形上學,即哲學必須把形上學淘汰。

「宇宙中人類的必然命運」
在20世紀天體物理學家對於已138億年歷史的宇宙狀態有不同見解,先是認為宇宙會維持現狀,後來認為宇宙會縮小,或會繼續擴張,及其他看法。1999年有兩位天體物理學家各自測量宇宙擴張的速度,結果發現宇宙仍在加速擴張中,如今這已成為天體物理學家的普遍看法。也就是星系(galaxies)相互遠離,宇宙內的物質越來越稀薄,越來越冷,越來越黯淡,月暗星稀,宇宙寂廖,乃至最後進入大凍結(Big Chill or Big Freeze)。


可觀測到的宇宙(observable universe),直徑約為930億光年,在這宇宙內大概有2000億個星系(galaxies),宇宙目前估計為可觀測到宇宙的250倍。

我們所在的銀河星系(Milky Way Galaxy)直徑介於15萬光年,星系內大約有2,000億顆太陽這種恆星,及至少也這個數量的行星。

在太陽系(solar system)內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最近時相距5400萬公里,最遠時相距達4億公里,NASA計劃在2040年前後送人去火星,估計單程要花10個月。個人認為即使在未來,人類也走不出銀河星系(galaxy)。

與銀河星系最近的是仙女座星系,它正與銀河星系接近中,估計50億年後兩星系相撞,太陽系可能被甩出星系,也可能屍骨無存。
太陽本身將在約40億年後燃燒的能源將用罄,老去的太陽將膨脹到金星的位置,地球當然被烤焦。

以上是講長期必然發生的事,此外還有難以預測的、隨時可能發生的與短期會碰到的對人類威脅。

「隕石撞擊、伽瑪射線、超新星爆炸、氣候變遷等近期危險」
對地球的威脅有許多是難以預測的,例如小行星(隕石)撞擊、伽瑪射線、超新星爆炸等威脅。從宇宙的視角看,地球終將被摧毀,人類物種會滅絕。

世界著名氣象研究單位的研究報告指出,人類已進入氣候變遷的未知領域,因此未來的災難生死未卜。其他人類製造出來的核彈、AI等,危險難估。5年前去世的劍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認為人類自救只剩下約一千年的時間。

「五次生物大滅絕」
根據古生物化石與地質等地研究,在地球約45億年的歷史上已歷經五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其中第一次是4億多年前的一次伽瑪射線(gamma ray)事件摧毀了地球一半的臭氧層,任何只要在距離地球約6千光年處發生一次伽瑪射線事件且射向地球,就可能造成大滅絕,雖然這機率極低;第五次是6600萬年前一顆隕石撞擊地球造成的恐龍絕種事件;伽瑪射線與隕石在前面皆未談及。地球史上五次大滅絕事件之外還有約二十次次規模的滅絕事件,許多發生的原因不明,這些滅絕事件使得曾經在地球上出現過的生物中98%以上都已滅絕。

基本上,當代自然科學對於太陽系、銀河星系及宇宙的認識還非常少,所以還有許多潛在未知的危機。

「人類是在大災難之間的寧靜期出現的」
人類物種是在上一次恐龍大滅絕事件之後災難之後的「寧靜期」在地球出現的,所以短短幾千年歷史的宇宙新生兒人類,對於有138億年歷史的宇宙所知極為有限,人類歷史是以管窺天,夏蟲不足以語冰。五次大滅絕平均數千萬年出現一次,按此頻率,上次是在6600萬年前,下次可能2000萬年內發生。

歷史上哲學家、思想家對於宇宙的思想,包括中國傳統的宇宙和諧、天人合一、萬法圓融思想,以及人類幾千年歷史記載的寧靜、和平的天象,都是對於「寧靜期」的太陽系做成的,這些樣本對於宇宙的真相不具代表性。

人類是在太陽系的「寧靜期」才有機會出現的物種,即使如此,宇宙對於人類還是個危機四伏的場域,宇宙對人類充滿敵意,宇宙大象不在乎踩死人類這隻小螞蟻。人類有如「誤闖高速公路的嬰兒」,在前後車之間,或在前一災難與後一災難之間幸運短暫存活,這個嬰兒必須快速長大,才能靈活跳動於快速行駛的車輛之間。

「星際遊牧民族」
人類不被滅絕唯一有微小希望的方式是變成「星際遊牧民族」(interstellar nomads),從一個星球逃到另一個星球、另一個恆星系、另一個星系(galaxy),如具這能力或許有短暫延長生存的機會,否則人類物種滅絕是必然的事。


有些人可能認為星際移民是「科幻」,認為其真實性還不如《封神榜》、《西遊記》等神話;至於在文學院被洗腦過的人則可能認為星際移民的真實性不如《中庸》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或不如與當代科學擦身而過余英時的《(論)天人之際》。個人倒是認為,這些著作把科幻與科學顛倒了。


最著名的科普專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曾說:「地球生物大滅絕是規律,存活倒是例外!」我們要相信不知道當代發現之古人的說法? 還是相信當代科學家的?

「科學家沒有科學精神」
不可否認許多自然科學家相信宗教,個人認為他們是學科學,但沒有學到「科學精神」,即分不清真假,與在求知過程中沒有帶來磨利他的思維能力。如他們好學,他們也有可能是被基督教的目的論論證(Teleological Argument)、托馬斯阿奎那的五路論證(Aquinas' Five Ways)、安瑟倫本體論證(Ontological Argument)等,以及佛教理論等迷惑。

「人類日 Humanity Day」
元旦時間朋友間相互祝福新年,主流媒體報導世界著名地標施放煙火。個人認為,這天人類宜思考人類即將滅絕的命運,故個人自2022年起將此日「人類日 Humanity Day」。歡迎到個人臉書的這個粉專按讚。(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8299964968)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01 Jan 2025

2022年8月21日 星期日

【以孟子為例 談儒家只有道德感性沒有道德理性】

 儒家倫理學是無效的、失敗,因為不辨理性與感性之別。


【以孟子為例 談儒家只有道德感性沒有道德理性】

道德必須是普遍的,孟子批墨子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朱且不論,孟子批墨子博愛是無父是禽獸。基本上,儒家主張仁愛有差等、仁愛有親疏遠近之分,這在社會上可行,人有共鳴,但這是人的動物性(或感性)相同,這是違反倫理學基本原則的,這基本原則就是道德必須是普遍的、無差等的,或如墨子說必須愛必須是兼愛;這或許永遠達不到,但這是道德的基本原理原則。

孟子論四端,「人皆有不忍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這四端是事實,但這些其實是人動物性的或感性的反應,感性走不遠,不具普遍性不足以為道德。

反之,根據當代心理學,人基本上也是妒忌的、有私心的、表裡不一的等,這也也可說是惡之根,這些是孟子四端的反證,這些和孟子依樣都是感性的。

道德必須是普遍的,不只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人性自然反應,而且是要普遍的對待。儒家固然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普遍目標,但沒有進程,是空的。

只有具普遍性性質的才是道德,道德必須是以動機或出發點論的,必須是義務的,不理會個人的自然反應。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1 Aug 2022

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台大哲學系事件間接促成台灣哲學界兩大逆流》

《台大哲學系事件間接促成台灣哲學界兩大逆流》

今年兩位台大哲學系事件的當事人趙天儀和王曉波先後去世,陳鼓應現在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今年促轉會也解密一些檔案。事件發生當時是戒嚴時代,媒體不會報導,除了台大哲學系師生與台大文學院部份師生外,沒什麼人知道;知道的人也不敢談。
如從哲學看當時涉入的人士在哲學上皆無成就。不過此事件的意義在政治,受害者敢挑戰當時威權體制個人非常欽佩,在實踐哲學上有其意義。倒是與此事件只有遙遠間接關係的殷海光教授與當時仍是學生的鄭南榕先生對台灣民主貢獻較大。
台大哲學系有較優秀的師生與自由學風,但遭受政治打壓,可能因此至今沒有培養出什麼著名的學者,很遺憾。但是因為當年台大不行,可能因此影響到發生至今兩大哲學的逆流。一是當時唯一辦哲學博士班的輔大擴大宗教在哲學界與社會的影響力,導致哲學喪失監控宗教的功能,學界失守,甚至大學辦宗教系所,以致造成今日台灣宗教氾濫,違反世界反宗教潮流。另一是牟宗三的台港弟子的當代新儒家「鵝湖」學派主導台港中國文史哲學界,個人認為他們的天人合一意識形態不是哲學,基本上個人認為「中國沒有哲學」,但這卻少有人知。這兩大逆流使台灣哲學界至今深陷泥淖,距離走上哲學大道還有距離。個人認為,哲學必須是理性的,這兩派卻都是感性思想;他們所認定的靈性個人認為只是動物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下幾則新聞 :
台大哲學系事件情治檔案解密 促轉會:蔣經國介入3次
自由時報 2020-07-15 09:09:02
〔記者陳鈺馥/台北報導〕國民黨政府在戒嚴時代將黑手伸入學術界,1970年前「台大哲學系事件」後造成13名教師失去工作,該案至今仍有諸多不明之處。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成立後,委由學者從首度解密的情治單位檔案爬梳發現,該事件非單一政治案件,威權體制領導人蔣經國至少介入3次,其態度對事件有直接影響。
促轉會調查,新出土檔案共有2份,第1份是調查局檔案「台大哲學系事件」卷宗,內容為1973年至1987年,這份調查局對台大哲學系的監控及往來公文,時間長達14年;第2份是國安局檔案「台大哲學系事件」卷宗,其中還有對陳鼓應、王曉波2名教員的監控檔案。
促轉會表示,過去外界研究台大哲學系事件,主要使用校方檔案為主,情治機關檔案多不提供,調查局檔案內容多為情資收集與監控工作,可釐清情治體系如何與校內人士聯繫。
國安局檔案部分,教育部人二室聯繫調查局函件約75%,另外25%是情治機關對該案分析、媒體剪報評論、警總調查室所呈報的陳、王2人生活狀況;此外,教育部「台大哲學系事件」相關檔案,早已被銷毀。
在案情方面,關於前台大哲學系主任孫智燊當年到任後,主動向調查局檢舉該系是中共統戰根據地。1973年調查局內部報告提及,台大哲學系自殷海光以來,長期培植激進學生,早已是關切對象...並請調查局副局長趙作棟將檢舉案提「五人小組」報告,貫徹台大對王曉波解聘案的執行。
從檔案顯示,即便孫智燊主動向調查局檢舉同事,調查局並不完全信任孫智燊,派人監控哲學系的同時,另派一名學生當線民,負責監控孫氏在辦公室的言論。
國安局則將此視為哲學系內殷海光、方東美2派糾紛,但為壓制陳鼓應、王曉波、趙天儀3人,當局態度是支持孫氏整頓哲學系。
促轉會在國安局解密檔案查出,永靖會議主席為蔣經國,當時國安局長向局內部屬轉達3次會議主席指示,分別為「詢問是否有哲學系調查資料」、「必須嚴加辦理」、「希望留任孫智燊,若不成則台大哲學系人選須與國民黨青工會商議」,其態度對事件發展有直接影響。
從新出土檔案可知,此非單一政治案件,而是3個不同層次的案件交錯。第1個案件是警總約談陳鼓應、王曉波;第2案件是偶然到任系主任的孫智燊,將哲學系編織進國際赤色陰謀;第3個案件是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王昇所領導秘密組織「心廬體系」,藉機攻擊鬥爭台大校長閻振興、黨務系統的蔣彥士、李煥等人。
促轉會強調,永靖會議支持孫氏的態度,認同心廬方面的輿論攻擊,形成對教育部、台大校方之壓力,減小教育部的處理空間。蔣經國作為最高層決策者,無法做出合於事實的判斷,亦當不能迴避責任。綜觀造成台大哲學系事件各原因,蔣經國作為威權體制的領導人,同時也須負最終責任。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228732
台大哲學系事件延燒三年 無辜株連者眾
新頭殼newtalk | 文/晏山農 2018.07.26 | 10:33
......
1972年12月4日,台大大學論壇社舉辦「民族主義座談會」,保守派與改革派正式衝突,這也是「台大哲學系事件」的引爆點,今天節目就要談「台大哲學系事件」的經過與影響。
「台大哲學系事件」不是單指一件事,而是從1972年4月一直到1975年,差不多三年多的時間,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是台大哲學系教員陳鼓應和王曉波的言行,到孫智燊接任哲學系主任為止,時間是1972年12月4日到1973年8月。第二個階段則是從孫智燊接任系主任到他任滿返美為止,時間是1973年8月到1974年8月。第三階段則是從孫智燊返美,到新任系主任黃振華不續聘黃天成、郭實渝兩位講師為止,整個哲學系事件才告一段落,時間是1974年8月到1975年6月。其實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系列發展,接下來我們一一講述。
第一個階段,首先發生的是「職業學生案」。1972年12月4日,台大大學論壇社舉辦「民族主義座談會」,哲學系副教授講師陳鼓應對〈一個小市民的心聲〉的論調強力反駁,遭到當時哲學研究所二年級學生馮滬祥發言反對,雙方發生爭論,陳鼓應公開拍責馮滬祥是「職業學生」,另一位哲學系四年級學生錢永祥當場聲援陳鼓應,要求「大家不要聽職業學生的話」。結果,馮滬祥向校長閻振興告狀,沒多久,台大訓導處就發文要求哲學系代主任趙天儀解除陳鼓應的導師職務,錢永祥也以「荒謬中傷同學」為由受到記大過一次的處分。錢永祥被記大過一事並未依照規定通知其導師趙天儀,錢永祥與趙天儀至訓導處抗議。台大訓導室承認記過不合程序,1973年1月9日,訓導處另行召開懲戒委員會,仍然記錢永祥一大過。當時的訓導長俞寬賜還明言是「奉上峰命令,堅持要懲罰毀謗馮滬祥的人」,表示馮滬祥的身份並不單純。
一個月之後,1973年2月12日,又發生了「為匪宣傳案」。錢永祥與考古人類學研究所學生黃道琳被警備總司令部約談。隔日,警備總部搜索陳鼓應住處。台大哲學系副教授陳鼓應與哲學系講師王曉波隨後遭警總拘留,罪名是「為匪宣傳」。雖然陳鼓應及王曉波隨後由台大校長閻振興具保釋放,但陳鼓應在學期結束後便未獲臺大聘書,而將他安排到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王曉波也於1974年6月以後不再續聘。
第三個事件就是「理則學零分案」。1973年6月,馮滬祥參加理則學期末考試,結果六題全錯,被任課講師楊樹同給了零分,使他無法順利畢業,馮滬祥便四處具狀陳情。哲學系召集諸位老師核對成績,確定為零分,馮滬祥威脅楊樹同必須讓他及格,並提及「系務將整頓」之事。然而這還只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大風,真正狂風暴雨則要到第二個階段。
因為系主任趙天儀似乎不配合校務,所以在學期終了後,被撤銷系主任職務。由新聘到任的客座副教授孫智燊任代理系主任。孫智燊到任後,就開始整頓哲學系,首先將四位即將升任專任講師的人事凍結,不續聘專任講師陳明玉,還安插自己人到系上。除了人事上的變動,還干預課務,不許王曉波開「儒家哲學」課程,改由他新聘的張永雋開課。同年8月,他又公開表示前系主任成中英所發起的「中國哲學討論會」是非法組織。這一連串動作,使得哲學系的人相當不以為然,於是曾天從、趙天儀、劉福增、張瑞良、林正弘、楊樹同、黃天成、郭實渝、王曉波等九人於9月7日聯名向校長提出〈意見書〉,提出四項要求:召開系務會議、公開人事、公開課程、廢止孫智燊特聘的行政助理。
但聯名〈意見書〉不但沒有阻止孫智燊的作為,反而令他更加興風作浪。到了1974年3月28日,孫智燊將原本召開的哲學系校務會議臨時改為哲學系緊急座談會,不斷指稱台大哲學系內有一批「共產黨同路人」。會中批判哲學系內部有美國費正清集團及成中英支持之人士在亂搞,並指控王曉波的碩士論文《先秦儒家社會哲學之研究》是在呼應中共的「批林批孔」行動。並紀錄成記要,對校內、校外宣傳,還通知媒體、政府,企圖擴大效應,把系內問題變成外界政治鬥爭,連校長閻振興都被指控。孫智燊背後的力量也讓人不寒而慄。
1974年6月的教師續聘案中,孫智燊提出八位不續任名單,當時的專任教師才21人,竟然要剃除8人,最後雖然只有趙天儀、王曉波與楊斐華三人獲得不續聘處分,但已經風聲鶴唳。並解聘美籍客座教授馬樂伯(Robert Martin),指控他是國際共黨人士,孫智燊更以系主任的權力,停聘李日章、胡基峻兩名兼任講師。8月孫智燊任滿,離開台灣之前獲得行政院長蔣經國接見,可見外力介入之嚴重。
孫智燊離台返美,由他所推薦的黃振華接任系主任,到了1975年6月,黃天成、郭實渝兩名講師也獲得不續聘處分,整個「台大哲學系事件」也暫時告一段落。但整個事件可以充份看出外力介入的痕跡,而這個「外力」則涉及蔣經國以及當時總政治作戰部主任王昇領導的特務單位「心盧」,然後由馮滬祥、孫智燊在台大哲學系興風作浪,使得哲學系總計有13位教師受到波及和牽連。這是很典型的白色恐怖案子,無辜株連者眾。
以當時受難教師來看,王曉波和陳鼓應因為另有出路,所以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反而是完全沒有參與活動,沒有介入系內糾紛的老師,受害最大。其中最慘的是楊斐華,她是一位規矩的講師,只因為有一位台共父親楊克煌(楊克煌是謝雪紅的秘書及親密愛人)導致她被迫離職,以翻譯書籍為生,1986年因鼻咽癌病逝,享年44歲,終生無法獲得平反。一直要到1993年台大組成調查委員會調查,出版《台大哲學系事件調查報告》。到了1998年左右,則讓陳鼓應、王曉波、李日章、胡基峻等人復職。但到目前為止,加害者始終沒有受到嚴厲制裁,這與「二二八事件」類似,也就是有許多受害者,但加害者都沒有受到任何懲罰,這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8-07-26/132904
台大哲學系事件王曉波77歲辭世 遺願骨灰要撒在台灣海峽
自由時報 2020-07-30 17:09:43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前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今晨辭世,享壽77歲,其生前創辦海峽評論雜誌社,曾批評李登輝、擔任馬英九時代微調課綱召集人等,曾歷國民黨壓迫,又追求中華統一,如今在台過世,遺願是要將骨灰撒在台灣海峽。
海峽評論雜誌社總經理方守仁表示,王創辦人在2018年12月初經歷小中風後,就開始在家臥病在床長達1年8個月,原先復健尚好,直到今年7月中因肺積水而送醫,治療後情況雖穩定,但身體變較虛弱,王創辦人在醫院表示很想回家,因此並未住院,不幸在今凌晨2點50分過世,享壽77歲,家屬都在旁。
方守仁說,王創辦人的後事將由自己這邊協助家屬,將不會有公祭儀式,但雜誌社會替其舉辦追思會,日期尚待商議,而王創辦人最後的遺願,則是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台灣海峽。
王曉波早期捲入「台大哲學系事件」,戒嚴時期遭國民黨政權壓迫清算,一度被迫離職,解嚴後平反回鍋,後續也歷任世新大學、文化大學等教職,對兩岸關係傾向統一,並創辦《海峽評論》出版社,也參與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等職務。
而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期,101年起教育部啟動101課綱微調,並由王曉波擔任課綱檢核小組召集人,針對當年課本中歷史、公民等領域內容修改,但引發去台灣化爭議,並爆發史上高中生上街抗爭反黑箱課綱微調等社會運動,乃至佔領教育部、學生林冠華死諫等重大事件,直到民進黨執政後,才廢止微調課綱,另起108課綱審議。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244682

2020年7月27日 星期一

海德格與中國哲學?海德格不是哲學家 傳統中國沒有哲學


海德格與中國哲學?海德格與老子?海德格與東亞哲學?海德格不是哲學家,而是神學家與與初級心理學家,為達到哲學標準。老子也不是哲學家。傳統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傳統日本與韓國亦同。研究哲學者不需研究海德格與傳統中國與東亞哲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7 Jul 2020

海德格與中國哲學?海德格不是哲學家 傳統中國沒有哲學

海德格與中國哲學?海德格與老子?海德格與東亞哲學?海德格不是哲學家,而是神學家與與初級心理學家,為達到哲學標準。老子也不是哲學家。傳統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傳統日本與韓國亦同。研究哲學者不需研究海德格與傳統中國與東亞哲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7 Jul 2020

2020年6月15日 星期一

海德格與蕭師毅一起讀老子事;牟宗三與海德格皆非哲學家


海德格與蕭師毅一起讀老子事;牟宗三與海德格皆非哲學家



    蕭師毅曾與海德格在二戰剛結束時一起讀老子,這事在日韓被神化,他們深慶歐洲大哲與東亞哲學殊途同歸,這種神化事件後來傳到台灣。但是台灣有些人在民國六十年代接觸過蕭師毅,知道他邏輯思考欠佳,遑論哲學。他在德國中文系教中文,看點道德經疏注可懂點道德經,但他看不出深入系統,他對老子的了解低於任何台灣在哲學系開老子課的老師。在他與海德格一起讀老子時,蕭師毅認為海德格解釋老子天馬行空、太過自由、脫離原典,就停止了和海德格一起讀老子的事。

    海德格晚期思想也談無,台灣與中國很高興中西哲學相遇。個人是華人世界最早從1989年出版的海德格全集第65冊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英譯本如"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Of the Event)"),從這本遺作中看出此端倪的,並於1995前後德國Freiburg大學哲學系講海德格與牟宗三相同思想相似事,這思想回台宣傳。個人認為海德格與牟宗三的中國哲學詮釋相近反而顯示這兩位都不是哲學家海德格不是哲學家,牟宗三不是哲學家,中國沒有哲學,老子也不是哲學家。海德格本唸神學系後轉到哲學系,他在哲學系唸哲學時間很短,受過的哲學訓練紮實,譬如他談康德就被普遍被康德專家批評。關於海德格詮釋的希臘哲學,迦達瑪(H.-G. Gadamer)有一次說,海德格的古希臘文不好,讀亞里斯多德還可以,讀柏拉圖就不行,其實他可能真正想說的是海德格著作中談古希臘哲學的部份有問題。

    以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一句為例,牟宗三認為在中國哲學傳統之內,晚期海德格有類似思想。海德格與牟宗三的思想合流現在在台灣還成了顯學,個人與這些主張對於哲學是什麼有不同的看法。以老子句為例,這其實很簡單,從""裡面什麼都生不出;""的概念要一義使用,不能歧義、多義,不能偷渡觀念;""就是什麼都沒有,如果從裡面產生了什麼東西或發生了什麼事,那它本不是""從"有不能生於無"這件事裡看到台灣中國哲學界與東西哲學比較學界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事實明明擺在眼前,許多人就是看不到,因為他們預設的信念或偏見蒙蔽。個人主張,傳統中國沒有哲學,那哲學是什麼? 個人認為,哲學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分辨真幻想或虛假的能力。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5 Jun 2020


海德格與蕭師毅一起讀老子事;牟宗三與海德格皆非哲學家

    蕭師毅曾與海德格在二戰剛結束時一起讀老子,這事在日韓被神化,他們深慶歐洲大哲與東亞哲學殊途同歸,這種神化事件後來傳到台灣。但是台灣有些人在民國六十年代接觸過蕭師毅,知道他邏輯思考欠佳,遑論哲學。他在德國中文系教中文,看點道德經疏注可懂點道德經,但他看不出深入系統,他對老子的了解低於任何台灣在哲學系開老子課的老師。在他與海德格一起讀老子時,蕭師毅認為海德格解釋老子天馬行空、太過自由、脫離原典,就停止了和海德格一起讀老子的事。

    海德格晚期思想也談無,台灣與中國很高興中西哲學相遇。個人是華人世界最早從1989年出版的海德格全集第65冊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英譯本如"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Of the Event)"),從這本遺作中看出此端倪的,並於1995前後德國Freiburg大學哲學系講海德格與牟宗三相同思想相似事,這思想回台宣傳。個人認為海德格與牟宗三的中國哲學詮釋相近反而顯示這兩位都不是哲學家海德格不是哲學家,牟宗三不是哲學家,中國沒有哲學,老子也不是哲學家。海德格本唸神學系後轉到哲學系,他在哲學系唸哲學時間很短,受過的哲學訓練紮實,譬如他談康德就被普遍被康德專家批評。關於海德格詮釋的希臘哲學,迦達瑪(H.-G. Gadamer)有一次說,海德格的古希臘文不好,讀亞里斯多德還可以,讀柏拉圖就不行,其實他可能真正想說的是海德格著作中談古希臘哲學的部份有問題。

    以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一句為例,牟宗三認為在中國哲學傳統之內,晚期海德格有類似思想。海德格與牟宗三的思想合流現在在台灣還成了顯學,個人與這些主張對於哲學是什麼有不同的看法。以老子句為例,這其實很簡單,從""裡面什麼都生不出;""的概念要一義使用,不能歧義、多義,不能偷渡觀念;""就是什麼都沒有,如果從裡面產生了什麼東西或發生了什麼事,那它本不是""從"有不能生於無"這件事裡看到台灣中國哲學界與東西哲學比較學界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事實明明擺在眼前,許多人就是看不到,因為他們預設的信念或偏見蒙蔽。個人主張,傳統中國沒有哲學,那哲學是什麼? 個人認為,哲學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分辨真幻想或虛假的能力。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5 Jun 2020

2020年6月12日 星期五

牟宗三不懂康德的「理性」概念


牟宗三先生推崇康德哲學但他可能並不懂康德的「理性」概念,以致未加思考就延用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或天道的概念,這些個人認為實是人感性的想法或人動物心智的內容或人天生配備的思維模組。「理性」這個概念個人認為是康德哲學的第一義,也是決定是否是哲學的判準。傳統中國個人認為沒有哲學,只有思想。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12 May 2020



牟宗三不懂康德的「理性」概念

牟宗三先生推崇康德哲學但他可能並不懂康德的「理性」概念,以致未加思考就延用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或天道的概念,這些個人認為實是人感性的想法或人動物心智的內容或人天生配備的思維模組。「理性」這個概念個人認為是康德哲學的第一義,也是決定是否是哲學的判準。傳統中國個人認為沒有哲學,只有思想。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12 May 2020

2020年5月26日 星期二

牟宗三先生不知天人合一思想是感性天生內容或動物在演化過程中產生的意識

牟宗三先生的《中國哲學十九講》與《中國哲學的特質》等書及思想,不知天人合一思想是感性天生內容或動物在演化過程中產生的意識或人天生配備的思想模組,也不知儒家只有道德感性,沒有道德理性,遂至他不知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6 May 2020

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什麼是哲學?What is philosophy? 哲學必須是理性的

什麼是哲學?What is philosophy?

個人認為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因為只有理性可達到真與善。舉例來說,傳統中國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天人合一」,個人認為這是人的動物性想法,或人天生下來所配備軟體的內容。但「人的軟體」不是人,而是未經反省的動物性;人的軟體或人的動物性都未達理性,都不見自我。所以,個人主張傳統中國沒有哲學。

 blog 不斷在處理「什麼是哲學?」這個問題。Blog 右側《理性哲學》分類都是此問題的正面表述,最直接是看其中「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唯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與「哲學訓練在分別真實與虛幻」三項。右側〔感性〕分類則都是負面的排除非哲學者,如中國思想、海德格等。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5 Apr 2018
20180425


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

中國歷史上沒有開出科學與民主 因為傳統中國沒有哲學》

傳統中國或中華文化並沒有孕育出科學與民主,系統地說,並沒有產生過任何現代的自然科學學科、社會科學學科與一些人文學科。何以如此?可能主要是因為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

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觀念為「天人合一」或「天人感應」,這可能是一種意底牢結(ideology,意識形態);一種思想者的預設、一種理想典型,甚至是思想者的牢結、意識形態,卻從未對它們質疑、反省。希臘、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神人合一」與中國的「天人合一」具有相似的結構。歐洲自文藝復興開始才在自然科學上邁開大步,才有科技大發現,以及隨後的社會科學發展。這些發展的基礎可能是以法國笛卡兒、英國經驗主義與德國康德為代表的「理性哲學」,它不但對抗不理性的宗教,在理性程度上也遠超過傳統歐洲哲學。「只有理性能達到真與善,才具有客觀價值。」文藝復興、理性主義、啟蒙運動時代的歐洲產生了人類史上最早的哲學,這使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一些人文科學能「系統地」發展。

中國傳統思想以「天人合一」為核心,這種思想只是主體想像的投射,達不到客 體,達不到真與善。所以,我們可說傳統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因為中國沒有哲學,所以未能產生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部份人文科學。中華文化尚未歷經理性啟蒙。

「天人合一」思想與宗教思想可能只是人腦天生配備的、與實在無關的軟體內容,這些可能與人生的意義有關,或許也可用心理學解釋。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8 Mar 2018
20180318

2017年6月18日 星期日

【打破海德格研究華人哲學界的「傳奇」- 個人所知的蕭師毅與熊偉二位教授】

2017/5/12 搜尋「海德格與中國哲學」,個人在 Facebook 的「海德格與中國哲學?二者皆非哲學」專頁排名第一,此名次維持至今,個人也每日收到有人瀏覽此專頁的通知。為感謝哲學界網友,個人在此談一件輕鬆的事,打破海德格研究中的華人「傳奇」。

東亞哲學界,也就是台港中日韓,專門研究海德格的人,視曾與海德格一起讀《老子》的「中國人」蕭師毅教授為「傳奇人物」或「世外高人」或對他有些想像。在中國大陸還有位曾在海德格課堂上聽過課親炙海德格的前北大教授熊偉先生,中國大陸哲學界對他也有些推崇。當今台港中哲學界就海德格者對蕭師毅與熊偉兩位教授有些「想像」。個人是當今極少數同時與他們二位都見過面或接觸過的人,也讀過與聽過一些他們關於海德格思想研究的人,在此想化解此「傳奇故事」。

蕭師毅先生原非中文本科出身,後擔任德國大學的中文系教授 ,他曾私下與海德格一起唸《老子》,不過並未讀完全書。蕭師毅教授在德國退休後,台灣天主教的輔仁大學對他也有很多「想像」,1970 1980 年代聘他到哲學研究所教授海德格哲學,及擔任行政高職。後輔大哲學系發現他原來沒有學問,就把他冷凍。個人曾聽過蕭教授講海德格哲學,認為他既不懂哲學,也不懂海德格。他曾在天主教辦的《哲學與文化》月刊為文記述與海德格同讀《老子》的故事,在文中對於中斷共同研讀一事講得委婉;有人曾轉述蕭教授私下較直率的話,他大概是說因為海德格不尊重《老子》原書恣意解釋,讓他無法忍受,遂主動提出中斷共讀的建議。個人認為,蕭教授教對中文古籍了解的程度遠不及當時台灣一般的中文系教授,他對《老子》一書的了解不及華人哲學界對老子哲學的了解;不過,他比海德格更忠於《老子》原文或傳統解釋個人相信是事實。

熊偉教授二次大戰前在弗萊堡大學(Universität Freiburg)海德格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後在北京大學任教。有北大哲學系的人講,熊偉這個人的一言一行就是「存在主義」的具體實現。個人認為把海德格冠上「存在主義」哲學家稱號是外行人對海德格的誤解,個人相信研究海德格的人更認為他是位形上學家。熊偉的著作個人略讀過一些,認為他不懂海德格,不正宗、不到位。1989 年海德格百年誕辰德國哲學界慶祝,熊偉教授到德國參加紀念海德格學術會議,並宣讀《海德格與中國哲學》論文,該文個人認為無見地。那時他也到佛萊堡大學哲學系訪問,個人在那裡見到他,曾寒暄幾句。言談中他向個人提到曾與海德格共同研讀《老子》後在台灣教書的蕭師毅教授,他可能認為蕭教授是華人海德格研究學界至少必須尊重的「傳奇人物」。

現在華人世界有些研究海德格的人,對於直接與海德格有最多接觸的蕭師毅與熊偉兩位華人可能因為不了解,對他們有些「想像」;特別視與海德格研讀《老子》的「中國人」蕭師毅為「傳奇人物」。個人是當今極少數同時和他們二位都見過面或接觸過的人,也讀過與聽過一些他們關於海德格思想的見解,個人認為他們都不懂海德格。蕭師毅對《老子》一書個人認為有達到一些傳統國學理解的程度,但他可能不懂哲學。個人認為特別是對於蕭師毅教授的「傳奇」可以休矣。

台灣大概自 1960 起歷史學界與文化界特別推崇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因為這位推崇中華文化;現在他的理論基本上被證明錯誤,在台灣已無人理會他。個人認為海德格成為華人哲學界與國學界的顯學有類似之處。海德格後期思想與中國形上學有類似之處,個人認為這是他受到華人世界與日韓重視的主因,所以其實我們其實只是為了肯定自己。

個人認為海德格基本上是位形上學家。個人對於傳統哲學重要分支形而上學的基本主張是應該它已被推翻,應被拋棄。所以個人認為,海德格後期類似基督宗教與類似中國傳統形上學的思想也無價值。個人認為,歐洲哲學自笛卡爾至康德發生重大進步,他們提昇哲學到一個人稱為「理性哲學」的新境界。個人認為海德格在求學時代在近現代哲學的訓練不足,他的神學思想背景又太深厚,以致於他仍陷在傳統哲學與宗教內,未能達到近代與當代「理性哲學」的水準,個人甚至進一步認為「海德格不是哲學家」。個人也主張「中國沒有哲學」。海德格不是無病呻吟的人,思想有其犀利處,但個人認為這發生在「感性」的領域,特別是在藝術與心理學領域,雖然他因誤解心理學而反對心理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8 Jun 2017




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維基百科稱針灸是偽科學;中華文化未開出科學】

Wikipedia “Acupuncture” 這一條第一段的內容如下
Acupuncture is a form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which thin needles are inserted into the body. It is a key compon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CM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not based upon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acupuncture is a pseudoscience. There is a diverse range of acupuncture theories based on different philosophies, and techniques vary depending on the country. The method used in TCM is likely the most widespread in the US. It is most often used for pain relief, though it is also used for a wide range of other conditions. Acupuncture is generally used only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forms of treatment.
英文版見網址,不建議相信中文版:https://en.wikipedia.org/wiki/Acupuncture

上文中說針灸是 “pseudoscience” (偽科學),就是不科學的,就是沒有客觀效果的。就個人所知,美國加州等幾個州有針灸醫師考試,但針灸醫師不能單獨執業,必須依附在診所或醫院中,並接受醫師的管制。在歐美其他國家大概不允許針灸醫師。

個人認為針灸是中國醫學的菁華,此菁華是偽科學,中醫中藥更如此。上文也直接說「傳統中醫的理論和實踐並不是基於科學知識」。這也是個人長期的看法。台灣有中醫師執業,個人認為是基於傳統文化,而非基於可驗證的科學事實。在歐美國家中醫都不被承認,如有人敢暗中執業,就會被抓起來。個人認為,台灣的與其他華人國家或地區的中醫都應該取消執照,如有中醫膽敢戰中執業,也應該和歐美一樣也被關到監牢裡。這一點台灣的西醫師與大部分中醫師應該都知道,只是社會大眾太無知不支持。

中醫與中藥的理論是基於形而上學,實在很可笑。醫藥學與其它自然科學一樣可以有其哲學基礎,但不會是哲學的形而上學,也不會是中國思想式的。個人長期主張「中華文化開不出科學與民主」,中醫藥就是很好的例子;個人更完整的系統主張是「中華文化尚未歷經理性啟蒙」與「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

下見個人以前製作的五張相關圖卡:

《傳統中國思想的兩大問題》

傳統中國思想的特質是什麼?或傳統中國思想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個人認為傳統中國思想有兩大問題。首先,「中國思想為什麼開不出科學與民主?」或「中國思想為什麼開不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與此相關的第二個問題是「中國有沒有能開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思維方式?」或「中國有沒有哲學?」。個人的答案是「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中國文化開不出 科學與民主」

「中華文化尚未歷經理性啟蒙」
「中華文化尚未歷經理性啟蒙」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撰寫



「中國有沒有哲學?中國只有思想,沒有哲學。」陳立民(陳哲)
「中國有沒有哲學?中國只有思想,沒有哲學。」陳立民(陳哲)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CLM)撰寫

下則新聞報導中國與美國針灸界的反應,個人認為他們是錯誤的:
針灸是偽科學?維基百科引爭議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 2017/1/11日電〕

維基百科英文網站中將針灸定義為「偽科學(pseudoscience)」,引來超過2500人連署抗議。

維基百科英文網站的Acupuncture(針灸)條目中,首段就指出,「傳統中醫的理論和實踐並不是基於科學知識,而針灸是一種偽科學」。文中引述一些對針灸的評價指出,針灸在很多情況下沒有效果。

根據法制晚報,負責營運維基百科的維基基金會的傳播經理萊恩對此回應,維基百科一般不會撰寫、編輯或是控制維基百科的內容,所有內容均決定於來自全球的志願者編輯對網站的投稿。但她說,會繼續追蹤此事件。

「針灸現狀基金會」發起請願,目的要以醫學和科學共識來糾正維基百科的針灸介紹頁面的錯誤。在請願網站Change.org上已有超過2500人簽名。

這項請願的發起者是一名針灸醫生科普曼,他告訴法制晚報,這是「反針灸宣傳」,並認為維基百科上關於針灸的說明證據不足。他還說,自己無法順利修改編輯此條目,其他編輯也有過同樣的困擾。

中國僑網引述大陸中醫針灸協會副會長李景新說,美國針灸的發展已經超過40年,在各州和全國都合法化,美國的衛生研究院也有對針灸進行鑑和說明。如果僅僅因為針灸來源於古典理論的指導,就被定義為偽科學,「那是不正確的認知」。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 哲學筆記:從康德強烈反對「智的直覺」的一句話 首次提出對中國思想與牟宗三先生思想的一個質疑》

哲學筆記:從康德強烈反對「智的直覺」的一句話 首次提出對中國思想與牟宗三先生思想的一個質疑》

今天我們可以很容易找出笛卡兒與康德哲學的不足之處與錯誤之處,但我們需認識他們對人類哲學史的偉大貢獻。同樣,牟宗三先生對中國傳統思想也有偉大的貢獻。今天我們有更佳的機會接觸西洋哲學,因此獲得從歐美哲學的或哲學的角度檢視中國思想的機緣,及批評牟先生的不足,但在批評他時,我們同樣也需承認牟先生在整理與疏解中國傳統思想工作上的貢獻。

個人擬對牟先生的思想提出三個問題,因部份名稱未定暫不道出,雖然這些內容已在個人 blog 所稱的「理性哲學」(非「理性主義」)中逐漸鋪陳。現在個人「提出」其中的一個問題,這問題就是牟先生所肯定中國傳統中的「智的直覺」思想可能有問題。牟先生於 1971 年在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一書,從書名可見他認為「智的直覺」對中國思想的重要性。在 1975 年他又出版的《現象與物自身》一書。個人認為此二書處理同一問題,因為智的直覺就是指把握到物自身的能力。此二書出版相隔四年,顯然在這段時間「智的直覺」可能是牟先生的關心的主要問題之一。不止這段時間,個人根本上認為「智的直覺」思想是牟宗三先生的主要思想。

「由小看大」不是正式的論證,只是論證的一種輔助方法。個人試著從康德的一個句子,看出康德論「智的直覺」的端倪。

《實踐理性批判》一書的第七節非常著名,是學康德倫理學必讀的段落。在該節尾有一長達十一行的長句,中文翻譯必須分成為多句,此處提出一般中文翻譯的末句。康德在已提過經驗直覺與純粹直覺之後,提及「智的直覺」,他寫道「… eine intellektuelle Anschauung, …, die man hier gar nicht annehmen darf」,Lewis White Beck 譯為「an intellectual intuition … here we cannot assume it.」。個人認為康德此句中的「here」與康德此概念的重點無關,在下面的討論中將忽略。牟宗三先生在他翻譯的《實踐理性底批判》中,將這句譯為「智的直覺在這裡根本不能被認定的」。中國鄧曉芒則譯為「智的直觀,而這是我們在這裡根本不能假定的」(末五字譯為「不能假定有的」可能更佳)。個人認為,此二譯本譯得都「不夠強」,更沒有把康德的「情緒」翻譯出來。個人認為康德這句的重點落在「gar nicht … darf」字組,這三字的字組有「禁止」意義與「情緒性」用法,牟陳未譯出。個人對這句的「理解」是,康德此句的強度是介於非常強烈的否定「我們不能妄想人有智的直覺這種能力」與一般性地否定「我們不能說人有智的直覺能力」之間;但要將「理解」變成「翻譯」,個人則有困難,因為個人找不到中文適當的中間字詞。當然,這裡還要請德文專家指教。在這句中個人感受到康德強烈地,甚至有些情緒性地,表達他對「人有智的直覺」這種主張的反對。個人認為,康德在這句中「幾乎」是講「絕對不能妄想」人有智的直覺這種能力。

在上句實例驗證中,看見康德不是漫不經心地、行禮如儀地論「智的直覺」,而是挑明地、強悍地,甚至可能有點情緒地提醒人「絕對不能妄想人擁有智的直覺這種能力」。但是,牟先生卻強力地主張人具有「智的直覺」能力。個人只能說,要批評康德不是件容易的事。此外,在此概念的不存在與存在之間,哲學竟然變成幾近「信仰」或「信念」或「基本堅持」或「意識形態」的事務,兩者之間這種絕大的差異是個非常需要注意的大問題,這不是哲學應有的相貌。

此處只是「提出」個人質疑牟先生第一個問題,且未及於論證,個人將逐漸以論證方式講述自己對「智的直覺」的看法。「智的直覺」有無的問題,同時也是「中國有沒有哲學?」這個問題的重要部份之一;個人主張「中國只有思想,沒有哲學」,也因此將提出相關論證。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CLM) 24 Nov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