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理性化》中華文化尚未歷經理性啟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理性化》中華文化尚未歷經理性啟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

中國歷史上沒有開出科學與民主 因為傳統中國沒有哲學》

傳統中國或中華文化並沒有孕育出科學與民主,系統地說,並沒有產生過任何現代的自然科學學科、社會科學學科與一些人文學科。何以如此?可能主要是因為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

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觀念為「天人合一」或「天人感應」,這可能是一種意底牢結(ideology,意識形態);一種思想者的預設、一種理想典型,甚至是思想者的牢結、意識形態,卻從未對它們質疑、反省。希臘、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神人合一」與中國的「天人合一」具有相似的結構。歐洲自文藝復興開始才在自然科學上邁開大步,才有科技大發現,以及隨後的社會科學發展。這些發展的基礎可能是以法國笛卡兒、英國經驗主義與德國康德為代表的「理性哲學」,它不但對抗不理性的宗教,在理性程度上也遠超過傳統歐洲哲學。「只有理性能達到真與善,才具有客觀價值。」文藝復興、理性主義、啟蒙運動時代的歐洲產生了人類史上最早的哲學,這使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一些人文科學能「系統地」發展。

中國傳統思想以「天人合一」為核心,這種思想只是主體想像的投射,達不到客 體,達不到真與善。所以,我們可說傳統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因為中國沒有哲學,所以未能產生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部份人文科學。中華文化尚未歷經理性啟蒙。

「天人合一」思想與宗教思想可能只是人腦天生配備的、與實在無關的軟體內容,這些可能與人生的意義有關,或許也可用心理學解釋。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8 Mar 2018
20180318

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中國最高法院院長反對司法獨立震驚中外 中國高官再談中國文化的 DNA 不適合三權分立】

個人 16 日在此 po 文報導,14 日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北京對一些法官講話時說,「要堅決抵制西方『憲政民主』、『三權分立』、『司法獨立』等錯誤思潮影響,旗幟鮮明,敢於亮劍。」。陳哲對此直白的程度趕達震驚,果然也有中國和國外的觀察者們表達震驚和失望。紐約大學亞美法研究所所長孔傑榮(Jerome A. Cohen)說,「此說法是幾十年來的最大的意識形態挫折。」北京大學法學教授賀衛方批評說,把司法獨立稱為西方概念是錯誤的,還引用了包拯的例子。他的文章現已被刪除。

13 日中共政法委主任孟建柱在政法工作會議上傳達習近平指示說,要旗幟鮮明 “維護政權和制度安全就要防止國際敵對勢力製造顏色革命;反對抹黑黨和軍隊歷史,並藉此否定執政地位;警惕個別公眾知識分子與境外反華勢力勾結”。多維網說,中共政法工作重心今年是 “矛頭向外”。陳哲認為把司法工作的重點放在維持政權與對付國外,實在很奇怪。

中國一貫反民主制度的理由之一是中國的國情不同。再一次,中共中紀委副書記吳玉良日前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回答外國記者相關提問,批評西方三權分立與監督機構的獨立性時,再度指出,中國文化的血液與 DNA 同外國人不一樣。

自從鄧小平 1978 年提出改革開放以來近 40 年,中國現代化表現在努力學習科技上,也表現在把中國文化「血液」一詞改寫為「DNA」上。中國也有些有志之士說,「中國什麼都能山寨,唯獨民主的山寨不成功」。

「社會科學原理」研究者 陳立民(陳哲)
陳哲 14 日 post 網址:
http://twhkthinktank.blogspot.tw/2017/01/blog-post_16.html

下為兩則相關新聞:
【最高法院院長反對司法獨立,中外震驚】
〔紐約時報中文網 傅才德 2017年1月19日〕

香港——當上週六,這位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用好戰的言辭譴責了司法獨立概念及其他人們鍾愛的自由主義原則、警告法官不要陷入「西方」意識形態的「陷阱」時,中國和國外的觀察者們都感到震驚和失望。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北京對一些法官發表講話時說,「要堅決抵制西方『憲政民主』、『三權分立』、『司法獨立』等錯誤思潮影響,旗幟鮮明,敢於亮劍。」

隨著中國共產黨今年的全國代表大會即將召開,他的這番講話,被廣泛認為是受迫於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國建立起來的嚴峻政治氣氛而作出的。雖然本週,在瑞士達佛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習近平因支持經濟全球化而贏得了稱讚,但他在國內一直在監督一項曠日持久的行動的開展,約束公民社會,提倡吹捧毛澤東,打壓對獨立出版的支持,並大幅限制互聯網上的言論。

紐約大學亞美法研究所所長孔傑榮(Jerome A. Cohen)在一篇針對周強講話的博客文章中寫道,「對朝著建立一個專業、公正的司法系統所做出的斷斷續續、不均衡的進步來說,這種說法是幾十年來的最大的意識形態挫折。它已經引起中國一些最令人欽佩的法律學者的公開反對,儘管他們享有盛名,我卻不僅為他們的學術自由和職業擔心,也為他們的人身安全感到擔憂。」

一位公開表態的中國學者是北京大學法學教授賀衛方,他自己發表於網上、批評周強講話的文章現已被刪除。在那篇文章中,賀衛方說,把司法獨立稱為西方概念是錯誤的,還引用了包拯的例子,包拯是約一千年前一位著名的中國法官,因其判案公正而垂名青史。

賀衛方寫道,「(這)是真正的禍國殃民的言行,完全是在開歷史的倒車。」

在週二的電話採訪中,賀衛方說,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講話的兩天前,習近平在共產黨的一個工作會議上說的話表明,他要求司法部門唯命是從。

「習說了一些非常嚴厲的話,」賀衛方說。「他要求政治和法律工作必須保障政權的穩定。所以這些司法機構的頭頭們必須表明他們的立場,表明他們支持習近平的說法。」

在週六的講話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敦促法官「依法維護領袖、英烈形象,堅決捍衛黨和人民軍隊的光輝歷史。」

孔傑榮說,上述言論與習近平粉飾毛澤東形象的努力相一致,毛澤東是共產黨統治中國後的首位領導人。自2013年起,共產黨就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概念,共產黨把「歷史虛無主義」解釋為任何對毛澤東和黨的歷史形象的詆毀,包括對毛澤東在1950年代後期的災難性經濟政策、或他發動的混亂的文化大革命的討論。

在最近幾週裡,政府嚴厲打擊了一些對毛澤東發表了負面評論的官員。在北方的河北省,省會城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被解除職務,此前他在社交媒體帳戶上發表了被認為是「錯誤的言論」,他的帳戶現已被刪除。海外中文網站報導說,那些言論批評了毛澤東。

雖然周強身居要職,但他不是共產黨主持政府的政治局的成員。亞美法研究所所長孔傑榮在電話採訪中說,現在周強正在宣誓效忠習近平。孔傑榮說,周強的這番講話,看來是在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前,爭取政治生存的表現,黨代會將決定誰會在未來五年裡直接在習近平手下工作,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召開。

傅才德(Michael Forsythe)是《紐約時報》記者。
整則新聞見紐約時報中文網網址: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70119/china-chief-justice-courts-zhou-qiang/zh-hant/

【中紀委副書記語? 中國文化基因與外國不同 不適合三權分立】
〔rfi 法廣 作者 小山 18-01-2017〕

中國強調絕對服從共產黨領導的宣傳以及紀律已成常態。中國最高法院院長周強公開要求司法接受共產黨領導,要否定司法獨立西方觀點後,傳中紀委副書記吳玉良指中國文化基因與外國人不同,不適合搞三權分立與民主。 

據 omnitalk 網新聞報導,中紀委副書記吳玉良日前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回答外國記者相關提問,明確指出,中國文化的血液與基因同外國人不一樣。

報導說,中國國新辦日前舉辦新聞發布會,列席者包括吳玉良,監察部副部長肖培,國家預防腐敗局副局長和中央紀委國際合作局局長劉建超等人,他們除了解讀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精神,並答記者問。

據報導指,肖培在會上指出,成立國家監察委員會,是一項重大的政治體制改革,國家監察委員會與中紀委是 “一套班子兩塊牌子” 的關係,監察委員會要行使監督、調查和處置的職責。

報導說,記者會上有英國傳媒記者詢問了 3 個問題:第一,中國有沒有計畫建立一個不向黨彙報的、完全獨立的反腐敗系統?第二,中國和美國有沒有計畫簽一個引渡協議,有沒有時間表?第三,中國為什麼還沒有制定一個反腐敗法?

報導說,劉建超回答了第二個問題,但卻迴避了較為敏感的其他兩個問題。吳玉良卻直接地回應了記者間接的問題。吳玉良說,問題的複雜在它和我們的國情、黨情是相關的”。吳玉良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和最大的優勢,做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這是我們 13 億中國人民的共識,也是我們全黨的共識。無論是黨內監督還是國家監察,都是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進行的。”

報導指,吳玉良進一步說,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加強黨對反腐敗工作的統一領導,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所以不存在不接受黨的領導的,所謂的獨立的監督機構。

吳玉良又說,關於是否建立一個獨立監督機構的問題,他認為這還是從三權分立、多元制衡的思維模式出發的。吳玉良說:“中國文化是我們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一個最好的詮釋,是我們民族的血液和 DNA,我們的文化和你們的文化不一樣。”

報導說,吳玉良還以中國古代 “削足適履” 的故事,指出成立一個獨立的、不接受黨的領導的監督機構,就類似於削足適履。
上則新聞網址:
http://trad.cn.rfi.fr/%E4%B8%AD%E5%9C%8B/20170118-%E4%B8%AD%E7%B4%80%E5%A7%94%E5%89%AF%E6%9B%B8%E8%A8%98%E8%AA%9E-%E4%B8%AD%E5%9C%8B%E6%96%87%E5%8C%96%E5%9F%BA%E5%9B%A0%E8%88%87%E5%A4%96%E5%9C%8B%E4%B8%8D%E5%90%8C-%E4%B8%8D%E9%81%A9%E5%90%88%E4%B8%89%E6%AC%8A%E5%88%86%E7%AB%8B

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維基百科稱針灸是偽科學;中華文化未開出科學】

Wikipedia “Acupuncture” 這一條第一段的內容如下
Acupuncture is a form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which thin needles are inserted into the body. It is a key compon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CM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not based upon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acupuncture is a pseudoscience. There is a diverse range of acupuncture theories based on different philosophies, and techniques vary depending on the country. The method used in TCM is likely the most widespread in the US. It is most often used for pain relief, though it is also used for a wide range of other conditions. Acupuncture is generally used only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forms of treatment.
英文版見網址,不建議相信中文版:https://en.wikipedia.org/wiki/Acupuncture

上文中說針灸是 “pseudoscience” (偽科學),就是不科學的,就是沒有客觀效果的。就個人所知,美國加州等幾個州有針灸醫師考試,但針灸醫師不能單獨執業,必須依附在診所或醫院中,並接受醫師的管制。在歐美其他國家大概不允許針灸醫師。

個人認為針灸是中國醫學的菁華,此菁華是偽科學,中醫中藥更如此。上文也直接說「傳統中醫的理論和實踐並不是基於科學知識」。這也是個人長期的看法。台灣有中醫師執業,個人認為是基於傳統文化,而非基於可驗證的科學事實。在歐美國家中醫都不被承認,如有人敢暗中執業,就會被抓起來。個人認為,台灣的與其他華人國家或地區的中醫都應該取消執照,如有中醫膽敢戰中執業,也應該和歐美一樣也被關到監牢裡。這一點台灣的西醫師與大部分中醫師應該都知道,只是社會大眾太無知不支持。

中醫與中藥的理論是基於形而上學,實在很可笑。醫藥學與其它自然科學一樣可以有其哲學基礎,但不會是哲學的形而上學,也不會是中國思想式的。個人長期主張「中華文化開不出科學與民主」,中醫藥就是很好的例子;個人更完整的系統主張是「中華文化尚未歷經理性啟蒙」與「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

下見個人以前製作的五張相關圖卡:

《傳統中國思想的兩大問題》

傳統中國思想的特質是什麼?或傳統中國思想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個人認為傳統中國思想有兩大問題。首先,「中國思想為什麼開不出科學與民主?」或「中國思想為什麼開不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與此相關的第二個問題是「中國有沒有能開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思維方式?」或「中國有沒有哲學?」。個人的答案是「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中國文化開不出 科學與民主」

「中華文化尚未歷經理性啟蒙」
「中華文化尚未歷經理性啟蒙」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撰寫



「中國有沒有哲學?中國只有思想,沒有哲學。」陳立民(陳哲)
「中國有沒有哲學?中國只有思想,沒有哲學。」陳立民(陳哲)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CLM)撰寫

下則新聞報導中國與美國針灸界的反應,個人認為他們是錯誤的:
針灸是偽科學?維基百科引爭議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 2017/1/11日電〕

維基百科英文網站中將針灸定義為「偽科學(pseudoscience)」,引來超過2500人連署抗議。

維基百科英文網站的Acupuncture(針灸)條目中,首段就指出,「傳統中醫的理論和實踐並不是基於科學知識,而針灸是一種偽科學」。文中引述一些對針灸的評價指出,針灸在很多情況下沒有效果。

根據法制晚報,負責營運維基百科的維基基金會的傳播經理萊恩對此回應,維基百科一般不會撰寫、編輯或是控制維基百科的內容,所有內容均決定於來自全球的志願者編輯對網站的投稿。但她說,會繼續追蹤此事件。

「針灸現狀基金會」發起請願,目的要以醫學和科學共識來糾正維基百科的針灸介紹頁面的錯誤。在請願網站Change.org上已有超過2500人簽名。

這項請願的發起者是一名針灸醫生科普曼,他告訴法制晚報,這是「反針灸宣傳」,並認為維基百科上關於針灸的說明證據不足。他還說,自己無法順利修改編輯此條目,其他編輯也有過同樣的困擾。

中國僑網引述大陸中醫針灸協會副會長李景新說,美國針灸的發展已經超過40年,在各州和全國都合法化,美國的衛生研究院也有對針灸進行鑑和說明。如果僅僅因為針灸來源於古典理論的指導,就被定義為偽科學,「那是不正確的認知」。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 中華文化尚未歷經理性啟蒙 當今中國是中國史上道德最低落的時代 》

 中華文化尚未歷經理性啟蒙 當今中國是中國史上道德最低落的時代 

中華文化並不傑出;中華文化只是初級的感性文化,並未達到西歐自文藝復興開啟的理性文化水準;中華文化尚未歷經理性啟蒙。只有理性能達到真與善。

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有道德理想,但因為不是理性文化,所以既發展不出高品質的道德價值體系,也發展不出達到此道德理想的政治學,所以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距離道德社會都很遙遠。

50 年前,1966 年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把中國社會僅有的一點道德秩序與道德規範也摧毀了,所以當前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是中國歷史上道德水準最低落的時代。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CLM)製卡於 16 May 2016

中華文化尚未歷經理性啟蒙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製下卡於 11 Feb 2015

當代的中國人被形容有「狼性」,做事不擇手段。中國人的狼性從何而來,應該不是來自傳統中國。根據 5  16 日《The Straits Times》(新加坡《海峽時報》)專訪,中國企業家黃怒波(Huang Nubo)認為中國人的狼性源自文化大革命,因為文革教導了他們這一代的中國人,如果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表現得像匹狼一樣。黃怒波說,文化大革命將中國以前的老舊價值觀打破,讓中國人相信「勝者為王。」、「如果你能夠打敗其他人,你就是英雄。」、「如果你有錢,你就是正確的。」等的價值觀。

一些文革的過來人也有過類似的講法。1966  16 日,整整 50 年前,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

《海峽時報》)報導簡介:
《海峽時報》原新聞網址:

【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應是理性化】

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應是理性化】

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應是「理性化」,因為只有理性可能達到真與善;政治與教育的方向當然也應是「理性化」。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原稿 8 Jul 2016

 教育的方向是「理性化」。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 哲學筆記:從康德強烈反對「智的直覺」的一句話 首次提出對中國思想與牟宗三先生思想的一個質疑》

哲學筆記:從康德強烈反對「智的直覺」的一句話 首次提出對中國思想與牟宗三先生思想的一個質疑》

今天我們可以很容易找出笛卡兒與康德哲學的不足之處與錯誤之處,但我們需認識他們對人類哲學史的偉大貢獻。同樣,牟宗三先生對中國傳統思想也有偉大的貢獻。今天我們有更佳的機會接觸西洋哲學,因此獲得從歐美哲學的或哲學的角度檢視中國思想的機緣,及批評牟先生的不足,但在批評他時,我們同樣也需承認牟先生在整理與疏解中國傳統思想工作上的貢獻。

個人擬對牟先生的思想提出三個問題,因部份名稱未定暫不道出,雖然這些內容已在個人 blog 所稱的「理性哲學」(非「理性主義」)中逐漸鋪陳。現在個人「提出」其中的一個問題,這問題就是牟先生所肯定中國傳統中的「智的直覺」思想可能有問題。牟先生於 1971 年在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一書,從書名可見他認為「智的直覺」對中國思想的重要性。在 1975 年他又出版的《現象與物自身》一書。個人認為此二書處理同一問題,因為智的直覺就是指把握到物自身的能力。此二書出版相隔四年,顯然在這段時間「智的直覺」可能是牟先生的關心的主要問題之一。不止這段時間,個人根本上認為「智的直覺」思想是牟宗三先生的主要思想。

「由小看大」不是正式的論證,只是論證的一種輔助方法。個人試著從康德的一個句子,看出康德論「智的直覺」的端倪。

《實踐理性批判》一書的第七節非常著名,是學康德倫理學必讀的段落。在該節尾有一長達十一行的長句,中文翻譯必須分成為多句,此處提出一般中文翻譯的末句。康德在已提過經驗直覺與純粹直覺之後,提及「智的直覺」,他寫道「… eine intellektuelle Anschauung, …, die man hier gar nicht annehmen darf」,Lewis White Beck 譯為「an intellectual intuition … here we cannot assume it.」。個人認為康德此句中的「here」與康德此概念的重點無關,在下面的討論中將忽略。牟宗三先生在他翻譯的《實踐理性底批判》中,將這句譯為「智的直覺在這裡根本不能被認定的」。中國鄧曉芒則譯為「智的直觀,而這是我們在這裡根本不能假定的」(末五字譯為「不能假定有的」可能更佳)。個人認為,此二譯本譯得都「不夠強」,更沒有把康德的「情緒」翻譯出來。個人認為康德這句的重點落在「gar nicht … darf」字組,這三字的字組有「禁止」意義與「情緒性」用法,牟陳未譯出。個人對這句的「理解」是,康德此句的強度是介於非常強烈的否定「我們不能妄想人有智的直覺這種能力」與一般性地否定「我們不能說人有智的直覺能力」之間;但要將「理解」變成「翻譯」,個人則有困難,因為個人找不到中文適當的中間字詞。當然,這裡還要請德文專家指教。在這句中個人感受到康德強烈地,甚至有些情緒性地,表達他對「人有智的直覺」這種主張的反對。個人認為,康德在這句中「幾乎」是講「絕對不能妄想」人有智的直覺這種能力。

在上句實例驗證中,看見康德不是漫不經心地、行禮如儀地論「智的直覺」,而是挑明地、強悍地,甚至可能有點情緒地提醒人「絕對不能妄想人擁有智的直覺這種能力」。但是,牟先生卻強力地主張人具有「智的直覺」能力。個人只能說,要批評康德不是件容易的事。此外,在此概念的不存在與存在之間,哲學竟然變成幾近「信仰」或「信念」或「基本堅持」或「意識形態」的事務,兩者之間這種絕大的差異是個非常需要注意的大問題,這不是哲學應有的相貌。

此處只是「提出」個人質疑牟先生第一個問題,且未及於論證,個人將逐漸以論證方式講述自己對「智的直覺」的看法。「智的直覺」有無的問題,同時也是「中國有沒有哲學?」這個問題的重要部份之一;個人主張「中國只有思想,沒有哲學」,也因此將提出相關論證。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CLM) 24 Nov 2016

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 俄人眼中的中國沒有理想;再論中國近現代史的分期問題 】

俄國人如何看中俄關係是很值得注意的角度。現任俄國駐中國大使認為,俄羅斯人是理想主義者,中國人是實用主義者;中國人的命運在近代夠戲劇性,一直苦命,所以他們學會了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適應,現實的看待一切;但俄羅斯人則是跟著感覺忽左忽右的。以上說中國是實用主義者,這是強烈的貶抑語。一個沒有理想的國家就是沒有道德、不尊重價值、眼中只有利益的國家。外國的批評如一面鏡子,鏡中的中國人不忍卒睹。

此外,陳哲認為,中國近現代史的重點不應是國家與人民的苦難,而應是中國人不知國家的方向。中國國民黨把鴉片戰爭定為中國近現代史的起點;中國共產黨,特別在鄧小平當權以後,鼓吹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因此在「實際政治」上也是把鴉片戰爭當作中國近代史的起點。國共兩黨這種歷史分期法顯示出,他們視近現代中國為中國受列強欺凌的史觀;而其暗藏的目的則更是對人民洗腦,呼籲人民團結與一致對外,以達到鞏固其政權的目的。但是,有知識的人知道,中國近現代的問題不在於中國外在所受到的壓迫,而在於中國不知國家的方向,具體地說就是中國人民不知建立民主制度為最重要的工作與國共兩黨的反民主一黨專政政策。要改變此狀況,在歷史知識領域,應該以辛亥民主革命為中國近現代史的開端;如此,中國近現代史就是一段中國人自己在建立國家基本民主制度過程中不斷失敗的歷史,而非一段受外國壓迫的歷史。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3 Sep 2016
20160903


下為一則相關新聞:
俄駐華大使評俄中關係:「彎不下去、直不起來」
RFA 自由亞洲電台 2016-08-31

俄羅斯中國大使安德列·傑尼索夫。(視頻截圖)
俄羅斯媒體發表了對俄羅斯駐華大使的專訪,評論了俄中關係現狀及原因。

俄羅斯“生意人報”8 31 日發表長篇對俄羅斯中國大使安德列·傑尼索夫的長篇專訪,題目為“彎不下去、直不起來——俄羅斯駐華大使評俄中關係的不健康預期和誠意問題”。

文章說:俄羅斯第二屆東方經濟論壇(Eastern Economic Forum)將於 9 2 日到 3 日在俄遠東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但此次中方代表團規模要遠小於日本和韓國,而普京之後又將赴中國參加 G20 峰會,成為中方“主要客人”,所以“生意人報”就俄中關係問題採訪了俄羅斯駐華大使。

俄記者問到:“俄羅斯人和中國人仍然對兩國關係存在不同的看法。俄羅斯人覺得即使不能結成軍事同盟,也應該是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緊密合作。但從會談結果來看,中國人對雙方目前的政治合作已經很滿意了,而在其他方面可以說是把對俄關係看作是一種責任,簡而言之,並未把俄羅斯看成是夥伴,也沒有什麼更優惠的市場經濟條件。莫斯科最近半年內已經承認此前對北京的期望過高了,語氣里透出了心裡的不滿。為什麼雙方對‘夥伴關係’看法會如此不同?”

傑尼索夫回答說:“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是不同的人,俄羅斯人總的來說是那種理想主義意識,中國人是實用主義者。中國人的命運在近代夠戲劇性,一直苦命,所以他們學會了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適應,現實的看待一切;但俄羅斯人則是跟著感覺忽左忽右的。俄中關係可以用一句毛澤東的話形容,用俄語表達大概意思就是:‘彎不下去、直不起來’”。

記者追問道:“就是說俄中關係不可能期待好起來了?”

俄大使回答說:“這種問題缺少一種客觀性。最主要的是從複雜的國際局勢中獲得利益。俄中在世界經濟、政治局勢中還是有很多利益相重合的。”

記者問到:“利益是主要的,而不是友誼?”

傑尼索夫說:“這是一個很多餘的問題,誰愛誰、或不愛誰,在民族間關係方面都是第二位的,俄羅斯人越能早一些放棄理想主義的想法會對自己越好。我們應該問的問題是:我們能從友好鄰邦得到什麼?”

在近期俄羅斯社會各界質疑普京“向東轉”政策和俄中關係的聲音越來越頻繁的時候,傑尼索夫作為駐華大使經常扮演了安撫和解釋的角色。他在日前就為何普京每次訪問中國大陸都簽署一大堆合作協議,但執行並不理想的問題解釋說:“我們沒有將簽署協議的數量當作目標,這裡面沒有再多簽一些合作協議來對外展示的因素,我們不需要,中方也不需要。”

安德烈·傑尼索夫出生於 1952 年。1974 年畢業於蘇聯外交部國立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自 2013 年以來擔任俄羅斯聯邦駐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刘新宇为您报道。(责编:吴晶)

上則新聞網址:


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

【 略談牟宗三先生的思想 略論牟宗三的中國哲學與康德學】

 略談牟宗三先生的思想 略論牟宗三的中國哲學與康德學


牟宗三先生對中國思想有非常深入的與系統的了解,但不知其論述正揭示中國沒有哲學。

牟宗三先生對康德哲學的極端重視是值得稱讚的,但可惜他沒有了解康德哲學最基本的東西。如他了解康德稱自身哲學為「純理性的」哲學,就知中國傳統的與他自己的思想在幾個關鍵未達哲學的門檻。

牟先生是最後一位中國傳統式的思想家,講得更清楚,他是最後一位中國傳統感性思想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CLM)
2 Aug 2016

【 中國哲學的問題: 中國沒有哲學 之一 】

 中國哲學的問題: 中國沒有哲學 之一 

中國哲學的問題先要問中國有沒有哲學?中國只有思想,沒有哲學,因為哲學必須是理性的,而中國傳統的儒道釋理論基本上只是感性的;此處所謂的「感性」是指人天生的動物本性,或人生下時配備的軟體程式。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2 Aug 2016

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

蔡英文政府新文化部長鄭麗君

新政府文化部部長鄭麗君是一位非常優質的政治人物,但她發表未來的文化政策和以往文化主管官員的政策,從個人的角度看差不多。個人一貫對這些看法不表贊同,但個人對她不忍苛責,以後會給她提供些建議。

下為一則新聞 :
【 將接文化部長 鄭麗君:需要很大勇氣 】
2016-04-20 20:09 經濟日報 記者陳熙文╱即時報導

新政府準閣揆林全今(20)日下午公布第四波內閣人事,由民進黨立委鄭麗君接任文化部長。鄭麗君說她就任不分區立法委員時,丈夫就希望她不要入閣,如今她算是違背承諾了,也辛苦丈夫未來要承擔更多家庭責任。她說過去她也在中央任職過,如今要站回備詢台,需要很大的勇氣。

今年才 46 歲的鄭麗君確定出掌文化部,是文化部史上最年輕部長。她說自己曾擔任過行政院青輔會主委,也站過備詢台,如今要走回去真的需要很大勇氣。面對新職務,鄭麗君提出五大政策主軸,包括再造文化治理、再現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深化社區營造、提升文化內涵和經濟,以及強化數位革新、創造國際連結。

在文創產業方面,鄭麗君指出我國長期欠缺長遠目標與規劃,她規劃重新定位文創政策,改變現行產業機關權責分散的困境,要跨部會推動,並以「文化實驗室」為概念,投入人才養成、文化空間、打造良好通路,以達成提振開發市場的目標。

鄭麗君強調,文化部的任務還是在於文化內涵的創造,不能一昧看產值,但認為我國影視音產業因資金與市場通路不足,導致人才外流。她指出,很多國產電影上不了戲院,台灣票房去年在 224 個國家裡排名第 19 名,但國片市佔率僅有 13%,換言之我國通路被外國片佔據。

鄭麗君計劃未來要善用政治工具引入多元資金,要透過文化教育、國片院線、公共文化媒體等各種不同機制建構通路。她指出電影文化有利於帶動周邊產業的發展,絕對有經濟效益,政府未來應該利用多元資金扮演好投資與補助兩個角色。

她指出文化部要在兩個途徑中達到平衡,不能像過去一樣在兩極之間擺盪。對於產值高的電影,政府要多一點投資的概念,用較接近市場的手法來操作;對於具有藝術性、公共性等性質的電影,則要投入更多補助。

不過長遠來講,她說決策角色應該引入專業人士,交由中介組織決定,此組織也不排除是「參與式治理」,以防少數人主導決策方向。

然而這些政策都要用錢,但文化部預算只佔總預算的 0.8%,連 1% 都不到,她承諾會盡可能爭取,讓文化預算「不減反增」,但能增加多少,她沒有答案。到底文化部預算要訂在什麼水平,她得要再跟行政院長、主計長談,但她提出「同心圓概念」,希望可以結合相關部會的文化預算。

她說,各部會的文化預算相加約佔總預算的 1.4%,未來應讓文化部針對這些預算發揮影響力,有計劃參與預算的執行,例如文化產業投資,文化部就可以跟國發基金結合。鄭麗君強調,即使預算沒有大幅提升,她有把握文化部實質能發揮的預算會比現在多,她以已針對預算做了盤點。
http://udn.com/news/story/6/1642770-%E5%B0%87%E6%8E%A5%E6%96%87%E5%8C%96%E9%83%A8%E9%95%B7-%E9%84%AD%E9%BA%97%E5%90%9B%EF%BC%9A%E9%9C%80%E8%A6%81%E5%BE%88%E5%A4%A7%E5%8B%87%E6%B0%A3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 陳哲:預告蔡英文主席在華府將作一場有戰略高度的演講 】

蔡英文主席 6 月 3 日將在華府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演講的題目是「台灣迎向挑戰 — 打造亞洲新價值的典範」(Taiwan Meeting the Challenges Crafting a Model of New Asian Value)。在戰略中心演講,這個題目是很有戰略高度的,讓美國人知道,台灣可以對美國在亞太的利益做出貢獻。

四小龍時代,李光耀意氣風發,曾提出「亞洲價值」(Asian Value) 的觀念,就是認為拒絕歐美價值,認為亞洲人不同,例如亞洲人注重群體不同於歐美的個人主義等。「亞洲價值」(Asian Value) 在歐美都很有名,個人當年認為李光耀是無知且驕傲。

蔡英文的「亞洲新價值」 (New Asian Value) 是接著李光耀的亞洲故事繼續講下去,不過完全不同於李光耀。我們常聽到「台灣是華人世界最民主的國家」。按照下面預告的演講大綱,個人認為是把這說法擴大,即不止做華人的典範,而且擴大為「台灣作亞洲國家民主的典範」,做「亞洲的民主燈塔」。在現今面臨的挑戰方面,這同時是反對中國等國的民族主義。

「亞洲新價值」或「新亞洲價值」,個人認為最好就是講「普世價值」。個人常主張最重要的「普世價值」就是民主與人權。

習近平上台後在亞洲國家會議場合,喜歡推銷「亞洲命運共同體」,還有他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都是搞亞洲國家團結,對抗歐美。習近平的這些概念個人認為可為實際攻擊重點,當然話不會講得那麼白。不過不知蔡主席與幕僚會不會講到。針對習近平的「亞洲命運共同體」與「兩岸命運共同體」,個人以自己發明的「台灣民主主體性」概念對抗

此外,蔡主席的「亞洲新價值」還包括了分配正義與社會安全網。

目前只看到演講內容預告,這篇演講的國際政治高度已經達到了。至於能講多好,就要看學問了。

下為此演講內容的預告新聞:
蔡英文CSIS演說 提倡亞洲新價值
自由時報即時新聞 記者陳慧萍/華府 3 日報導 2015-06-03  23:02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美東時間 3 日將在華府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表演說,主題為「台灣迎向挑戰打造亞洲新價值的典範」(Taiwan Meeting the Challenges Crafting a Model of New Asian Value)。

據了解,蔡英文將在演說中提到,台灣面對各種國內外挑戰,從自由民主受到侵蝕,到維持台灣經濟自主的不確定性與日俱增,都必須要作好應對的準備,但她認為,台灣在因應挑戰的方式,實際上也是在打造亞洲新價值典範的過程。

蔡英文所提亞洲新價值的主要內涵,包括了參與式民主、公平分配與社會正義、以創新為基礎的經濟,以及積極和平的外交作為。

在民主參與的部分,當許多亞洲國家人民仍在威權統治之下,台灣已經為建立民主感到自豪,並珍惜爭取而來的權利及自由。

就公平正義與經濟創新的部分,面對全球化造成的分配不均問題,民進黨已經準備推動台灣經濟發展新模式邁向以創新、就業及公平分配為基礎的新經濟,同時積極構建以社區為基礎的社會安全網,以補救傳統式家庭為主的照顧網絡,作為創新、永續、分配與社會正義的重要機制。

在積極和平外交部分,蔡英文將提出,當亞洲面臨民族主義、擴張主義、以及軍事衝突的日增威脅時,台灣將以奉獻及分享的精神,來締造區域的和平與穩定。

蔡英文認為,在打造亞洲新價值模式的過程中,台灣可以做為一個典範和鼓舞力量,以亞洲新價值照亮台灣,也照亮亞洲

在此一演說中,蔡英文還將陳述台灣現階段所面對的民主、經濟與社會等層面挑戰及對策,並進一步提出在國家安全、對美外交、國際參與及兩岸關係的主張。


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