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理性哲學 〕理性與感性二運算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理性哲學 〕理性與感性二運算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9月22日 星期三

《人生追求真、善與幸福》

 《人生追求真、善與幸福》

人生的意義只和真、善有關,只有當做真與善的事時,人生才有意義。只要不違反真與善,人有追求幸福或happiness的權利,不過幸福並不能賦予人生意義;幸福是人動物性需求的滿足,或感性的滿足;人生追求真、善與幸福這三件事;只要不違反真與善,人有追求幸福或happiness的權利,這宜寫入憲法。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2 Sep 2021


《人生追求真、善與幸福》
人生的意義只和真、善有關,只有當做真與善的事時,人生才有意義。只要不違反真與善,人有追求幸福或happiness的權利,不過幸福並不能賦予人生意義;幸福是人動物性需求的滿足,或感性的滿足;人生追求真、善與幸福這三件事;只要不違反真與善,人有追求幸福或happiness的權利,這宜寫入憲法。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22 Sep 2021

2021年2月7日 星期日

心靈哲學需立基於人腦有理性與感性兩運算器

 二十世紀後半葉起盛行於英美,偏向心理學、認知科學與自然科學的 philosophy of mind(中譯心靈哲學或心智哲學或精神哲學或更佳譯名心的哲學),如果立基於個人的《人腦有理性與感性兩個運算器》命題(since 2018),及達爾文的與佛洛伊德的理論,將能根深葉茂地發展。傳統哲學若也有此徹底認識,可能也會達到同樣的效果。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7 Feb 2021

這是哲學的第二次革命

二十世紀後半葉起盛行於英美,偏向心理學、認知科學與自然科學的 philosophy of mind(中譯心靈哲學或心智哲學或精神哲學或更佳譯名心的哲學),如果立基於個人的《人腦有理性與感性兩個運算器》命題(since 2018),及達爾文的與佛洛伊德的理論,將能根深葉茂地發展。傳統哲學若也有此徹底認識,可能也會達到同樣的效果。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7 Feb 2021



二十世紀後半葉起盛行於英美,偏向心理學、認知科學與自然科學的 philosophy of mind(中譯心靈哲學或心智哲學或精神哲學或更佳譯名心的哲學),如果立基於個人的《人腦有理性與感性兩個運算器》命題(since 2018),及達爾文的與佛洛伊德的理論,將能根深葉茂地發展。傳統哲學若也有此徹底認識,可能也會達到同樣的效果。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7 Feb 2021





2020年6月9日 星期二

《理性的第一義》


《理性的第一義》

理性的第一義是對比於感性或人的動物性或人天生配備的運算模組,也就是對比於人的動物性思維。近代歐陸理性主義的第一義也非對比於英國經驗主義,而是對比於文藝復興以前歐洲哲學史或思想史,後者的重要內容包括宗教、類宗教神人合一思想、天道思想、形而上學、存有論等。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因為只有依賴理性人才可能脫離人的動物性並獲得自由,人才能擁有自我意識或主體性,也才有機會邁向甚至達到真與善。

理性哲學倡議者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0 Jun 2020



《理性的第一義》

理性的第一義是對比於感性或人的動物性或人天生配備的運算模組,也就是對比於人的動物性思維。近代歐陸理性主義的第一義也非對比於英國經驗主義,而是對比於文藝復興以前歐洲哲學史或思想史,後者的重要內容包括宗教、類宗教神人合一思想、天道思想、形而上學、存有論等。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因為只有依賴理性人才可能脫離人的動物性並獲得自由,人才能擁有自我意識或主體性,也才有機會邁向甚至達到真與善。

理性哲學倡議者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0 Jun 2020

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理性感性二運算器 但只有感性有自己的記憶體》

《理性感性二運算器 但只有感性有自己的記憶體》

人是一腦二室,感性室與理性室。感性是人天生的動物性,可簡稱為「人動物性」,以區別於其它動物的動物性。感性與理性室各有處理器或運算器,二處理器相互影響。感性處理器的運算不邏輯、偏見多、運算的範圍有限,理性處理器的能力需培養,運算的範圍可能沒有限制。感性()或人動物性在人生下時即配有思維模組,其內除處理器之外還有記憶體等;理性()只有處理器,沒有自己的記憶體。感性記憶體的儲存方式是印象式的、氣氛似的、感覺式的、喜惡式的,很主觀。感性記憶體的性能不精確,但儲存感性運算內容的時間也有限。理性運算結果必須借用感性記憶體,強寫於上,因此記憶多扭曲,保存時間也更短。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02 Dec 2018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理性哲學與科學、真理、知識》

《理性哲學與科學、真理、知識》

西洋哲學史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一詞狹義的用法是用於區別經驗主義,廣義的用法則甚至包括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個人提出一個「理性哲學」的概念,專指歐洲自文藝復興時代開始發展出的哲學,包括狹義的理性主義、德國康德等的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個人的「理性哲學」概念是用於區別西洋傳統哲學。

個人認為「人腦同時有感性與理性兩組運算器在運轉」。個人有個特殊的「感性」概念,個人的「感性」是指人的動物性(可簡稱「人動物性」)或是人生下來就配備的軟體或人天生內建的運算器,詳細地說也可稱為「人天生內建的思維模組」,因為它除了運算能力外也包括些固定內容。至於個人的「理性」概念消極的是指能夠非常地超脫、免受制於此感性運算器影響的能力,積極的則是指能非常地邏輯地、可能性地思考,更且能非常地建立出人之主體性的運算能力。感性與理性這兩組運算器同時在人腦內運算。「理性哲學」能夠非常地且有意識針對性地排除感性思維模組的影響,以上這些「非常地」意味著無法完全地。

歐洲自文藝復興時代開始理性哲學與科學同步發展,這是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科學有一特質就是它不斷地研究,但是「不知最後的結果與原理」,譬如物理學到現在對於宇宙的原理還在探索中,承認不知最後原理,個人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知識。相對於科學,歐洲傳統形而上學家皆提出對宇宙最後原理的理論。同樣,中國傳統儒道形上學從論述開始就知天知地、肯定天道的存在與天人相感。科學「做學問」或研究是繼續不斷地在追求真象真理,拓展新的地平線或新境界,反之東西傳統形上學都知道最後原理,甚至從開始就知道它,「做學問」只是把這些已知的講得更細、更完整,甚至是非理論性的「做工夫」。科學的力量極大,它揮舞現實,反之,東西傳統形上學自吹自擂,對現實沒有影響力。個人認為「不知最後結果與原理」這個研究性質是「知識的性質」,也是「知識成立的必要條件」;知識或學問或學術的目的在追求真理與真相,在「知識的性質」與「知識成立的必要條件」裡我們看到了些「真理與知識的關係」。

個人認為,東西傳統哲學特別是形上學知道最後原理這個現象顯示它們並未達到成為「知識的必要條件」,因此它們不夠資格被稱為「知識」。反之,自文藝復興開始的「理性哲學」符合這些條件,因此它才是真正的哲學。

前述「感性」是人生下來就配備的人動物性的軟體,詳細地說是「人天生內建的思維模組」,因為它包括運算能力與一些固定內容。東方與西方傳統的形而上學中對宇宙的理論、天道存在、人具優越地位、天人相感等思想,就屬於個人所說之感性的「固定內容」。所以,歐洲上古與中古哲學以及東方傳統哲學,應視為感性思想,以別於個人的「理性哲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6 Nov 2018

無中哲宗教版
《理性哲學與科學 真理與知識》

西洋哲學史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一詞狹義的用法是用於區別經驗主義,廣義的用法則甚至包括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個人提出一個「理性哲學」的概念,專指歐洲自文藝復興時代開始發展出的哲學,包括狹義的理性主義、德國康德等的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個人的「理性哲學」概念是用於區別西洋傳統哲學。

個人認為「人腦同時有感性與理性兩組運算器在運轉」。個人有個特殊的「感性」概念,個人的「感性」是指人的動物性(可簡稱「人動物性」)或是人生下來就配備的軟體或人天生內建的運算器,詳細地說也可稱為「人天生內建的思維模組」,因為它除了運算能力外也包括些固定內容。至於個人的「理性」概念消極的是指能夠非常地超脫、免受制於此感性運算器影響的能力,積極的則是指能非常地邏輯地、可能性地思考,更且能非常地建立出人之主體性的運算能力。感性與理性這兩組運算器同時在人腦內運算。「理性哲學」能夠非常地且有意識針對性地排除感性思維模組的影響,以上這些「非常地」意味著無法完全地。

文藝復興開始理性哲學與科學同步發展,這是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科學有一特質就是它不斷地研究但是「不知最後的結果與原理」,譬如物理學到現在對於宇宙的原理還在探索中,承認不知最後原理,個人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知識。相對於科學,歐洲傳統形而上學家皆提出對宇宙最後原理的理論。科學「做學問」或研究是繼續不斷地在追求真象真理,拓展新的地平線或新境界,反之傳統形上學都知道最後原理,甚至從開始就知道它,「做學問」或研究只是把這些已知的講得更細、更完整。科學的力量極大,它揮舞現實,反之,歐洲傳統形上學自吹自擂,對現實沒有影響力。個人認為「不知最後結果與原理」這個研究性質是「知識的性質」,也是「知識成立的必要條件」;知識或學問或學術的目的在追求真理與真相,此處的「知識的性質」與「知識成立的必要條件」呈現了一些「真理與知識的關係」。

個人認為,西方傳統哲學特別是形上學知道最後原理這個現象顯示它們並未達到成為「知識的必要條件」,因此它們不夠資格被稱為「知識」。反之,自文藝復興開始的「理性哲學」符合這些條件,因此它才是真正的哲學。

前述「感性」是人生下來就配備的人動物性的軟體,詳細地說是「人天生內建的思維模組」,因為它包括運算能力與一些固定內容。西方傳統的形而上學中對宇宙的理論思想,就屬於個人所說之感性的「固定內容」。所以,歐洲上古與中古哲學,個人稱之為「感性哲學」,以別於個人的「理性哲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6 Nov 2018

《理性哲學與傳統感性思想 感性思想的內容》

《理性哲學與傳統感性思想 感性思想的內容》

西洋哲學史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一詞狹義的用法是用於區別經驗主義,廣義的用法則甚至包括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個人提出一個「理性哲學」的概念,專指歐洲自文藝復興時代開始發展出的哲學,包括狹義的理性主義、德國康德等的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個人的「理性哲學」概念是用於區別歐洲文藝復興以前的傳統哲學。

個人認為「人腦同時有感性與理性兩組運算器在運轉」。個人有個特殊的「感性」概念,個人的「感性」是指人的動物性(可簡稱「人動物性」)或是人生下來就配備的軟體或人天生內建的運算器,詳細地說也可稱為「人天生內建的思維模組」,因為它除了運算能力外也包括些固定內容。至於個人的「理性」概念消極的是指能夠非常地超脫、免受制於此感性運算器影響的能力,積極的則是指能非常地邏輯地、可能性地思考,更且能非常地建立出人之主體性的運算能力。感性與理性這兩組運算器同時在人腦內運算。「理性哲學」能夠非常地且有意識針對性地排除感性思維模組的影響,以上這些「非常地」意味著無法完全地。

歐洲傳統形而上學家皆提出對宇宙最後原理的與人優越地位的理論。同樣,中國傳統儒道形上學甚至有些對從論述開始就知天知地、肯定天道的存在與天人相感。歐洲傳統哲學與東方哲學卻認為不知這些就是沒有哲學的慧根或靈性,或尚未頓悟或未打通任督二脈。個人認為這些其實是它們的預設或意識形態。這些預設或意識形態個人就是一些感性思想的「固定內容」。「感性」不止是不邏輯的思考方法也包括了一些固定內容。歐洲上古與中古哲學以及東方哲學,應視為感性思想,以別於個人的「理性哲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6 Nov 2018

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自文藝復興時代開始人類從內建的動物性運算器解放》

《自文藝復興時代開始人類從內建的動物性運算器解放》

文藝復興開啟了歐洲的理性時代,隨後擴及全人類。理性消極地說是脫離感性,即擺脫人類天生內建的動物性思維模組或動物性運算器,積極地說是人能夠自主地、邏輯地思考,並建立了主體性或自我。對人類動物性思維或人類感性的最佳描述是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3 Oct 2018


文藝復興時代之後是啟蒙運動時代(約第十七世紀),這時代出現大科學家牛頓。在這時代個人認為自然科學與哲學相互影響,進而也影響到社會科學。下為維基百科「牛頓」一條內文中關於牛頓對啟蒙時代哲學家影響的英文版與中文(翻譯)版。關於在這階段哲學對自然科學的影響還可研究,也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代。

Enlightenment philosophers

Enlightenment philosophers chose a short history of scientific predecessors – Galileo, Boyle, and Newton principally – as the guides and guarantors of their applications of the singular concept of nature and natural law to every physical and social field of the day. In this respect, the lessons of history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s built upon it could be discarded.

It was Newton's conception of the universe based upon natural and rationally understandable laws that became one of the seeds for Enlightenment ideology. Locke and Voltaire applied concepts of natural law to political systems advocating intrinsic rights; the physiocrats and Adam Smith applied natural conceptions of psychology and self-interest to economic systems; and sociologists criticised the current social order for trying to fit history into natural models of progress. Monboddo and Samuel Clarke resisted elements of Newton's work, but eventually rationalised it to conform with their strong religious views of nature.

啟蒙運動的哲學家

啟蒙運動的哲學家們選擇了科學先驅的一小段歷史——主要是伽利略、波義耳和牛頓——作為他們將自然和自然法則的單獨概念應用於當時每處物理和社會領域的指南和保證。在此方面,歷史的啟示與建構於其上的社會結構不容廢棄。

牛頓基於自然和可理性認知法則的宇宙觀,促成了啟蒙運動意識形態的萌芽。洛克和伏爾泰將自然法則的概念應用於政治系統中,以提倡固有的權利;重農主義者和亞當·史密斯將心理學和利己主義的自然概念應用於經濟系統中;而社會學家則批評當時的社會秩序,以試圖讓歷史融入進步的自然模型裡。蒙博多和塞繆爾·克拉克一開始抵制牛頓的觀點,但後來他們重新解讀了牛頓的想法,使之與自己的宗教觀念相融合。

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海德格不是哲學家 而是歐洲傳統感性思想家與神學家

台港中兩岸三地談海德格都是推崇他為現代的大哲學家,研究的另一重點是以海德格印證中國哲學特別是老子。個人在弗萊堡(Freiburg)大學研究哲學的時間,至今可能是華人中最長的,可能有些發言機會。個人在弗萊堡是從欣賞海德格哲學到質疑與反對他的哲學。在華人世界一片單調地對海德格的正面評價中,個人獨持負面評價。個人認為海德格不是哲學家。

海德格不是哲學家,而是歐洲傳統感性思想家與神學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9 Jun 2018


海德格不是哲學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下方圖卡製作於 20 May 2018

海德格在弗萊堡(Freiburg)大學本唸天主教神學,後改唸哲學,他唸哲學系的時間很短,憑藉著聰明以及對於非「理性哲學」傳統的知識很快拿到學位與教職。

《海德格前後期思想皆為感性的 「感性思想家」》
海德格前期思想的代表作為 1927 年出版的《Sein und Zeit》(英譯《Being and Time,個人譯為《存在與時間》)。海德格後期思想的代表作為他於 1936-38 年間寫作,直到 1989 年才由後人整理出版之《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Vom Ereignis)》(英譯《Contributions to PhilosophyOf the event)》)一書之思想。個人認為海德格的前後期思想皆屬「感性」思想。

個人所稱的「感性」是相對於「理性」的概念。個人贊同「人是理性的動物」主張,視「理性」為人與其它動物不同之處;在「人是理性的動物」邏輯下,人之「非理性」的「感性」必然落入與其它動物共通的或類似的領域。個人將「感性」直接解釋為「人的動物性」,或「人生下來時已被植入的軟體」。個人也稱「感性」為「人性」,或「人之本性」。「理性」與「感性」二者為成對的、相對的一組概念。

《存在與時間》的思想個人認為可以 “Befindlichkeit”(英譯 “state of mind” “mood”,中譯 心境 情境等)與 “In-der-Welt-sein”(英譯 “Being-in-the-world”,個人初譯為「人世共存」)二概念為代表,且認為這些是人「感性」的內容,甚至也是現代與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內容。海德格後期的 “ Er-eignis” 思想,個人認為類似中國的「天人相感」思想,海德格又自述 “Er-eignis” “Seynsgeschichtliches Denken”(英譯 “being-historical thinking”,個人譯為「存在歷史思想」),海德格此解增加的實質內容不多。個人認為海德格後期的其實也是人的「感性」內容。不過雖然其前後期思想皆屬「感性」,但各屬不同領域。

雖然海德格生前自述其思想歷經「轉向」(德文原文 “Kehre”,英譯 “the turn”),個人從「理性與感性」這個更寬廣的角度來看,認為海德格一生思想都停留在「感性」領域。這可能並不意外,因為海德格不接受「人是理性的動物」這項命題。個人主張,「哲學必須是理性的」,即哲學必須擺脫人之動物性原型,或戒除「感性」;個人也主張,「只有理性的思想才是哲學」。因此個人認為,海德格只是個「感性思想家」,不是哲學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6 Nov 2016

下方圖卡製作於 20161126

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想不起對方名字現象的進一步解釋》

《想不起對方名字現象的進一步解釋》

一個常見的現象,我們碰到認識的人,卻想不起對方的名字。對於這個常見現象普遍的解釋是人的記憶力有限。這個長期以來固定的解釋,有沒有深入一步的可能?

如果我們比較具有客觀能力,可能會發現些差異。在我們識別這個人是認識的人時,我們對他不是全然沒有記憶的,而是有些記憶的,不然我們不會知道他是認識的人,只是我們把他的名字忘了。根據這個描述,上面常見的現象可解釋為我們的視覺記憶有記住他,但是我們的語言記憶沒有記住他。因此,人可能有許多不同的記憶力;其中的視覺記憶力比語言文字記憶力要強。在完成這些分析後我們也發現,我們一向不自覺地做了人的記憶力是統一的、不可分的、同步的假設。

「理性、感性與自我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9 Apr 2018
20180409


「忘名不忘面」現象的解釋》

這是個人人都有的經驗,有時我們碰到一位許久未見的人,看到人知道看過,甚至曾有些交往,卻想不起對方的名字。對於這種經驗,大家都接受這是記憶力的與記憶力衰退的正常現象之解釋,也不再追問。個人問:「為什麼對方容貌的記憶沒有一併忘記?」進而個人在此「忘名不忘面」或「識面不識名」現象中,發現有視覺記憶能力與語言官能記憶能力不同步的狀況,因而認為二者各有獨立的或部份獨立的記憶系統;至於此二系統記憶能力的比較,視覺的記憶能力明顯強過語言記憶能力。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8 Oct 2016
20161018


本文原網址:http://chenlihming.blogspot.tw/2016/10/blog-post_18.html

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Mind 可能不會變老 也不需要休息》

Mind 可能不會變老 也不需要休息》

Mind body 的性質即使到了醫學發達的當代,即使在學術界,還是有許多被混淆的地方。一般人「基本上」認為人是個統一的、具一致性的整體;所以,除了學到的知識外,「基本上」還是認為 body 的性質即人的性質,即隱含地認為也適用於 mind (精神、心智、心靈);即使相關的研究學者也常難逃這項預設。譬如人的身體會變老,於是一般認為精神也一樣會變老。但是,除了老化這個現象外,似乎不能說 mind 會變老。想一想我們常說的精神成熟」或「心智成熟」,此處「成熟」的意思變老不盡相同。個人認為mind 成熟」一詞還可進一步發展成mind 是不會變老的」知識;也許,年輕與變老是 body 領域內的事,不是 mind 的事。再如我們」每晚要睡覺休息,但睡覺時常做夢,所以在快速眼動期 (REM) 時,mind 做夢並沒有休息。我們同樣可從 mind 做夢不休息這是時進一步追問:「Mind 有沒有可能不需要休息?」即便在深睡時無夢mind 休息去了嗎可能這是因為 body 某部份停止或低度運動,以致把 mind 關掉了,mind 被動地停止。「Mind 可能不需要休息;對多數人來講mind 可能只需要調劑,不需要休息」。

「理性感性與自我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1 Mar 2018
20180321
 
下為 20160722 時個人所寫
Mind 不需要休息 頂多只需要調劑
Mind body 的原理不同,但至今被混淆得很嚴重;譬如 body 會老化,但 mind 不會,而這不止於 mental age 的現象;再如 body 需要休息,但 mind 可能不需要,對大部份的人 mind 只需要調劑,mind 頂多只需要調劑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2 Jul 2016
本文原網址:http://chenlihming.blogspot.tw/2016/07/mind.html

下則為 20150320 時個人所寫:
人的身體會變老,但精神不會。年輕、年老是人 body 的邏輯,不是 mind 領域內的事。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 Mar 2015


2017年6月18日 星期日

【打破海德格研究華人哲學界的「傳奇」- 個人所知的蕭師毅與熊偉二位教授】

2017/5/12 搜尋「海德格與中國哲學」,個人在 Facebook 的「海德格與中國哲學?二者皆非哲學」專頁排名第一,此名次維持至今,個人也每日收到有人瀏覽此專頁的通知。為感謝哲學界網友,個人在此談一件輕鬆的事,打破海德格研究中的華人「傳奇」。

東亞哲學界,也就是台港中日韓,專門研究海德格的人,視曾與海德格一起讀《老子》的「中國人」蕭師毅教授為「傳奇人物」或「世外高人」或對他有些想像。在中國大陸還有位曾在海德格課堂上聽過課親炙海德格的前北大教授熊偉先生,中國大陸哲學界對他也有些推崇。當今台港中哲學界就海德格者對蕭師毅與熊偉兩位教授有些「想像」。個人是當今極少數同時與他們二位都見過面或接觸過的人,也讀過與聽過一些他們關於海德格思想研究的人,在此想化解此「傳奇故事」。

蕭師毅先生原非中文本科出身,後擔任德國大學的中文系教授 ,他曾私下與海德格一起唸《老子》,不過並未讀完全書。蕭師毅教授在德國退休後,台灣天主教的輔仁大學對他也有很多「想像」,1970 1980 年代聘他到哲學研究所教授海德格哲學,及擔任行政高職。後輔大哲學系發現他原來沒有學問,就把他冷凍。個人曾聽過蕭教授講海德格哲學,認為他既不懂哲學,也不懂海德格。他曾在天主教辦的《哲學與文化》月刊為文記述與海德格同讀《老子》的故事,在文中對於中斷共同研讀一事講得委婉;有人曾轉述蕭教授私下較直率的話,他大概是說因為海德格不尊重《老子》原書恣意解釋,讓他無法忍受,遂主動提出中斷共讀的建議。個人認為,蕭教授教對中文古籍了解的程度遠不及當時台灣一般的中文系教授,他對《老子》一書的了解不及華人哲學界對老子哲學的了解;不過,他比海德格更忠於《老子》原文或傳統解釋個人相信是事實。

熊偉教授二次大戰前在弗萊堡大學(Universität Freiburg)海德格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後在北京大學任教。有北大哲學系的人講,熊偉這個人的一言一行就是「存在主義」的具體實現。個人認為把海德格冠上「存在主義」哲學家稱號是外行人對海德格的誤解,個人相信研究海德格的人更認為他是位形上學家。熊偉的著作個人略讀過一些,認為他不懂海德格,不正宗、不到位。1989 年海德格百年誕辰德國哲學界慶祝,熊偉教授到德國參加紀念海德格學術會議,並宣讀《海德格與中國哲學》論文,該文個人認為無見地。那時他也到佛萊堡大學哲學系訪問,個人在那裡見到他,曾寒暄幾句。言談中他向個人提到曾與海德格共同研讀《老子》後在台灣教書的蕭師毅教授,他可能認為蕭教授是華人海德格研究學界至少必須尊重的「傳奇人物」。

現在華人世界有些研究海德格的人,對於直接與海德格有最多接觸的蕭師毅與熊偉兩位華人可能因為不了解,對他們有些「想像」;特別視與海德格研讀《老子》的「中國人」蕭師毅為「傳奇人物」。個人是當今極少數同時和他們二位都見過面或接觸過的人,也讀過與聽過一些他們關於海德格思想的見解,個人認為他們都不懂海德格。蕭師毅對《老子》一書個人認為有達到一些傳統國學理解的程度,但他可能不懂哲學。個人認為特別是對於蕭師毅教授的「傳奇」可以休矣。

台灣大概自 1960 起歷史學界與文化界特別推崇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因為這位推崇中華文化;現在他的理論基本上被證明錯誤,在台灣已無人理會他。個人認為海德格成為華人哲學界與國學界的顯學有類似之處。海德格後期思想與中國形上學有類似之處,個人認為這是他受到華人世界與日韓重視的主因,所以其實我們其實只是為了肯定自己。

個人認為海德格基本上是位形上學家。個人對於傳統哲學重要分支形而上學的基本主張是應該它已被推翻,應被拋棄。所以個人認為,海德格後期類似基督宗教與類似中國傳統形上學的思想也無價值。個人認為,歐洲哲學自笛卡爾至康德發生重大進步,他們提昇哲學到一個人稱為「理性哲學」的新境界。個人認為海德格在求學時代在近現代哲學的訓練不足,他的神學思想背景又太深厚,以致於他仍陷在傳統哲學與宗教內,未能達到近代與當代「理性哲學」的水準,個人甚至進一步認為「海德格不是哲學家」。個人也主張「中國沒有哲學」。海德格不是無病呻吟的人,思想有其犀利處,但個人認為這發生在「感性」的領域,特別是在藝術與心理學領域,雖然他因誤解心理學而反對心理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8 Jun 2017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物質物與精神物的物自身》

康德談物自身與現象,但未將對象分類。個人認為物質物有物自身,但可持續追溯,所以不能確定當前所見是否為物自身。精神物個人則認為根本沒有物自身。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CLM
27 Mar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