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社會科學原理》社會科學的真與理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社會科學原理》社會科學的真與理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月4日 星期六

政治就是不能打敗仗


政治不能打敗仗,政治不能戰死,政治必須在槍林彈雨中匍匐前進,戰死就是被敗者為寇,甚至所主張的理想也將從社會消失;政治就是不能打敗仗,所以政治必須做些妥協。
「政治學的第一原理」概念創作者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4 Jan 2020

2019年4月18日 星期四

《錯誤的意識形態比不道德更可怕》

《錯誤的意識形態比不道德更可怕》

台灣人說,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同樣,錯誤的意識形態比不道德更可怕。意識形態錯誤的人在做傷害社會的事時以為自己在做正義的事;他們傷害社會毫不手軟,他們甚至有道德的勇氣。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8 Apr 2019

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社會與人文社會領域的真善目標與知識之關係》

《社會與人文社會領域的真善目標與知識之關係》

自然、社會與人文科學都追求真,社會與人文科學的目標還追求善。普遍的真一方面包括真相或事實或   reality,另一方面也包括真理與對真相的知識。善只發生在人類社會。個人認為善包括道德與價值。最高的道德個人認為是維持人類在宇宙間的繼續存在。個人將道德定義為「尊重人的主體性」,個人給道德的次佳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價值包括人權、自由、正義等。道德與價值為人文社會科學的原則與理想。前述一般的真相概念在社會與人文領域主要具體化為人追求幸福、快樂的人性現實或人性之真。真理個人認為可能是人類永遠達不到的,它只是一個理想假設,也就是嚴格地說我們不會知道真理;本文所用的「真理」一詞是採不嚴格的一般用法,個人認為這種真理是「至今的最佳論證」;社會與人文領域的真理則具體為達成真、善、福的方法或原理或機轉(mechanism)之真或達到這些的知識。真、善、福及價值都是抽象的概念,這種「抽象性」為其本身的性質,使其必須持續地被更深入探討與更趨於精確,即使個人將道德定義為「尊重人的主體性」也仍是抽象的。此外,在社會人文領域善先於真。

社會與人文科學內的任何知識分支與下屬議題都必須提昇到以善與真為原理與目標的高度,這可以減少它走入歧途,並能較穩健地邁向這些目標。

幸福、快樂是人動物性慾望的滿足,因為在價值上低於真與善,所以它只能在不違背真善原則下獲得滿足。

在社會與人文領域的真理則具體為達成真、善、福的方法或原理或機轉(mechanism)之真或真理的知識至今在各領域還尚未發現完美的,以政治與經濟事務領域為例,至今發明的最佳方法為民主制度與市場經濟。雖然此二者距離真還有相當距離,但也可以被訂為善與真主要目標指導下的方法與輔助目標。「」

達到目的的方法與輔助目標有許多步驟或層級,這種主從關係或先後順序非常重要,譬如但把國家與民族訂為先於民主的次要目標是嚴重的錯置,它已在歷史上為人類帶來了無數的、無止境的災難。最嚴重的以其他為原則理想置於道德與價值之前,與次嚴重的錯置步驟或層級,都將造成理論的內在矛盾,這些將導致執行過程陷入反覆衝突、捲入迷航漩渦、反噬退化等,這將達不到目標。這些可稱為「弱理論陷阱」或「弱理論的內在矛盾」。

總之,社會人文科學的目標是善與真,善先於真;社會人文科學必須慎選達到這些的方法,也必須慎重安排次要目標與輔助方法的次序、主從,這樣知識才夠資格成為社會與人文科學的知識。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4 Jan 2019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貨幣最流通的原因

貨幣所以能成為最流通的貨品,因為對於降低我們的生存恐懼與滿足我們無止境的慾望,它能提供最大程度的交換機會。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4 Oct 2018

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各種衝突的》

社會科學是研究與解決人類社會各種衝突的,譬如經濟學是研究與解決人類在經濟上衝突的。如果主張沒有衝突,就是假的,譬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選舉全票通過,這種合諧就是假的,它只不過是把衝突在台下進行,而且不公平、不透明,反倒是台灣激烈的選舉是認真地在處理真正的問題。教徒很注重表面禮儀,說好話、做善事,好似比一般人高級的團體,其實是對於衝突為社會、團體基本現象的無知與逃避,宗教同樣也是偽知識。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根據 Facebook 2012 年的一篇 post 製圖卡於 3 Jul 2018

下為 2012 年這篇的截圖: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根據 Facebook 2012 年的一篇 post 製圖卡於 3 Jul 2018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根據 Facebook  2012 年的一篇 post 製圖卡於 3 Jul 2018 


《社會科學處理衝突問題》

社會科學是處理各式的社會衝突 (conflicts),不過此處所講與一般學界的social conflict  conflict theory 學派有些不同。此處只是很單純從中文語言理解的語句:社會科學是處理各式的社會衝突 (conflicts)

的確,衝突是很重要的社會現象,但社會科學最重要的問題可能是權力(power) 問題。權力不只是社會的一項議題 (issue),而是社會的問題(problem);只要有社會存在,就看到這個問題存在,權力傾向於濫權、擴權以至於極權壟斷這個現象是任何社會的核心問題。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下為 20120411 的舊文

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人是相互誤會的動物 人也是無法精確表達自己的動物》

人是相互誤會的動物 人也是無法精確表達自己的動物》


人是相互誤會(誤解)的動物;人也是無法精確表達自己的動物。人需要多學習溝通。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 Apr 2018
20180401

下段為去年文:
在「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的領域,個人認為誤會(或誤解或誤認或弄錯了)是常見的現象。誤會發生得多頻繁呢個人認為對一個中年人而言一天至少發生十次。個人認為,誤會甚至可導致原本在各方面正常的夫妻離異。個人提出下面說法,旨在促進對提升溝通能力的重視。

人是誤會的動物;一天不誤會十次,我們不會上床睡覺。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7 Aug 2017
下方圖卡製作於 20170807。



上二文在   https://chenlihming.blogspot.tw 的截圖: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人是誤會的動物 一天不誤會十次 我們不會上床睡覺

在「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的領域,個人認為誤會(或誤解或誤認或弄錯了)是常見的現象。誤會多常發生呢?個人認為對一個中年人一天也要發生十次以上。個人認為,誤會甚至導致一些夫妻的離異。個人提出下面說法,旨在促進對溝通能力的重視。

人是誤會的動物;一天不誤會十次,我們不會上床睡覺。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7 Aug 2017
20170807

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北院引「公民不服從」原理判決三一八學運無罪 此在台灣司法實務史上有重大意義》

2014 年三一八「太陽花學運」佔領台灣立法院行動被起訴,台北地方法院根據國外「公民不服從」(或「公民抗命」,原文 “civil disobedience”宣判無罪。此首件以「公民不服從」原理做成的判決在台灣司法實務史上有重大意義。

北院合議庭所根據的「公民行使不服從權」的七大要件包括:必須符合適當性原則、必要性原則、公開非暴力原則、狹義比例原則,且目的須基於關切公共利益,抗議對象是與政府或公眾事務有關的重大違法或不義行為,抗議行為與對象間應有關聯。

此宣判成為次日三報頭條記錄如下


符合公民不服從7大要件// 太陽花佔立院 22人全無罪
〔自由時報 記者張文川、溫于德/台北報導2017-04-01

學生與公民團體三年前為了反對黑箱服貿協議,串聯發起佔領立法院行動,引爆震驚海內外的三一八「太陽花學運」,學運領導者林飛帆、陳為廷、黃國昌等廿二人,事後被台北地檢署依煽惑他人犯罪、妨害公務、違反集會遊行法等罪嫌起訴,台北地院認定眾人進入立院並非「無故」,而是有「行使公民不服從」的正當理由,昨判決廿二人全部無罪。北檢表示,待收到判決再研議是否上訴。

三一八案被告全員到齊聆判,一聽到法官唱名後說「無罪」,有人忍不住喊「YES」,退庭後眾人相互擊掌道賀,有人喜極而泣。

反對黑箱服貿 佔領立院政院
太陽花學運創下多項群眾運動紀錄,首次由群眾佔領立法、行政兩院,全程延續廿四天,結局也改變了台灣歷史。

一四年三月十七日,國民黨立委張慶忠在立院內政委員會只花卅秒即宣布完成兩岸服貿協議的審查,黃國昌與陳為廷、魏揚等公民團體領導人決定佔領國會議場阻止立院召開院會表決,十八日晚間兵分多路突破警方佈陣衝入立院。

北檢起訴認定林飛帆等人涉煽惑他人犯罪、妨害公務等罪,但審結辯論時,公訴檢察官也幫被告求情,建議從輕量刑。

地院認為抗議行為 理由正當
合議庭參酌國內外學說與實務見解,將「公民行使不服從權」的七大要件,逐一比對此案,包括:必須符合適當性原則、必要性原則、公開非暴力原則、狹義比例原則,且目的須基於關切公共利益,抗議對象是與政府或公眾事務有關的重大違法或不義行為,抗議行為與對象間應有關聯。比對後認為,本案完全符合這七大要件,因此認定眾人進入立法院並非「無故」,而是有「行使公民不服從」的正當理由。

合議庭指出,依卷附檢察官所指當天進入立院的民眾所述,眾人是因反對服貿協議草率過關而前往立院,沒人自認受到煽惑,難以認定林飛帆等人有煽惑他人犯罪的客觀行為與主觀犯意;被告等人與警拉扯也是為了掙脫,並非積極攻擊員警;拆除立院銜牌則是為表達對立院失能的不滿,屬象徵性的言論,因此全判無罪。

聯合報:占立院 太陽花22人全無罪
聯合報1日報導,2014年立法院審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引爆「太陽花」學運,立委黃國昌、學運領袖林飛帆、陳為廷22人被依煽惑犯罪等多項罪名起訴;台北地院昨天宣判,合議庭以被告犯罪動機因「公民不服從」、抵抗權而起,全部判決無罪。這是國內首件針對群眾案件以公民不服從為由作出的判決,未來影響受矚目。

中國時報:太陽花占立院全無罪 不認同40 認同29
中國時報1日報導,318太陽花學運占領立法院案,台北地院昨審結,合議庭首度援引「公民不服從概念」,認定抗議行為動機與目的,都與公眾事務有關,將被訴煽惑他人犯罪、妨害公務等罪名的立委黃國昌、學運領袖林飛帆、陳為廷等22人判決無罪。根據旺旺中時民調公司所做「太陽花判無罪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4成的民眾不認同北院的無罪判決,僅28.7%表示認同。

太陽花無罪/恐引更多「公民不服從」】
〔聯合報 2017-04-01 06:24 聯合報 本報記者王聖藜〕

太陽花學運占領立法院的衝突,司法機關以黃國昌等人行使「公民不服從」將所有被告判決無罪。此一無罪基礎的論述,未來可能開啟一扇人民「鬧官有理、造反無罪」的門。

法律是明文定義並由立法機關通過的生活基本標準,全體人民一體適用,也是維護社會秩序的一道底線。「公民不服從」雖是民主價值的表現方式之一,但可不可以與執法混為一談,有檢驗必要。

即使在國外,主張公民不服從者,都要有預期及接受被逮捕與受懲罰的準備。曾發表「論公民不服從」文章的美國哲學家亨利.戴維.梭羅,當初為了抗議奴隸制度等不公義而拒繳人頭稅,照樣接受法律判決有罪、入獄被關。

刑法對阻卻違法訂有「正常防衛」及「緊急避難」條款,在一定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免罰。若不是在這些特殊情況下,給予違法卻不必受罰的權利,其他人是否也可如法泡製?

如果「半分忠」審查服貿協議程序瑕疵,讓太陽花學運以「公民不服從」抗爭有理,對「一分瑩」審查一例一休造成的亂象,受害者可不可以比照辦理?

如果因立委處理法案程序可議即可闖入、占據立法院,未來總統府或行政院的政策有爭議時,可否同樣以「公民不服從」為由進攻政院、總統府?

如此一來,現在仍沸騰的「一例一休」爭議、「年金改革」、「婚姻平權」法案,或任何一個經過立法院朝野協商以黑箱作業通過的法案,反對者都可取得元首級刑事豁免權?太陽花案的無罪判決,免卻了學運分子非常態抗爭的刑事責任,讓檢警執法的權力化為烏有,執政者將面臨更多「公民不服從」的考驗。

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中國最高法院院長反對司法獨立震驚中外 中國高官再談中國文化的 DNA 不適合三權分立】

個人 16 日在此 po 文報導,14 日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北京對一些法官講話時說,「要堅決抵制西方『憲政民主』、『三權分立』、『司法獨立』等錯誤思潮影響,旗幟鮮明,敢於亮劍。」。陳哲對此直白的程度趕達震驚,果然也有中國和國外的觀察者們表達震驚和失望。紐約大學亞美法研究所所長孔傑榮(Jerome A. Cohen)說,「此說法是幾十年來的最大的意識形態挫折。」北京大學法學教授賀衛方批評說,把司法獨立稱為西方概念是錯誤的,還引用了包拯的例子。他的文章現已被刪除。

13 日中共政法委主任孟建柱在政法工作會議上傳達習近平指示說,要旗幟鮮明 “維護政權和制度安全就要防止國際敵對勢力製造顏色革命;反對抹黑黨和軍隊歷史,並藉此否定執政地位;警惕個別公眾知識分子與境外反華勢力勾結”。多維網說,中共政法工作重心今年是 “矛頭向外”。陳哲認為把司法工作的重點放在維持政權與對付國外,實在很奇怪。

中國一貫反民主制度的理由之一是中國的國情不同。再一次,中共中紀委副書記吳玉良日前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回答外國記者相關提問,批評西方三權分立與監督機構的獨立性時,再度指出,中國文化的血液與 DNA 同外國人不一樣。

自從鄧小平 1978 年提出改革開放以來近 40 年,中國現代化表現在努力學習科技上,也表現在把中國文化「血液」一詞改寫為「DNA」上。中國也有些有志之士說,「中國什麼都能山寨,唯獨民主的山寨不成功」。

「社會科學原理」研究者 陳立民(陳哲)
陳哲 14 日 post 網址:
http://twhkthinktank.blogspot.tw/2017/01/blog-post_16.html

下為兩則相關新聞:
【最高法院院長反對司法獨立,中外震驚】
〔紐約時報中文網 傅才德 2017年1月19日〕

香港——當上週六,這位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用好戰的言辭譴責了司法獨立概念及其他人們鍾愛的自由主義原則、警告法官不要陷入「西方」意識形態的「陷阱」時,中國和國外的觀察者們都感到震驚和失望。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北京對一些法官發表講話時說,「要堅決抵制西方『憲政民主』、『三權分立』、『司法獨立』等錯誤思潮影響,旗幟鮮明,敢於亮劍。」

隨著中國共產黨今年的全國代表大會即將召開,他的這番講話,被廣泛認為是受迫於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國建立起來的嚴峻政治氣氛而作出的。雖然本週,在瑞士達佛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習近平因支持經濟全球化而贏得了稱讚,但他在國內一直在監督一項曠日持久的行動的開展,約束公民社會,提倡吹捧毛澤東,打壓對獨立出版的支持,並大幅限制互聯網上的言論。

紐約大學亞美法研究所所長孔傑榮(Jerome A. Cohen)在一篇針對周強講話的博客文章中寫道,「對朝著建立一個專業、公正的司法系統所做出的斷斷續續、不均衡的進步來說,這種說法是幾十年來的最大的意識形態挫折。它已經引起中國一些最令人欽佩的法律學者的公開反對,儘管他們享有盛名,我卻不僅為他們的學術自由和職業擔心,也為他們的人身安全感到擔憂。」

一位公開表態的中國學者是北京大學法學教授賀衛方,他自己發表於網上、批評周強講話的文章現已被刪除。在那篇文章中,賀衛方說,把司法獨立稱為西方概念是錯誤的,還引用了包拯的例子,包拯是約一千年前一位著名的中國法官,因其判案公正而垂名青史。

賀衛方寫道,「(這)是真正的禍國殃民的言行,完全是在開歷史的倒車。」

在週二的電話採訪中,賀衛方說,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講話的兩天前,習近平在共產黨的一個工作會議上說的話表明,他要求司法部門唯命是從。

「習說了一些非常嚴厲的話,」賀衛方說。「他要求政治和法律工作必須保障政權的穩定。所以這些司法機構的頭頭們必須表明他們的立場,表明他們支持習近平的說法。」

在週六的講話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敦促法官「依法維護領袖、英烈形象,堅決捍衛黨和人民軍隊的光輝歷史。」

孔傑榮說,上述言論與習近平粉飾毛澤東形象的努力相一致,毛澤東是共產黨統治中國後的首位領導人。自2013年起,共產黨就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概念,共產黨把「歷史虛無主義」解釋為任何對毛澤東和黨的歷史形象的詆毀,包括對毛澤東在1950年代後期的災難性經濟政策、或他發動的混亂的文化大革命的討論。

在最近幾週裡,政府嚴厲打擊了一些對毛澤東發表了負面評論的官員。在北方的河北省,省會城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被解除職務,此前他在社交媒體帳戶上發表了被認為是「錯誤的言論」,他的帳戶現已被刪除。海外中文網站報導說,那些言論批評了毛澤東。

雖然周強身居要職,但他不是共產黨主持政府的政治局的成員。亞美法研究所所長孔傑榮在電話採訪中說,現在周強正在宣誓效忠習近平。孔傑榮說,周強的這番講話,看來是在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前,爭取政治生存的表現,黨代會將決定誰會在未來五年裡直接在習近平手下工作,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召開。

傅才德(Michael Forsythe)是《紐約時報》記者。
整則新聞見紐約時報中文網網址: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70119/china-chief-justice-courts-zhou-qiang/zh-hant/

【中紀委副書記語? 中國文化基因與外國不同 不適合三權分立】
〔rfi 法廣 作者 小山 18-01-2017〕

中國強調絕對服從共產黨領導的宣傳以及紀律已成常態。中國最高法院院長周強公開要求司法接受共產黨領導,要否定司法獨立西方觀點後,傳中紀委副書記吳玉良指中國文化基因與外國人不同,不適合搞三權分立與民主。 

據 omnitalk 網新聞報導,中紀委副書記吳玉良日前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回答外國記者相關提問,明確指出,中國文化的血液與基因同外國人不一樣。

報導說,中國國新辦日前舉辦新聞發布會,列席者包括吳玉良,監察部副部長肖培,國家預防腐敗局副局長和中央紀委國際合作局局長劉建超等人,他們除了解讀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精神,並答記者問。

據報導指,肖培在會上指出,成立國家監察委員會,是一項重大的政治體制改革,國家監察委員會與中紀委是 “一套班子兩塊牌子” 的關係,監察委員會要行使監督、調查和處置的職責。

報導說,記者會上有英國傳媒記者詢問了 3 個問題:第一,中國有沒有計畫建立一個不向黨彙報的、完全獨立的反腐敗系統?第二,中國和美國有沒有計畫簽一個引渡協議,有沒有時間表?第三,中國為什麼還沒有制定一個反腐敗法?

報導說,劉建超回答了第二個問題,但卻迴避了較為敏感的其他兩個問題。吳玉良卻直接地回應了記者間接的問題。吳玉良說,問題的複雜在它和我們的國情、黨情是相關的”。吳玉良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和最大的優勢,做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這是我們 13 億中國人民的共識,也是我們全黨的共識。無論是黨內監督還是國家監察,都是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進行的。”

報導指,吳玉良進一步說,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加強黨對反腐敗工作的統一領導,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所以不存在不接受黨的領導的,所謂的獨立的監督機構。

吳玉良又說,關於是否建立一個獨立監督機構的問題,他認為這還是從三權分立、多元制衡的思維模式出發的。吳玉良說:“中國文化是我們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一個最好的詮釋,是我們民族的血液和 DNA,我們的文化和你們的文化不一樣。”

報導說,吳玉良還以中國古代 “削足適履” 的故事,指出成立一個獨立的、不接受黨的領導的監督機構,就類似於削足適履。
上則新聞網址:
http://trad.cn.rfi.fr/%E4%B8%AD%E5%9C%8B/20170118-%E4%B8%AD%E7%B4%80%E5%A7%94%E5%89%AF%E6%9B%B8%E8%A8%98%E8%AA%9E-%E4%B8%AD%E5%9C%8B%E6%96%87%E5%8C%96%E5%9F%BA%E5%9B%A0%E8%88%87%E5%A4%96%E5%9C%8B%E4%B8%8D%E5%90%8C-%E4%B8%8D%E9%81%A9%E5%90%88%E4%B8%89%E6%AC%8A%E5%88%86%E7%AB%8B

2017年1月15日 星期日

搜尋記錄顯示「社會科學原理」與「社會科學理論」為鮮被研究的領域

「社會科學原理」與「社會科學理論」是鮮有人研究的領域。
以下首先記錄 2015/1/15 日搜尋「社會科學原理」的結果。


以下記錄 2015/1/15 日搜尋「社會科學原理」的結果,陳立民(陳哲) Google+ 一專頁的排名在第十一名。



以下記錄 2015/1/15 日搜尋「社會科學原理」圖片的結果。



以下記錄 2015/1/15 日搜尋「社會科學原理」圖片的結果,陳立民(陳哲)的排名在第 120 名至 140 名之間。


以下記錄 2015/1/15 日搜尋「社會科學理論」的結果。






以下 2015/1/15 搜尋「社會科學理論」的結果,陳立民(陳哲) Blogger 一篇 post 的排名為第 27 名。


以下記錄 2015/1/15 日搜尋「社會科學理論」圖片的結果,陳立民(陳哲)製作的兩張圖卡排名為第 22 與第 24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幸福快樂是什麼?幸福快樂的定義》

《幸福快樂是什麼?幸福快樂的定義》

Happiness、幸福、快樂、pleasurefun、爽等現象相近也有些微差異,它們的核心內容可能都是幸福快樂。幸福快樂是人感性的滿足或人性需求的滿足;感性與人性在此皆指人的動物本性。 

「感性、理性與自我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製卡於 22 Oct 2016


 Happiness、快樂、幸福是什麼?幸福的定義》

Happiness、快樂、fun、爽等,這些與幸福屬於同一領域。它們就是感性的滿足或人性需求的滿足;感性與人性是指人的動物本性或人天生配備的軟體。 

「感性、理性與自我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製卡於 28 Aug 2016

  憲法應明訂其目的為善、真與幸福

憲法應明訂其目的為道德()、真與幸福。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製卡於 9 May 2015 


幸福是什麼?幸福的定義

幸福是什麼?幸福是感性的滿足或人性需求的滿足;感性與人性需求是指人的動物性與人的動物性需求。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製卡於 20 Apr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