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台海/國際】西德當年不願統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海/國際】西德當年不願統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9月5日 星期日

《西德當年不願統一》

 《西德當年不願統一》

原標題:《後民族國家時代的德國統一》

19911014日陳立民以「台生」為筆名以《後民族國家時代的德國統一》為標題發表於《民眾日報

作者: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前言》

德國統一週年回顧並透視此「統一」真象及其「國家」觀念。

 

「一個民族一定要建立成一個國家嗎?」和「統一是道德問題嗎?」是統獨的兩個基本問題。它們反映出了道德和意識形態混淆的危險。

­

- - - - - - - - - - - - - - - - - 

 

當蘇聯進入「後共產主義時代」,推行民主政治、市場經濟與允許各共和國「獨立」之際;當南斯拉夫為了維繫「統一」,以人命為祭品之際;和當台灣島內「統獨」對立再度昇高之際;回顧去年十月三日產生的「德國統一」,有許多值得我們再深入研究的地方。

 

為了瞭解此「統一」的真象,我們必須對此事件之各種主要現象作正確的敘述;掌握此真象之後,我們應研究此現象背後德國人的思想與基本觀念。當我們瞭解了德國「統一」的真象和德國人的基本觀念之後,可知「德國的統一」實際上既非我們所瞭解之「統一」,亦非我們所瞭解之「國家的統一」。

 

政治投降不是統一

首先,我們要對德國統一中的各種主要現象作正確的瞭解。這些現象顯示德國統一實在不該稱為「統一」,因為:它在政治上是東德向西德投降,是「投降」不是「統一」;它在法律上是東德根據西德《基本法》「加入」(Beitritt)西德,是「加入」不是「統一」;最後,它在經濟上是東德向西德求助,是西德「幫助」東德不是「統一」。

 

德國的統一在政治上很清楚是東德一面倒之「投降」,不是對等的「統一」。統一之後,在中央政府及國會中,前東德政治人物無一人佔有重要位子。在政黨中,他們被收入前西德大黨社民黨、基民黨與自民黨的管制之下。在由各州州長組成制衡中央政府的「聯邦議院」(Bundesrat)中,前東德區被設計為五州,在全德十六州市中不及三分之一。這意味著:如果前西德區各州要修憲制訂不利於前東德區五州之條文的話,可輕易以三分之二的多數通過。

 

而統一之後,在前東德區政治上最熱門的事情,就是清查和整肅前東德情治單位「國家安全部」(Stasi)的工作人員。甚至以前在柏林圍牆上射殺逃亡者的士兵亦被起訴。這些整肅以前依法行事或遵守命令之情治人員和軍人的作為,在法律上不無爭議。但前東德區人民深知壓迫他們最厲害的就是這些不「對外」而「對內」的情治人員和軍人。此刻整肅他們代表了前東德區人民對前政權的仇恨,也顯示其向西德「投降」之主動性。

 

依法加入並非統一

俗稱之「德國統一」,按事實應為「東德投降」,而其正式名稱則應為「東德加入西德」。

 

按西德的現行憲法稱作《基本法》,係一九四九年西德建國時通過實施的。取名《基本法》乃是希望此法在未來統一之後新修憲法時,作為此憲法的「基本」。故此《基本法》有臨時憲法之義。所以,在《基本法》第一百四十六條述及「本法有效期限」時言:「當德國人民以人民自決通過憲法時,本憲法失效」。

 

但《基本法》頒佈四十年後西德人的心態已改變。當去年年初統一排上日程表之後,他們轉而不願依據此條文廢《基本法》重修憲法的方式統一,而擬依《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方式統一。按第二十三條本敘述此「基本法適用範圍」為目前西德各州及當「德國其他部份加入德國時,亦適用此法」之狀況。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德西部的薩蘭州交法國託管,一九五六年該州住民投票再「加入」西德時,依據的便是《基本法》上的此項條文。而今主張再根據此條文者,以西德為聯邦體制,為十一州之聯邦再加上五州(即東德)不過是多了五邦進入《基本法》適用區而已,聯邦體制不變。故此條適用。

 

依據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固然勉強也講得通,但實在是違反《基本法》之立法精神精神的。因為如果此時不依據《基本法》第一百四十六條,則此條再無使用之機,此條可廢。而且《基本法》就不是臨時憲法,而已是憲法了。

 

去年三月東德民主選舉東德國會,主要處理統一事宜。此國會初不願接受此委屈待遇,但經過一番躊躇之後於去年六月做成決議,願意依據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加入」西德的方式達成長久以來所稱之「統一」。也因此至今正式的及一般的對前東德區的稱呼為「新的聯邦州」。

 

西德無意接受投降

東德人願意接受此委屈待遇「加入」西德,向西德「投降」,主要是基於經濟上的考慮。西德的第一大報《南德日報》曾在一篇社論中寫道:「經過四十年的共黨統治之後,東德的機械外銷甚至不及台灣的四分之一。」雖然東德號稱在一九八八年時平均國民所得已達一萬三千美元,但根據筆者統一前到東德實際觀察的結果,發現其實際生活水準不高於台灣。至於西德的平均國民所得在一九八八年時已達兩萬美元,所以雙方的差距懸殊。再根據專家估計,東德由計劃經濟轉換到市場經濟時,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東德人會失去原有的工作,以及東德需要一兆到兩兆馬克的公共和私人投資。正是因為這些經濟上的差距、慾望與困難,導致東德在統一過程中丟盔棄甲潰不成軍。

 

(中間照片及文字

統一前的東西德柏林間圍牆,一九六一年由東德興建。東柏林部份,百公尺為禁區,進入者格殺勿論。西柏林部份則可自由走動。牆這面的藝術畫,靈感來自畢卡索描述戰爭恐怖的名畫「格爾尼卡」。(文字:台生)

 

正中間為東西柏林之間最著名的「查理檢查站」(Check-Point Charlie),近處為盟軍區。柏林危機期間美蘇坦克曾在此炮口相對。兩德統一後此檢查站拆除搬到柏林歷史博物館。)(台生攝影)

 

「東德人願意投降,西德人接不接受還是個問題。」戰後四十年西德人對於國家強大已無興趣(「又不是要侵略他國」)。想到要收拾東德經濟的爛攤子,再想到東德人的紅腦袋不知要多久才能洗清時,西德人就對統一之事興趣缺缺。

 

不要過來 不可加稅

但是西德人卻沒有什麼選擇權。西德的法律使它必須接受每週數萬的東德移民,這造成很大的財政負擔和社會衝突。當時西德面臨的選擇很清楚:若不接受東德的投降,就得接受東德的移民,最後在防止東德人到東德來,以及執政的基督教民主黨聯盟與柯爾總理承諾不為統一加稅的條件下,勉強接受了東德的投降。因為西德人是被迫接受統一的,所以他們想到統一時就鬱悶不樂,也從未為統一慶祝過。這種西德人統一時的心境對瞭解德國統一真相關鍵地重要,卻鮮為人知。

 

因為西德人民接受統一的條件是不加稅,所以以不加稅為政見的基督教民主黨聯盟在統一不久之後的大選中獲勝。但基民黨聯盟選畢隨即打破此一承諾。前西德人民怒不可止,於是在隨後陸續而至的黑森州、萊茵法茲州與漢堡直轄市的地方選舉中基民黨聯盟慘敗。在前西德區的十一州市中目前只保有兩州的執政權,創西德建國以來在西德區地方政府執政的最低記錄。

 

統一之後前東德區的各項經濟指標持續下降。今年八月份前東德區的失業率為百分之十二點一(前西德區則為百分之五點六),而且還有更多的所謂半工(Kurzarbeiter)之隱藏性失業人口。前東德區人民對此現狀雖極其失望,但對未來仍具有信心。一般預測自明年中起前東德區將有百分之十的經濟成長率。不過即使達不到此成績,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那就是沒有人能比德國人把這事做得更好。

 

後民族國家的時代

由以上對德國統一的敘述中,若我們以為西德人對統一的態度是傲慢、不悅,則失之片面。因為西德人的思想、觀點和我們是不同的,他們並不是從「民族國家」的觀點去看問題。所以,們的態度並非刻薄而是淡薄。這種對「統一」淡泊的態度又是來自他們對「民族國家」的態度而來。

 

要瞭解西德人的這種心理,必先對德國統一前西歐的景象有所認識。德國統一前的西歐正卯盡全力為一九九三年元旦開始的「單一市場」做準備。這是西歐各國自一九五二年簽訂《羅馬公約》時所提之「歐洲整合」的理想,在歷經一九五八年以來的「歐洲共同市場」與一九六七年以來的「歐洲共同體」階段後,此理想之更進一步的實現。由於這四十年來的努力,歐洲已發展出了一個「歐洲一體」的意識,並期望建立成「歐洲邦聯(The United States of Europe」;這意味拋棄十九世紀以來狹隘的「民族國家」思想,逐漸放棄國家「主權」,走向「後民族國家(Post-nationalstaat」或「後民族主義(Post-nationalismus」時代。

 

統一前西德是這個歐洲整合運動的主要推動者。因此即使主張統一最力的西德保守派總理柯爾在統一過程中也再三強調:「德國統一」與「歐洲整合」不分主次,相輔相成,齊頭並進。因此德國統一的意義並不是東德加入西德再組「民族國家」,而是東德加入十二國組成的「歐洲共同體」,組成「後民族國家時代」的文明社會。

 

民族主義為道德病態

西德人拋棄「民族國家」、「民族主義」觀念是有深厚之理論基礎的。他們深知「民族國家」的組成並非理所當然,在歷史上它也是在法國大革命以後才出現的。其意識形態在德國由赫德和費希特作成,其民族國家的建構則由俾斯麥完成,此民族主義發展到最高峰,就是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侵略其他的民族國家和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滅族行動。考察這斑斑血跡之民族國家的歷史,他們發現在民族、國家、族國、國族或民族國家的概念中,只有共同的血緣、種族、語言、文化和風俗,卻沒有任何道德的成素。他們更考察出將民族精神、愛國心與道德搭上關係乃後天有意誤導或錯誤教育所致,非人之本性亦非道德。心理學大師弗洛姆便稱民族主義、民族國家思想為道德上的精神錯亂(moral insanity,或譯為道德病態、道德上的精神不正常)。

 

德國統一使西德國內再度掀起批判和警告民族主義的熱潮。以最近德國國會議員兼著名政論家Dr. Peter Glotz的研究為例,在其新書《民族主義的歧路(Der Irrweg des Nationalstaats》中他引述一位美國人類學家的定義「民族主義乃是一種意識型態的義務感,認為應該謀求一民族之統一、自立和利益。」它是一種意識形態、一種思想牢結,原本非道德。至於他本人的主張則更為清楚,他說:「民族Nation,或族國、國家)乃是一群因誤會而結合的人,他們因誤認起源為本又共同排斥鄰人,而結合為一。」其實早在十九世紀中葉英國政治學史上重要人物艾克登爵士(Lord John Acton)已有預言:「民族主義原則(Nationalitätenprinzip)乃是開歷史倒車。」可惜隨後到英國研究的孫中山先生未能瞭解此道理。

 

「後民族國家時代」在歐洲主要實現於「歐洲共同體」和一九七五年以來的「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今年九月中這個由歐洲三十八國組成之全歐洲最重要的組織在莫斯科開會。大會常任主席的德國外長根舍在大會上主張,當某會員國嚴重地損害到「人權」、「人民自決權」或「民主制度」時,得干涉、制裁之。因為他認為此類事件已非該國「國家內政」,而是屬於此會議所有簽署會員國共同之內政。

 

一民族必一國乎?

總之,俗稱之德國統一,其正式名稱應為東德加入西德,而在實際上則是東德向西德投降。當我們研究此真象背後的思想時,發現到德國人已拋棄「民族國家」的思想,進入「後民族國家時代」了。生活在這個新時代文明社會中,他們是以平常心看待國家、民族問題的,統不統一對他們而言沒什麼差異,因為他們不懂:「為什麼一個民族一定要建立成一個國家?」

 

統一道德問題乎?

他們所以對這個意識形態(思想牢結)的問題不懂,是因為他們更具有道德。因此若我們對上面這個問題再深入研究,可以發現到一個根本的問題:「統一是道德問題嗎?」若否,為何一定要統一呢?

…………

…………

如果有人弄不懂這問題,分不出道德與意識牢結之別,我們還可以幫助他,再問他:「是救孺子之將入於井更道德呢?抑『統一於一國之下』更道德呢?

(原文完)

2019年9月27日 星期五

為什麼德國比日本更能對二次世界大戰時所犯的錯誤公開認錯道歉?

為什麼德國比日本更能對二次世界大戰時所犯的錯誤公開認錯道歉?
德國對二次大戰時被德國侵略的國家道歉及賠償,日本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差。台灣一般分析,德國比較有反省能力是文化因素,譬如是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個人認為這種分析不正確。
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比較能承認發動戰爭的錯誤,個人認為主要是二戰後盟軍在德國的佔領政策比較徹底,時間比較長、各方面層面較廣、深度也比較深,這些強迫德國人做比較深刻的反省。希特勒時將德國與奧地利合併,是一個國家。二後奧地利自 1945 年到 1954 年也是被盟軍佔領,但 1955 年以後奧地利就變為中立國家,盟軍就離開,以致奧地利的反省不夠。今天在奧地利還有還有新納粹,甚至在瑞士、荷蘭也有,這在德國就不可能,因為盟軍對德國的佔領政策非常徹底。
日本也是美國佔領政策不夠徹底,1950 年就爆發韓戰,日本從被佔領國變成美國的盟邦。因為美國的佔領政策不夠徹底,強迫日本人反省不夠深刻,導致日本人比較不能對二戰被侵略的國家道歉。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原文於 27 Sep 2012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層峰投書」要求美國賣給我們潛水艇與 F35 戰機

「層峰投書」要求美國賣給我們潛水艇與 F35 戰機


日三立廖筱君主持的「新台灣加油」節目,今晚特別介紹了一篇「層峰投書」投給該節目。以前記不得是蔣經國或李登輝或陳水扁時,媒體上出現「層峰」講話時就是指總統。今天這位「層峰投書」的內容有一段,「與其要美國支持我們入聯,不如要美國支持我們以台灣名義加入  WHO。與其要美國支持我們國艦國造與國機國造,不如要美國賣給我們潛水艇與 F35 戰機。」個人猜測這可能是蔡英文總統引導輿論方向。

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西德當年不願統一 (四之二)

西德當年不願統一 (四之二)

西德當年不願統一(四之二)★西德人民當時不願統一★兩德統一論壇★德國統一論壇★兩德統一論戰★兩德統一研究★兩德統一的過程與問題★兩德統一的過程與問題★兩德統一與歐盟之關係★德國與歐盟★歐洲統合★兩德的分裂與統一★兩德統一與民族主義 愛國主義★德國研究★德國問題研究★統一論壇★兩岸統一論壇★和平統一論壇★德國問題研究★德國的統一★柏林圍牆★兩德邊境圍牆★



★ 西德當時不願統一 ★

★ 四之二 ★

★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點擊左方分類「西德當年不願統一」,可見本文其他部份
《1991/10/14原文的第四分之二,略為改寫並加補充》

兩德經濟相差懸殊
東德人民願意法律上以「加入」方式與西德統一,願意實際上向西德「投降」,甚至「無條件」投降,是基於經濟的考慮以及對於西德民主的信任。
筆者曾在德國第一大報「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讀過一篇社論,該文直接比較東德與台灣說:「經過四十年共產黨統治之後,東德的機械外銷甚至不及台灣的四分之一。」
在冷戰時代東德是當時全世界共產國家或中國所謂的社會主義國家中最富有的,在1988年時東德「號稱」人均國民所得為13,000美元,高於台灣約3,000美元的國民平均所得。但東德是外匯管制的國家,貨幣掛牌價格無法反映貨幣的實際價格。
筆者於1989年之前去過東柏林,即使在這個全東德(也是全東歐)最繁榮的城市,個人得到的印象也是,他們實際的生活水準低於台灣。而西德在1988年時國民年人均所得約30,000美元。所以,東西德人民經濟生活的差距懸殊。

3.6人養1人 西德也不願意
1989年時西德人口約六千三百萬,東德約一千七百萬。西德是高度社會福利國家,人民願意繳高的稅來扶助窮人,這項互助博愛原則不可能因為統一而改變,於是,如果統一就是要幫助東德人民。以人口數比較,約3.6位西德人要經濟援助一位東德人。西德人民對此毫無興趣。
西德是社會福利國家
前面曾說,西德人不可能改變一向歡迎東德人到西德的態度,不允許東德人到西德來。同樣,西德是一個高度社會福利國家,幫助弱勢與提供國民基本需求,這項社會建構原理也不可能改變;因此,要統一就必須援助東德。

西德家庭主婦 也領月退俸
西德長期以來是個高度社會福利的國家,除台灣熟知的一些項目外還有其他項目,例如教育全程免費,在德國統一前甚至三分之一的大學生還可每月領貧困學生生活費;人人有退休金,甚至一生都沒有出外工作過的家庭主婦也可領老年月退俸,因為她們養大的小孩已成為納稅人,一名子女換算三年工作年資;在台灣買保險最貴的保險是看護險,就像是台灣家庭中外籍看護的工作,甚至這在西德也是社會福利的一部份。
社會福利由稅收支付,所以德國也是個高稅率國家,在統一前西德個人綜合所得稅最高稅率就個人所知為53%。西德法律健全,避稅逃稅非常困難。如此高稅率富人還有工作意願,基本生活社會保障卻少有懶人,經濟活動還能運作,經濟體制還不致崩潰,令人不得不對這個社會表示敬意。
西德社會福利國家的原則不會改變,如果統一,有錢的西德援助窮困的東德,這項原則在西德也從未被人懷疑過。因此,如果要統一,西德就要支付大筆的統一費用,不但現有的社會福利必然大幅刪減,而且顯然還要加稅,(事後證明確實如此),這使得西德人無意統一。

東德人民初期的幻想
東德紅腦袋幻想 改革的共產主義可繼續 東德在1989年年底推翻共黨專制政權、革命成功之初,長期被洗腦又沒聽過別的知識仍然有些東德人相信社會主義的神話,認為東德只要政治上改極權為民主,統治階級共產黨的特權去除,以及將東德經濟制度加入市場經濟成份,還是可以繼續下去的,甚至會是比西德更優的制度。但這是沒有知識人的幻想,1989年年底東德共產黨垮台,東德經濟迅速瓦解,東德人自己也不要自己的產品,經濟崩潰的速度超出東德人的想像,這導致東德在統一過程中潰不成軍。

接受東德移民原則 不可能改變但是西德人卻沒有什麼選擇。西德的法律使她必須接受每週數萬的東德移民,並照顧他們的生活,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也造成許多社會衝突。因此,當時西德所面對的選擇很清楚:若不接受東德的投降,就得接受大規模的東德人陸續移民到西德來,並提供他們存活機會,而這顯然費用更大。

「民主德國」以販賣老人賺取外匯
西德在冷戰期間,因為東德人被東德所築圍牆阻擋,無法進入西德。最著名的是,穿越圍牆逃到西德的人,但這只是鳳毛麟角。更多進入西德的東德人是西德「購買」的東德人。東德沒有強勢國際貨幣如美元、西德馬克等,東歐之間貿易多是以物易物,東德的強勢外幣主要是由出賣東德人得來。東德的異議份子、人權人士西德都儘量地重金拯救他們到西德。一般的東德人民年老退休之後,對於東德政權而言只是個經濟負擔,樂意將退休老人賣給西德。所以,東德外匯主要來自販賣沒有「剩餘價值」的老人。
基本上,西德長期以來的政策是接受與救助到西德的東德人。這項長期的社會共識不可能一夕改變。所以,如果不統一,東德人移民過來,西德人就要救助這些人。

東德人民威脅:「錢如果不過來 我們人就要過去」對東德人民而言是水淹到脖子了,援助再不來就要淹死了。所以,當時東德人民的態度很清楚是「如果錢不過來,我們人就過去。」當時是「過來」或「過去」的選擇。

西德人民條件:「不要過來 不可加稅」
專家在統一前估計,在東德由計劃經濟轉換到市場經濟的階段,大約三分之一的東德人會失去原有的工作,統一初期東德需要一至兩兆馬克的公共投資與私人投資,以及西德經濟將面臨衰退等。可想而知,即使「3.6西德人:1東德人」,西德人民對於統一也完全沒有興趣。但是,西德沒有選擇。

關於德國統一,西德對於統一利弊的思量不是重點,本文因篇幅已太長,完全不處理這方面問題。德國統一的重點在於西德有多少選擇。答案是西德沒有選擇。
最後,在阻止東德人民進入西德,以及西德執政的基督教民主黨不加稅的承諾之下,西德人勉強也不得不地接受了東德的投降。

「統一大餐誰付帳?」
1990年10月3日東西德統一日,當時的美國老布希總統打電話向德國柯爾總理恭賀,並問:「你們那裡是不是開香檳、放煙火、在街上慶祝?」這條新聞播出,西德人愣住,發現外國人完全不暸解在德國發生了什麼事。
德國統一日在德國除了簽約儀式外,沒有任何慶祝性質的活動,因為西德人民悶悶不樂,沒有任何政治人物敢慶祝。
東德人民對於統一是憂喜參半,喜的是迅速崩跌的經濟將可止住,未來有望,憂的是過渡期間不知有多長,以及在未來的日子裡要在這個國家裡做二等公民。
西德人民則想到統一之後對於東德的重大經濟負擔就一肚子火。
一般來說,合約或協議簽完了會開party慶祝,這也是老布希總統的想法。但是,西德人民想的是: party開完後party的帳單誰要付?誰要支付統一的費用?

主張統一的基民黨 隨後大敗因為西德人民接受統一的條件是不加稅,所以,以不增稅為政見的基督教民主黨在1990年尾的全德大選中獲勝。但基督教民主黨在選後隨即打破這項承諾,德西(即前西德)人民怒不可止。於是在隨後陸續而至的黑森州、萊茵法茲州與漢堡直轄市的選舉中,基督教民主黨大敗。至1991年10月止,基督教民主黨在前西德區的11州中只剩下兩州的執政權,創西德建國以來最低紀錄。

統一後德國經濟下滑統一之後德東(即前東德)區的各項經濟指標持續下滑,至八月底德東的失業率為12.1%,德西的失業率則為5.6%,誰也不知失業率要攀升到何處,以及經濟成長率何時才能止跌。

(本題外 四則補充 : )(2008/10/25補充:陳哲認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正義。例如在中國,最貧困的農人領不到退休金。何來社會主義?倒是工人與知識份子比較有,因為這些人比較聰明會搗蛋,可能撼動政權,農民不會,會吵的小孩有糖吃。所以,中共的社會主義理想是一場騙局。中國共產黨將社會資源首先分配給統治與特權階級的共產黨員,再分配給知識份子與工人階級以鞏固政權,真正窮人的農民是被壓迫階級。中國實際上是一個專制統治的結構,而非社會主義的結構。所以,陳哲認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下層建築」。觀察事實可驗證此話,理論解釋有時間時會在此發表。)

(2008/10/25補充:統一是富有的一方援助貧困的一方,這是德國統一的基本原則。如果發生在台海兩岸也是一樣。許多台灣人現在還相信馬英九與國民黨的說法:中國送觀光客經援台灣。這完全與財富需平均的原則相反。台灣人要相信此,自尋死路,誰也救不了。統一終將走向台灣經援中國的道路,以及將台灣具世界競爭力的電子業移轉給中國。中國只要說他們的窮人有多窮,台灣人就沒有話說了。現在國共的宣傳與如果真正統一的真相相反。
此外,要很清楚觀光業是低毛利、低薪資、專業性低的行業。如果經濟發展方向是將人才與資金引導向這種沒有專業的、隨時會喪失飯碗的行業,這個經濟體一定垮掉。台灣應走的方向是學習專業技術高的、高薪的行業,甚至在觀光業引進外勞人力。台灣觀光業合乎經濟原理的遠景應該是:高薪的台灣人到台灣觀光景點接受低薪的外勞服務。
台灣要發展經濟,必須提高有競爭力的產業,提升高技術的、誰也搶不走飯碗的行業,譬如電子產業半導體的台積電、聯電、聯發科,面板的友達、奇美,電腦品牌的宏碁、華碩,手機的宏達電,代工的電子五哥等。這些才是台灣經濟的核心競爭力。陳雲林這次來唯一參觀的公司就是友達。馬英九與中國以低技術的觀光業換取台灣高技術的電子業,大家等死吧 !
兩岸互相利用,或願打願挨都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技術被不公平的搶走就危險。以電子一哥鴻海為例,郭台銘在中國的富士康,搞到最後技術人才全被中國的比亞迪偷走,郭台銘在中國法院已告了兩年,什麼用也沒有,即使郭台銘在中國可上達天聽,胡錦濤與溫家寶也是表面應付、暗地主導。富士康在香港掛牌,股價2006年11月最高時一股27.70港元,現在只剩2.34港元,這就是Chinese連偷帶搶台商電子技術的例子。郭台銘被此事所逼,退休後再重回鴻海,但即使如此,外資機構(好像是花旗環球)在本週也將鴻海從亞洲最值得投資的50家企業名單中剔除。如果美歐日不敢將技術(這才是台灣打不倒的核心競爭力)轉移給台灣(因為台灣爾後會將技術移轉給中國),台灣經濟就死定了。台灣經濟的惡夢現在只是個開始,大家挫咧等吧,祈禱自己能存活下去。)

(2008/10/25補充: ★國民黨阻擋「國民年金」五十年★ 台灣一個月來電視上出現的「國民年金」廣告令陳哲作噁。「國民年金」是由日文直接引入,未予翻譯,如用台灣既有的術語翻譯,其實就是「月退休金」,再將這個制度由軍公教獨享改為全民都有。在德國,鐵血首相俾斯麥在1883就已創立了全民健保制度,在1889年就已創立了全民退休金制度。所以,台灣1996年李登輝為連任總統開始的「全民健保」慢了德國113年,全民月退休金制慢了德國127年。這些東西不是像手機,以前世界沒有時台灣沒有可以理解,這些制度在100多年前就有了,中國黨兩蔣不是不知,而是不做,只把國民的納稅錢分配給國民黨統治階級、外省族群與統治工具軍公教。創立了世界唯一的「軍公教特權階級退休金制」,這就是國民黨在台灣建立的階級社會。
國民黨在立法院阻擋國民年金法三五年。明明今年年初已經通過,卻不立即實施,拖幾個月才讓它生效,目的在將此歸功於馬。
全民健保至今12年,國人壽命平均年增0.3歲。這3.6歲是從什麼人來的?就是國民黨統治時代沒有錢看病等死早死的人的壽命。看著老百姓沒錢看病死去,這就是冷血蔣經國的真面目,請參閱本部落格《國民黨在台灣建立的是階級社會》分類。馬英九增加的施政重點是「樁腳社會」與「樁腳經濟」,施政重點就是讓選舉樁腳獲得最多的社會資源。)

(2008/10/25補充:租稅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即救助窮困與保障人民基本需求。高社會福利、高社會保險必須繳高稅。陳哲認為一個國家的道德水準有客觀標準,即其稅率;一個社會的稅率越高,就越是一個互相幫助的社會,也就是越道德的社會。簡言之,「稅率越高,這個社會的道德水準越高」。馬英九的國民黨降稅就是降低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社會安全及不幫助窮人。現在國民黨的降稅方案就是把中產階級左口袋的錢拿到右口袋、讓全體人民在需要錢的地方找不到錢以及讓窮人活不下去。長期看就是讓台灣的社會更殘酷,就是降低台灣的道德水準。在一個道德低落的社會,人人生活在危險中,富人不要以為自己有錢就沒有問題,例如需要擔心被綁架。)

西德當年不願統一 (四之一)

★西德當年不願統一 (四之一) ★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
 陳哲) 

《重刊引言 2008/10/11》

馬英九積極推動兩岸統一,首先這對於台灣的人權、自由與民主將是個大災難,隨後將威脅每個人的經濟生活,並且欺門踏戶影響每個人的私領域。

1989年東歐共產國家人民推翻共黨政權,包含東德共黨政權被推翻。1990年10月3日一般所謂的東西德「統一」完成。個人對於東西德「統一」的過程有些研究,並寫過相關文章,至今十多年之後發現台灣與中國至今對於所謂的東西德「統一」過程根本上認知錯誤。這個根本的錯誤就是不知 1990 年當時西德原本不願意與東德「統一」。

原來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東西德各自獨立建國後,東德在兩德之間建立了圍牆 (不只在東西柏林之間設置圍牆,而是在東西德邊界建設了綿延數千公里的圍牆),以阻擋東德人逃往西德。1989年夏秋,在東德人民連月上街遊行抗議後,東德共黨政權向民意屈服放棄政權,同時也撤出防守圍牆的軍隊,東德人自此可自由進入西德。推翻東德共黨之後,東德人民要求與西德統一,西德人民對此則興趣缺缺。因為東德經濟落後,統一就是要西德援助西德,因此西德無意統一。當時東德人民很清楚地表示,如果不統一,我們就會大批移民到西德去。西德人怕東德人來西德,只得對東德人民說,請你們留在那裡,不要過來,我們會和你們統一的,我們會經援你們,但請你們不要過來。所以,西德是被迫統一的。這項重要事實至今兩岸不知。

1991年就個人所知,台灣最大的非國民黨報紙為社址在高雄的民眾日報,與台北的自立早報。個人於1991年10月14日得以於民眾日報以半版篇幅發表一篇題為《後民族國家時代的德國統一》的文章。因為今日認為該文所述事實至今未為台灣及中國民眾認知,以及認為該文對於台灣今日的仍是有價值的知識,所以,在此部落格重刊。又為糾正一般認知的錯誤,將題目改為《西德當年不願統一》。1991年當時以《後民族國家時代的德國統一》為文題的旨意在,要暸解所謂的兩德「統一」,必先暸解「後民族國家時代」的意義,以及西德在「後民族思想時代」,原本沒有統一的興趣。


原文分四次刊出,下為各次主題:一、重刊引言、原文前言;原文首段:不是兩德平等統一,而是東德加入西德
二、西德本無意與東德統一
三、西德反對民族主義

以下為1991/10/14原文:紀念所謂的「德國統一」一週年,回顧並透視此「統一」的意義及西德對於「國家」的觀念。

「一個民族一定要建立一個國家嗎?」和「統一是道德問題嗎?」是統獨的兩個基本問題;它們反映出了道德和意識形態混淆的危險。 


《前言》

(2008/10/19註:最後這一句加黑效果的句子版主認為是統獨的根本問題,在本文「三之三」部份將有詳細說明,在本部落格亦可見到相關標題與內容。)


《本文》 (四之一)
當蘇聯進入「後共產主義時代」,推行民主政治、市場經濟與允許各共和國「獨立」之際;當南斯拉夫為了維繫國家「統一」,以人命為祭品之際;和當台灣島內「統獨」對立再度升高之際;回顧去年十月三日發生之一般所謂的「德國統一」,有許多值得我們再深入研究的地方。

(2008/10/19註:1991年蘇聯共黨被推翻,俄國允許地方政府住民自決,超越了民族國家主義;反之,同時南斯拉夫共黨政權不允許地方政府獨立,正在發生使百萬人喪生的科索夭(Kosov)戰爭;同時,在台灣民進黨正擬通過「台獨決議文」,國民黨阻擋。)

為了瞭解此「統一」的真象,我們必須對此事件之各項主要現象有正確的知識;掌握這些真象之後,我們應研究這些現象背後德國人的思想與基本觀念。一旦我們瞭解了所謂的「德國統一」真象以及德國人的思想之後,將知道所謂的「德國統一」上既非我們瞭解的「統一」,亦非我們所瞭解的「國家」統一。


政治投降 不是統一
首先,我們要對一般所謂的「德國統一」過程中的各種現象作正確瞭解。這些現象顯示德國統一實在不該稱為「統一」,因為:它在政治上是東德向西德投降,是「投降」,不是「統一」;它在法律上是東德依據西德「基本法」「加入」(Beitritt)西德,是「加入」,不是「統一」。

德國的統一在政治上很清楚是東德一面倒的「投降」,不是對等的「統一」。

在所謂的兩德「統一」之後,在中央政府及國會中,前東德革命政治人物都被放在無關的次要位置。在政黨方面,他們都被收入西德大黨的社民黨、基民黨與自民黨管制之下。
西德本為兩院制,兩院之一為「聯邦議院」(Bundesrat),此相當特殊,它是由各州州長組成。西德本有11州,表決時每州一票,即表決時共有11票。東德則本有14州。如果東西德統一是「平等」的話,東德本應該以同等票數11州之身份,參加「聯邦議院」。但在東西德過程中卻是將東德14州改組為5州。這項一般外國人不注意的細節,對於瞭解東西德統一真象卻是個關鍵。因為在統一後的「聯邦議院」16州中,東德各州所掌握票數不及三分之一。這意味著:如果西德要修憲,制定不利於東德5州之條文的話,可輕易地以三分之二的多數通過,東德毫無保護自己的機會。

所以,一般所稱之「德國統一」,依前所述,事實上是東德向西德「投降」;而此統一在法律上的正式地位則為「東德加入西德」。


《基本法》何義?台灣許多法界人士談德國《基本法》(Grundgesetz)時,直接將之等同於德國或西德憲法(Bundesverfassung),筆者認為這可能有問題。
西德的憲法稱作《基本法》,在1949年西德建國時通過實施。就所知取名《基本法》,乃因1949年制定時希望此法在未來兩德統一之後制定全德憲法時,此《基本法》可作為此未來全德憲法的「基本」。這點在《基本法》中甚至有明文規定,即《基本法》第146條關於「本法有效期限」的條文:「當德國人民以人民自決通過憲法時,本基本法失效。」簡單地說,《基本法》本義為「臨時憲法」。

根據23條加入 而非根據146條統一
《基本法》此條條文為1949年時西德人的想法,當東西德在不同制度下生活40年之後,西德人對德國統一的想法已經改變。

當1989年東德人民推翻共黨政權,1990年初兩德統一排上日程表時,西德人民轉而不願依據《基本法》第146條所規定之廢除《基本法》重修憲法的方式統一,而擬依《基本法》另一條第23條的方式統一。

按第23條為關於「本法適用範圍」之條文,述及當時西德各州及「當德國其他部份加入德國時,亦適用此法」之狀況,此條文之旨意在下例中可更清楚了解。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原屬德國的薩蘭州(Saarland)交法國託管,1956年該州州民根據國際人權公約被賦予住民自決權,投票決定繼續屬於法國或回歸德國時,該州住民公投決定再「加入」西德,這個過程在德國《基本法》上的法源根據便是該法第23條條文。

1990年初西德主張東德根據《基本法》第23條加入西德。主張者辯稱,東德的狀況與薩蘭州的狀況相同,只不過是當年薩蘭州是一州,東德現在是5州,加入狀況則相同。所以,法律上可以按照《基本法》第23條的方式進行。

這種說法實在是強辯,因為東西德統一狀況在《基本法》中本有特殊規劃,這就是第146條條文。試問:如果此條文此時不用,何時用?

此外,在所謂的兩德「統一」之後,西德不擬廢除《基本法》,制訂新的《德國憲法》,而擬延用《基本法》。《基本法》作為「未來正式憲法準備」的本義全失。

《統一》條約 掛羊頭賣狗肉
在1990年三月東德舉行選舉,選出東德國會,此國會的主要工作是準備統一事務。此國會部份議員不願意接受西德所開的條件,即不願意如薩蘭州般地根據《基本法》第23條「加入」西德,而擬按《基本法》第146條以平等的「兩德統一」方式進行,但統一的金主西德對此不同意。最後東德國會勉強同意西德開出的條件,將東德14州改組為5州,並按西德《基本法》第23條方式統一。
所以,在1990年10月3日東西德簽訂並生效的《統一協議》(Einigungsvertrag)的第一條所述卻是東德「加入」西德。簡單地說,兩德的「統一」是「掛羊頭賣狗肉」,不要誤認兩德之間發生的是「統一」事件,真正發生的是東德「加入」西德,甚至東德向西德「投降」。

中文語言誤導認知台灣以前稱「東德」與「西德」,在中國則稱「民主德國」(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 即東德)與「聯邦德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即西德),現在都稱為「德國」。一般人對於這個「統一」過程不瞭解,趨向於從中文的「統一」概念去瞭解此事件。這容易產生誤解。

台灣所稱的「西德」或中國所稱的「聯邦德國」,她的正式國名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所謂的兩德「統一」之後,國名仍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沒有改名,例如國名沒有改為一個字的 “Deutschland”(即英文“Germany”, 即德國)。改變的只是我們對於此同一國名的翻譯。如果我們忠於以往的翻譯,現在這個國家仍應稱為「西德」,或「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或「聯邦德國」。於是,在所謂的德國「統一」之後,西德繼續存在,東德卻消失了。試問:這是我們所瞭解的「統一」嗎?還是應稱此為東德向西德的「投降」,或西德「吞併」東德?

此外,長期以來西德稱她的「州」(也可翻譯為「邦」)為「聯邦州」(Bundesland)。1990年11月3日之後在德國對於前東德所組5州的名稱為「新的聯邦州」,對於前西德11州的名稱則為「舊的聯邦州」。「聯邦」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縮寫。如果這個「統一」是平等的,或者如果我們的翻譯有一貫性,應該將前二者翻譯為「新的西德州」與「舊的西德州」。

(2008/10/19註:在1989之前個人也曾公開發表過一篇西德對統一看法的文章,該文發表後甚至獲得一本著名雜誌專文討論。該文未來也可能會在此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