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社科原理》社會科學成立的必要條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社科原理》社會科學成立的必要條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月15日 星期日

搜尋記錄顯示「社會科學原理」與「社會科學理論」為鮮被研究的領域

「社會科學原理」與「社會科學理論」是鮮有人研究的領域。
以下首先記錄 2015/1/15 日搜尋「社會科學原理」的結果。


以下記錄 2015/1/15 日搜尋「社會科學原理」的結果,陳立民(陳哲) Google+ 一專頁的排名在第十一名。



以下記錄 2015/1/15 日搜尋「社會科學原理」圖片的結果。



以下記錄 2015/1/15 日搜尋「社會科學原理」圖片的結果,陳立民(陳哲)的排名在第 120 名至 140 名之間。


以下記錄 2015/1/15 日搜尋「社會科學理論」的結果。






以下 2015/1/15 搜尋「社會科學理論」的結果,陳立民(陳哲) Blogger 一篇 post 的排名為第 27 名。


以下記錄 2015/1/15 日搜尋「社會科學理論」圖片的結果,陳立民(陳哲)製作的兩張圖卡排名為第 22 與第 24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 社會科學理論成立的必要條件 》

 社會科學理論成立的必要條件 

任一社會現象的理論,只有在它能不被濫用,或不被陽奉陰違,或不被用來詐騙,或不被 abused or misused,或不被 missbraucht (德文) 時,它才達到了成為社會科學 (science) 理論的必要條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製卡於 31 May 2015
20150531

  夠資格被稱為社會科學理論的必要條件

Natural sciences 在歷史上先出現,它們成為所有關於人類社會活動理論嚮往的標竿或典型。

任一關於人類社會活動的 theory 要達到被稱為 social science 的資格,必須滿足一個必要條件 (necessary condition),即此理論必須能夠不被利用,或不被陽奉陰違,或不被用來詐騙,或不被 abused or misused,或不被 missbraucht (德文) 這個條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製卡於 21 Feb 2015
20150221 



下為 2013/4/2 陳哲印製名片的反面,至今已發出超過 600 張。在此面可見到陳哲創作的五個命題。其中第二個是適用於所有社會科學之「社會科學成立的必要條件」,其內容為「任一社會現象的理論,只有在它能不被濫用,或不被陽奉陰違,或不被用來詐騙,或不被 abused,或不被 missbraucht (德文時,它才達到了成為社會科學 (science) 理論的必要條件 (necessary condition)」。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130402

照片中見「任一社會科學的必要條件:它的理論必須能夠不被利用,或不被陽奉陰違,或不被用來欺騙。」此為 2012   23 日陳哲執自製看板於萬華區公所前拍攝,當日為 2012 蔡英文參加總統大選敗選後首次出來謝票。陳哲以「社會科學論壇」署名,這是因為街頭運動以組織名出台最適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120223 






照片中見「任一社會科學的必要條件:它的理論必須能夠不被利用,或不被陽奉陰違,或不被用來欺騙。」此為 2011  1 3 日陳哲執自製看板拍攝,拍攝地點已不復記憶。陳哲以「社會科學論壇」署名,這是因為街頭運動以組織名出台最適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111203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121203

2016年9月16日 星期五

政治學的第一原理;社會科學成立的必要條件;道德的定義為尊重人的主體性;人本性認識的方式;感性理性與自我 持續

 2013  4  2 日個人以「陳哲」名印製了一張名片,在一年內發出 500 張以上;在名片的反面印了自創的五則學術命題







「政治學的第一原理」或「政治學的起點」》

個人認為「掌權者的本質為保權、濫權、擴權,以至於極權,而且是以秘密的、欺騙的、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這可能是「政治學的第一原理」。

十九世紀英國歷史學家阿克頓勳爵(Lord Acton 1834-1902)曾說:「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個人的命題可能比艾克登的更精確,而且明指它在政治學理論上或政治學原理上是「政治學的第一命題」或「政治學的基本原理」,也可說是「政治學的起點」。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社會科學理論成立的必要條件 

任一社會現象的理論,只有在它能不被濫用,或不被陽奉陰違,或不被用來詐騙,或不被 abused 或不被 misused,或不被 mißbraucht (德文) 時,它才達到了成為社會科學 (science) 理論的必要條件。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英國小說家 Arnold Bennett 對於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之間關係的深刻認識】

理性與感性一般視為成對的概念如果要更深入研究,個人認為在二者之外還需要加上個自我,才有深入研究的可能。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之間個人認為有個「同心圓結構」的關係,在這關係中自我為核心,其外第一層為感性,其外第二層為理性。個人認為中國傳統思想未能「深刻」了解這個結構,以致於個人可以主張「中國沒有哲學」。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是研究感性的佼佼者。其《存在與時間》一書中的 “Befindlichkeit“state of mind)與 “Verstehen”understanding)二概念類似於感性與理性。但個人認為海德格的研究不夠深入,因為他未言二者的優先順序關係,以致讓人以為二者為對等或平等關係,其次個人認為他更未見到個人所說的「同心圓」關係。

阿諾班奈特(Arnold Bennett, 1867~ 1931)這位英國作家,其小說《老婦人的故事》(The Old Wives' Tale)曾入選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個人認為他對於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間關係的一段話遠超過海德格的理性與感性理論,當然更遠超過一般人。

Arnold Bennett曾說過下面三句話:
“There can be no knowledge without emotion. We may be aware of a truth, yet until we have felt its force, it is not ours. To the cognition of the brain must be add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 Arnold Bennett, Bristish novelist, playwright, critic, and essayist, 1867-1931

這三句個人認為是對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現象的三次描述,個人認為可從中看到三者的「同心圓關係」。其中 “emotion”, “ feeling the force” “experience (of the soul)” 個人認為是描述感性,其中 “knowledge”, “be aware of a truth” “cognition of the brain” 個人認為是描述理性,其中 “ours” “the soul” 個人則認為是指自我,雖然首句文字上缺自我或相似詞,但個人認為隱含在句義中。個人將 Arnold Bennett 這三句繪製成次處的圖。

Arnold Bennett 與海德格都能對他們感受到的感性強大力量做傑出的描述。不過,個人認為他們還是有所缺,即強大的感性力量只是在主體上的強大,即只對人主觀與具相同(主觀)觀點的人們有效,卻「並無客觀效力」,因此只是「感性的主觀知識」。

2013 4 2 日個人以「陳哲」名印製了一張名片,在一年內發出 500 張以上;在名片的反面印了自創的五則學術命題,其中第五則命題內容為「在 mind 中自我位於核心,其外第一圈是感性,第二圈是理性;感性影響自我最大;但人要成為理性的才有自我。」這則命題與上面引述的 Arnold Bennett 相符。

個人認為人的「一腦有二室」或「一 mind 有二室」。當我們有任何想法時,必須明察秋毫,敏感辨別它來自哪一室。在上第五則命題中個人也明白指出:雖然感性對自我的影響自我最大,也最直接,但只有讓理性掌控時,人才擁有自我。


 「理性、感性與自我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雲端智庫初期的「鎮庫五寶」

本「雲端智庫」在今年一月設立,在此初期有下列「鎮庫五寶」。

個人在 2013/4/2 印製了一張名片,此名片至今已發出超過 600 ,多發給抵抗國民黨政權的社運人士下張圖片為此名片反面所印個人創作的五則學術命題,其中三則為初期「鎮庫五寶」的三則

上方名片印製於   20130402
第一則是版主發明之「政治學的第一原理」或「政治學的起點」。
「政治學的第一原理」或「政治學的起點」》

掌權者的本質為保權、濫權、擴權,以至於極權,而且是以秘密的、欺騙的、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這可能是「政治學的第一原理」或「政治學的第一命題」或「政治學的起點」。

個人認為「掌權者的本質為保權、濫權、擴權,以至於極權,而且是以秘密的、欺騙的、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這可能是「政治學的第一原理」。

十九世紀英國歷史學家阿克頓勳爵(Lord Acton 1834-1902)曾說:「權力導致腐化,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化。(或權力使人腐敗,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敗。」(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個人的命題可能比艾克登的更精確,而且明指它在政治學理論上或政治學原理上是「政治學的第一命題」或「政治學的基本原理」,也可說是「政治學的起點」。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上方圖卡製作於 20150205。
二是版主給道德下的定義;道德的最佳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道德的次佳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












上方圖卡製作於 20150531。
三是版主認為所有「社會科學成立的必要條件」,其內容為「任一社會現象的理論,只有在它能不被濫用,或不被陽奉陰違,或不被用來詐騙,或不被 abused,或不被 missbraucht (德文時,它才達到了成為社會科學 (science) 理論的必要條件 (necessary condition)」。
















上方圖卡製作於 20150531。

四為版主對制訂憲法目的的看法;陳哲認為應憲法明訂「本憲法制訂之目的在求善(道德)、求真與求人民幸福。」




上方圖卡製作於 20150509。
五是版主對國家主權本質的看法;版主認為「主權是憲法寫好後,暗地裡再把它做掉的詭計。」










上方圖卡製作於 20150131。
此外,此名片的最後兩則為陳立民(陳哲)創作的哲學命題。

其中第四則是哲學認識論的問題,個人主張「人本性把握事物的方式是把主觀的思想投射到外物,並以此把握事物。」受限於名片字數未說出的是,這是人「最初的」認知方式或認識活動,它「先於」感官接受性的活動。這裡所說的「人本性」,即「人性」,乃指人的動物性,亦為人的感性。

「把主觀的思想投射」這一句也可用來批評中國傳統思想,中國的儒道佛思想都只是把主觀的意識形態投射於外,沒有客觀的價值。中國傳統思想最後的一位大思想家牟宗三先生也如此,當代台港中新儒家亦如此。

個人主張,「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主要論述之一就是中國這種主觀投射性的思想方式。傳統中國思想未能開出科學與民主就是證據。

第五則命題則是關於人類 mind 或心智的結構。一般談理性與感性時,個人認為應該再加上一個自我,因為理性、感性與自我三者的關係是完整的講法,也可把一般講的理性與感性講得更清楚。名片上簡短文字為「在 mind 中自我位於核心,其外第一圈是感性,第二圈是理性;感性影響自我最大;但人要成為理性的才有自我。」進一步說明時個人認為,mind 的結構是同心圓式的,其中自我位於 mind 的核心,mind 外的第一圈是感性,再外的第二圈是理性。感性與自我直接接觸,其實二者是難以清楚分開,所以感性影響自我非常大;感性的我就是動物性的我。理性因為在外圈,所以和自我有些隔閡;但是人要成為理性的,才有自我,即才不是動物。個人批評中國沒有哲學將以這個結構為根據。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陳哲創作的五個學術命題

此為 2013/4/2 陳哲印製名片的反面,至今已發出超過 500 張。在此面可見到陳哲創作的五個命題,其中前三個適用於本社團。

第一個是陳哲自認發明之「政治學的第一原理」或「政治學的起點」,其內容為「掌權者的本質為濫權、擴權,以至於極權,而且是以秘密的、欺騙的與溫水煮青蛙的方式」。

第二個是適用於所有社會科學之「社會科學成立的必要條件」,其內容為「任一社會現象的理論,只有在它能不被濫用,或不被陽奉陰違,或不被用來詐騙,或不被 abused,或不被 missbraucht (德文) 時,它才達到了成為社會科學 (science) 理論的必要條件 (necessary condition)」。

第三個是陳哲給道德下的定義。陳哲認為道德的最佳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主體性」,認為道德的次佳定義為「道德是尊重人的尊嚴」。

末兩個命題屬於哲學與心理學的範圍,不在此敘述。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名片製作時間 201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