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班傑明·富蘭克林說:每個公民的第一責任為質疑掌權者》

《班傑明·富蘭克林每個公民的第一責任為質疑掌權者》

大哲學家裡個人想不到哪一位對政治學上有貢獻,連康德也不行,個人一時只想到洛克(John Locke)與羅爾斯(John Rawls)。政治影響社會最大,個人長期認為政治學不是簡單的學問,研究哲學者要謙虛以對。

個人提出了一個「政治學的第一原理」,其內容為「掌權者的本質為保權、濫權、擴權,以至於極權,而且是以秘密的、欺騙的、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這是說政治最大的問題是掌權者的濫權傾向。
個人認為「掌權者的本質為保權、濫權、擴權,以至於極權,而且是以秘密的、欺騙的、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這可能是「政治學的第一原理」。
十九世紀英國歷史學家阿克頓勳爵(Lord Acton 1834-1902)曾說:「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個人的命題可能比艾克登的更精確,而且明指它在政治學理論上或政治學原理上是「政治學的第一命題」或「政治學的基本原理」,也可說是「政治學的起點」。
美國國父之一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曾說「每個公民的第一責任為質疑掌權者。」四年前個人在 Facebook 發文引述此句,並以個人之「政治學的第一原理」闡釋,特別是獲得香港臉友熱烈的反應。個人曾見到有人說「中國什麼都能山寨,就是民主山寨不成功。」個人認為其原因就是全民在政治學的深度不夠,不知個人的「政治學第一原理」。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個人四年前發文內容如下:

富蘭克林說:公民的首要責任是質疑掌權者】

美國建國近 240 年,這個國家本可能像南美洲、亞洲、非洲國家一樣陷入特權、腐化、停滯,也很可能被革命推翻,但是相反地美國變成了世界第一富強的國家,而且至今維持七十年。這件事情的主因是美國「以民主制度為國家的基礎」,而這又與當時締造美國的幾位開國元勳有關。

美國開國元勳之一的班傑明·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 曾說:“It is the first responsibility of every citizen to question authority.”「公民的第一項責任就是質疑掌權者。」他要人民時時刻刻挑戰當權者的權威,讓掌權者「官不聊生」。

富蘭克林不對人民說自己有什麼建國理想,為國家立了多少功勞,而是要人民「把矛頭指向自己」。這完全顛覆了中國聖王政治,「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的傳統。富蘭克林的智慧太大了,5000 年中國歷史上沒人想到過,也因此中國至今還沒得治。

個人與富蘭克林有類似的主張,個人主張「我們的敵人就是我們的領袖」,藍營的敵人就是藍營自己的領導階層,綠營的敵人就是綠營自己的領導階層,台灣人民的敵人就是執政核心,政黨最壞的就是黨核心。掌權者都是披著羊皮的狼,他們挑撥人民之間的衝突以鞏固自己的權力,人民都是被掌權者操弄的棋子。因此當人民之間有衝突時,不要相互為難,而要共同找出真象,而這也必能化解衝突;當人民之間有衝突時,要把矛頭指向製造人民之間衝突的掌權者。要「官不聊生」才不會「民不聊生」,才不會社會衝突大。「公民的第一責任是質疑掌權者」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習近平上台三個月 個人即看出他將繼續走中共專制的路 不會改革】

【習近平上台三個月 個人即看出他將繼續走中共專制的路 不會改革】

2012/11/15 日習近平當上中共總書記,將掌權十年,大家觀察他。個人當時認為,中國的情勢是不改革就革命。2013/2/15 日個人看到一篇香港名政論家林和立先生關於習近平的文章,在結尾的兩段他說「令中外觀察家非常遺憾的是,小習有走回頭路的苗頭。」個人四年前也有相同看法,因此 po 了一篇文,現在回頭看當時是「不幸而言中」。

陳立民 (陳哲)

下為 2013/2/15 個人在 Facebook po 文截圖及其內容:
香港可看的大概只有蘋果日報,其他報紙都是建制派親共。其中有些報紙為搶救銷售量,有時還會講一些真象。今天 15 日香港著名的政論家林和立先生在「信報」上寫了一篇關於習近平的文章,在結尾的兩段他說「令中外觀察家非常遺憾的是,小習有走回頭路的苗頭。」講的又是最重要的政改事情。個人認為,中國的情勢是不改革就革命,大家對習近平掌權的作為還在觀察期,他一、兩次的說話不很重要,但林和立認為這是「中外觀察家」的共同意見,這就很令人憂心。台灣要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下為該文末二段:
令中外觀察家非常遺憾的是,小習有走回頭路的苗頭。這從他在十二月「南巡」廣東時的一個未公開的講話可見一斑。他在此內部講話中提到中共要充分吸收蘇共倒台的教訓,並強調中共幹部一定要建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習總指出,蘇共垮台的原因是「理想信念動搖了」, 戈巴契夫等被美帝收買的叛徒「全面否定蘇聯歷史、蘇共歷史、否定列寧,否定史達林,一路否定下去,搞歷史虛無主義,思想搞亂了」。最致命的是,雖然蘇共開始瓦解時有少數忠於馬列的幹部試圖力挽強瀾,但「因為專政工具不在他們手中,葉利欽站在坦克上發表講話,軍隊完全無動於衷,保持所謂『中立』」。習總的結論是中共高層一定要牢牢掌控軍警與「專政機器」的大權。

問題是,習總試圖恢復列寧式高度集權制的後果只會是中共變得更獨裁、更僵化。畢竟權力助長腐化,絕對的權力誘發絕對的腐化。小習不聽國內呼籲中國要走普世價值的呼聲,不把精力放在已擱置了二十多年的政革上,反而倒行逆施地千方百計擴大自己的個人權力。結果只能是中共沉淪的速度加快,而習總那極度封建兼封閉的權力觀更恐怕會遺臭萬年!

全文見信報網址:



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BBC:全球五個追求成為獨立國家的地方】

BBC:地球上五個追求成為獨立國家的地方

2016 1 月民進黨贏得台灣總統大選與國會多數後,英國 BBC 在旅遊專欄刊登一篇的全球中追求獨立的地方》文章,這篇文章中指出加泰隆尼亞、蘇格蘭、格陵蘭、魁北克、台灣五個地方因為歷史、文化、語言和政治的差異追求獨立。其中關於台灣的部分講的都是台灣人已知的事,對於其它四地有簡單的介紹。其實台灣與這四個地方有一點不同,這些地方目前政治上隸屬於四個國家,台灣則從未被中共的中國統治過。新頭殼翻譯了這一篇,也改了 BBC 的標題,版主則選取譯文的部分。

「台獨論述與策略研究所」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下為譯文節錄:
BBC:全世界下個獨立的國家?
〔新頭殼newtalk | 鄭凱榕 編譯報導 發布 2016.02.08 | 04:32 PM | 更新 2016.03.11 | 11:55 AM

最近,加泰隆尼亞的領袖誓言脫離西班牙,而 2014 年蘇格蘭舉行脫離大英(Great Britain)的獨立公投。政治自由並不總是目標,運動也不總是有成果。但不管所發生的變化,在地人民常常指出自身獨特不同的文化驕傲,或是地理位置上的分離,因此讓他們追求獨立。BBC 訪問了一些居民,試圖尋找獨立運動如何影響日常生活,以及即將發生的事件可能如何影響未來。

CataloniaSpain(加泰隆尼亞,西班牙)
加泰隆尼亞已經是個自治的社群,在 2015 9 月選出了支持分離主義的地區領袖,他誓言在 18 個月內帶領加泰隆尼亞從西班牙分離。獨立運動風起雲湧,2016 年將會成為攻防激烈的戰場。

加泰隆尼亞位於西班牙東北部,對於住在這裡的居民來說,態度廣泛分歧。世界上最大的外國人居住者支援網路 NGO 組織「InterNations」在巴塞隆納(Barcelona)的民間大使、原來住在芬蘭的紐克南(Elina Nykaenen)表示:「在所有我曾經住過的地方,我的哲學一直是尊重任何當地人民想要的。我相信人民有權力,而且可以表現出來,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爭取獲得。」

其他人則對於表達他們的支持較為遲疑,當問到新國家是否會是歐盟(EU)的一部份,以及這將會如何影響到工作情況的時候。原來住在墨西哥市的孔德(Paul Conde),同樣也是一位「InterNations」民間大使說,許多企業已經正在遷出巴塞隆納,因為對於可能的變局有所遲疑。

「關於成為獨立和做我們自己的決定,有許多的雜音」,孔德說。「但是之後結果呢?譬如會在歐元區之外?以及要創立新國家所需要的資源——從金錢到所需的時間?」

雖然有著不確定性,加泰隆尼亞自治區首都巴塞隆納,依然是個持續增加人口的熱門居住地。外籍人士已經買進大量的房地產,這使得物價升高——雖然居民仍然表示相較於歐洲其他地方,物價仍可負擔。由於湧入的人口,要了解當地人民的心聲比較困難。「許多人對於外國人住在這裡,似乎常覺得還是有些受擾」,紐克南表示。「要靠近加泰隆尼亞人(Catalans),或是被他們所接受,是相當困難的。」也就是說,投入在學習當地加泰隆尼亞語言和文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恩典區(Gracia),在巴塞隆納市中心西北方 4 公里處,對於外籍人士來說是非常熱門的腹地。紐克南說:「這是非常家庭取向的地方,有著數不清的廣場,小朋友、爸爸媽媽、阿公阿嬤和鄰居們每個下午都聚集在一起。這也是這個城市最波希米亞風的地方,有著瑜伽、藝術,和對於多元生活方式更為開放的態度。」

維拉奧林匹克海灘(Vila Olimpica)和波布雷諾(Poble Nou),在市中心東方 4 公里處,深受那些想要靠近海洋的人們喜歡。

Scotland, Great Britain(蘇格蘭,大不列顛)
2014 9 月,舉行了蘇格蘭獨立公投,詢問蘇格蘭公民:「蘇格蘭是否應成為獨立的國家?」接近 45% 的公民回答是,而有 55% 則想要繼續留在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即使是為了經濟理由在公投中投下反對票的居民,依然覺得有強烈的文化獨立感。InterNations」在愛丁堡(Edingurgh)的民間大使、來自加拿大的威爾(Mark Ware)說,「蘇格蘭人民非常自豪於他們獨特的文化和歷史遺產,並會在許多微妙之處表現出來。地方傳統、美食和文化都非常著名,蘇格蘭人民對於他們的運動明星和其他讓蘇格蘭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人都感到非常驕傲。」

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的居民極度有禮,威爾表示,當地人對於外國人有些「冷淡」(standoffish),而且相較於蘇格蘭最大城市格拉斯哥(Glasgow)當地人來說更為自我克制。

Greenland, Denmark(格陵蘭,丹麥)
就像蘇格蘭是在大不列顛聯合王國之中的領地一樣,格陵蘭也是在丹麥王國中的自治領地。雖然從史前時代開始,這個島嶼就有人居,挪威和冰島人從西元 986 年起就在這裡建立定居點,而後在 1814 年格陵蘭成為丹麥的殖民地。

2008 年,格陵蘭人成功地投票取得更大的自治權,現在他們擁有完整的司法體系、礦產使用、航空和警察系統。丹麥依然掌控著外交政策和國防,而格陵蘭由於人口稀少,意味著和丹麥之間的聯繫很難被打破。

格陵蘭首府努克(Nuuk)的原住民克萊斯特(Janus Chemnitz Kleist),目前是海達路德(Hurtigruten,挪威語:快速航線)郵輪格陵蘭旅程的導遊。他說:「當然我也很想我們能夠盡可能獨立。但是事實上這非常困難,因為我們在格陵蘭的人數是那麼少,而我們的福利系統非常仰賴丹麥的金錢,也有丹麥人在此生活。」

格陵蘭人持續討論完全的獨立,並將和丹麥永遠維持緊密的關係。大多數的格陵蘭居民說丹麥語和英語,雖然當地因紐特(Inuit)語,也就是格陵蘭語(Kalaallisut)自從 2009 年起已經成為官方語言。

但是格陵蘭有著強烈的文化差異,部分是因為人口密度高。「即使是在格陵蘭最大的城市努克,每個人都彼此認識」,出身丹麥、曾經住在努克的艾利格(Line Ehlig)說:「所有的公民,格陵蘭人、丹麥人和其他國籍的人,都居住在一個大社群中。大部分在丹麥的人,甚至沒有大多數格陵蘭人一半的樂善好施。」

格陵蘭島上 6 萬居民,有 1/3 住在努克,這是格陵蘭的首府和最大的城市。

Quebec, Canada(魁北克,加拿大)
加拿大省份魁北克在 1995 年只差幾票就能成為獨立的國家,當時這項獨立公投的投票率創紀錄之高。雖然當時反對的票數佔 50.58%,但是魁北克不管是在文化上還是政治上,依然是維持著強烈的獨立狀態的區域。當加拿大其他地區都屬於移民者的國度(settler nation),有來自全世界的外籍人士定居時,魁北克依然相當與眾不同,可以感受其淵源自法國的根脈。

魁北克透過法律,認真重視法語,所有的標誌必須主要以此官方語言書寫。但是,魁北克省最大的城市蒙特婁(Montreal),對於英語使用者來說,依然是容易導航旅遊的。

(魁北克的)法語,和法國文化、生活方式、教育系統,對於加拿大來說獨特不同,所以這給了魁北克省一種不同的氛圍,以及一種加拿大其他地方所沒有的『文化』」,來自墨西哥、現在於蒙特婁工作的史考特(Christian Scott)這樣表說。

魁北克強烈的獨立感,帶來了某些其他優勢。「魁北克人具有強烈的意志,都是自由的思考者,這帶來了豐富的文化和藝術。住在蒙特婁的藝術家平均比加拿大其他地方來得多。」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台灣,中華民國)
今年 1 月,民進黨贏得台灣的總統大選,再次讓這個自治國家從中國獨立的議題回到鎂光燈的焦點下。

由於政治的敏感性,大多數當地人對於獨立這個議題保持沈默,但是越來越多居民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這使得這個議題持續發燒。

在台灣首都城市台北,很容易參與政治。「在選舉期間,街頭到處都可以看到遊行、標語和國旗」,目前住在台北的美國籍外籍人士華倫(Jason Warren)表示:「我遇到許多計程車司機想要討論美國力量如何驚人,我們需如何藉由這股力量做更多的事情,以及台灣和美國如何分享對於民主和辯論的熱愛。」

除了政治以外,台北居民熱愛這個城市的美食,這裡有上千種選擇,而且有來自全世界的所有料理。

BBC 更正:這篇文章稍早的版本錯誤地將台灣標註為「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一部份。這個國家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本文已更正。

BBC 原文:
LIVING IN PLACES SEEKING FREEDOMResidents from Barcelona, Edinburgh, Nuuk, Montreal and Taipei share what’s it like living in a city that’s fiercely independent.
BBC By Lindsey Galloway, 2 February 2016
網址:http://www.bbc.com/travel/story/20160128-living-in-places-seeking-freedom


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

《香港花了 40 年的時間認識台灣,中國呢?》

香港花了 40 年的時間認識台灣,中國呢?

從民進黨成立前的黨外運動起算,開放的香港大概花了 40 年的時間認識台灣。從現在起算,中國是不是也要花這麼多時間了解台灣?
陳立民(陳哲)

下為 2017/2/6兩則新聞的片段:
遠離中共統治 香港移民台灣人數創16年新高
根據香港《東方日報》報導,雨傘運動發生時的 2014 年,共有港澳居民 697 人移民台灣;2015 年則有 891 人移居台灣;去年發生旺角衝突後,共有 1273 名港澳居民移居台灣。
移民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許大衛表示,以前移民台灣 1 個月內僅有約 10 宗,但去年每月平均有 20 30 宗。許大衛說,台灣的投資移民門檻升幅較其他國家低,加上當地文化、語言與香港相近,而且物價平穩,吸引不少港人移居台灣。
香港城市大學專業持續進修學院學術統籌宋立功指出,自從 2014 年雨傘運動和 2016 年旺角衝突後,香港社會撕裂變得「非黑即白」,香港民眾對政治失去希望,行政立法關係愈來愈混亂。宋立功說,香港政府未能處理房價和民生等問題,讓港人選擇遠離是非之地。(自由時報,2016/2/6)

移民潮再現?去年 1273 港澳居民投奔台灣 16 年新高

回顧台灣在香港人演中的變化,香港在 80 年代蓬勃發展,曾一度認為台灣是落後之地。到了 90 年代台灣的民主化浪潮後,更因為立法院的打架場景,讓港人對於台灣的民主保持著懷疑的態度。 然而,在香港「回歸中國」、與中國簽署 CEPA 經濟合作後,經濟不但沒起色,還壓縮到了香港本地的資源,從奶粉、幼稚園、生活空間的爭執,加上在「反國教」、「光復上水」、「雨傘革命」、「議員宣誓無效」等風波後,香港與中國的關係漸行漸遠。 2012 年更是港人看法轉變劇烈的一年,香港特首梁振英在爭議的選舉下,上台執政,台灣則是一人一票選出馬英九擔任國家領導人。而對手蔡英文在敗選感言的「最後一哩路」所展現的器度,更是令那時候的香港年輕人熱烈討論。兩地政治型態的差異,一來一往之間,加深了港人對台灣的嚮往與想像。(上報,畢翔/綜合報導)

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致命中國》中文影片出爐 揭露中國無數黑心行為】

《致命中國》製成此八十分鐘的影片見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XFHqU_V1-Q&feature=youtu.be

下為兩則相關報導:
《致命中國》中文影片出爐 揭露無數黑心行為
〔自由時報即時新聞/綜合報導2017-02-05  08:59

美國國家貿易委員會主席納瓦羅(Peter Navarro)與川普政策顧問安一鳴(Grey Autry),曾合著《致命中國》一書,讓川普大讚是了解中國的絕佳途徑。此書隨後拍成紀錄片,最近中文版影片終於曝光,當中揭露無數中國黑心行為。

《致命中國(Death by China)》在本月 2 日上傳到 YouTube,影片長達 80 分鐘,痛斥中國以謊言、偷竊和欺騙發起了貿易戰爭、為了強化製造業的優勢而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工人權益被剝奪、大量仿冒與盜版、對人權的漠視如迫害西藏、向法輪功成員執行酷刑、強摘人體器官、有毒食品如毒牛奶,還有軍事威脅和操縱匯率等等。

在這 1 小時 20 分鐘內,將中國的各種黑心行為完整呈現,也難怪中國各大網站皆禁止此片上傳,但為了服務會翻牆的中國人,還有另外一個簡體中文版也在 YouTube 上,也許有些中國人看完後會更理解自己的國家。

從紀錄片《致命中國》了解川普中國政策
〔大紀元20170203日訊 記者鍾元台灣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任命《致命中國》作者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主掌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納瓦羅將該書內容拍成紀錄片,川普也曾為這部紀錄片寫推薦語。川普當選後,這本書更加熱門,最近有人幫紀錄片配上了中文字幕。

致命中國》於2011年出版,作者為納瓦羅及安一鳴(Greg Autry),兩人在本書結尾部分反覆地強調,他們反對的不是中國,而是中共。他們熱愛中國文化,跟很多中國人是好朋友。

他們在該書的扉頁提到:「獻給所有的中國朋友們。希望他們有一天能自由地生活。在那一天到來之前,請大家多保重!」

川普被《致命中國》這本書的内容所觸動,並牽線找贊助協助了紀錄片《致命中國》出爐。紀錄片由馬丁.辛(Martin Sheen)主持,彼得.納瓦羅是該紀錄片的原著作者兼導演。紀錄片上映時很受歡迎,後來免費公開。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吳惠林表示,川普的中國政策盡在《致命中國》,該書非常詳盡地披露了中共如何侵犯人權、利用監獄犯人充當奴工大量生產有毒物品、大肆破壞生態環境、向世界輸出腐敗、操縱匯率、進行瘋狂的軍事擴張、肆意擾亂國際秩序等,為讀者呈現了中共統治下中國的真實面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川普看完後給予極高評價,並向周圍朋友大力推薦。

吳惠林說,川普專門為該紀錄片寫了推薦語:「《致命中國》說得很對,這部重要的紀錄片用充分的事實、數據和洞察力,描述了我們與中國之間存在的問題。我強烈推薦大家觀看」。

吳惠林表示,川普的勝選讓人想到美國前總統里根,川普和里根的立場一樣是反共、重視公平貿易,川普未來的施政主軸強調美國再強大繁榮,要讓人民生活提升。他認為美國會對中共採取強硬立場,美中貿易戰一觸即發。

此紀錄片結合了訪談和調查, 關注中國人權現況,以及中共如何利用不公平貿易手段傷害美國利益。導演從貨幣操縱、不公平貿易政策以及致人死命的商品三個角度說明中共對美國的威脅。中國 2001 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大量經政府補貼的產品進入美國,造成 57,000 個工廠關閉,2,500 萬美國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在很多地方,美國工人的最後一份工作就是拆機器運到中國去。為製造業服務的其它行業,包括研發等都隨之全面遷移,是美國大量失業的禍根。

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主席沈丹寧在影片中說: 「我們和中國開始了貿易戰,偷竊、說謊、欺騙都是中共玩的花樣。

前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首席經濟師Peter Morici表示:「成功的自由貿易對大家都有利,但我們和中國之間沒有。」

美國製造科技雜誌出版商 Richard McCormack 說:「中國以 1/10 的價格出售美國生產的物品,他們作弊得相當厲害,而且以此作為主要、大規模的方式處理所有情況。」

在紀錄片裡,美國華裔作家章家敦說:「我們看到,特別是過去這些年來,中國在往錯誤的方向發展,不僅僅是人權倒退,和鄰國之間的關係、經濟發展,所有你想得到的,都在全方位倒退。

責任編輯:林妍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沈大偉談未來美中關係的五大變量

川普將對付中國,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教授沈大偉(David Shambaugh)一月底在《亞洲政策》上發表的一篇關於美中關係的文章,非常值得閱讀。

下為美國之音對此文內容的簡述:
離婚不是選項:沈大偉談未來美中關係的五大變量】
VOA 美國之音 斯洋 2017.02.03 02:13

華盛頓— 
美中兩國關係自美國新總統唐納德·川普上任以來充滿了變數,甚至有惡化的跡象,未來美中關係將如何發展?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教授沈大偉(David Shambaugh)最近發表文章指出,美中政治中的五大變量將會影響雙方關係的發展的軌跡。他也以婚姻關係比喻美中關係,他說,這可能不是最好的婚姻,但是離婚不是選項。

沈大偉 1 月底在《亞洲政策》上發表文章,建議美國與中國打交道時,要進行“強悍接觸( tough engagement)”,但同時,也要“管控競爭”。

他說,川普接手的美國與中國摩擦的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兩國在軍事和安全上、在亞太影響力方面、在國際地緣戰略方面、在意識形態和政治領域、在商業領域都充滿著競爭。他說,雖然令人遺憾,但是,這也將是兩國關係的“新常態”。他說,在一些權力轉移論者眼裡,美中目前的關係應該是一個守成大國和一個崛起大國之間最不穩定,也脆弱(vulnerable 的時期。

沈大偉說,兩國政府最大的任務,更準確地說,最大的責任,就是要管控這些競爭,免得讓雙邊關係滑向全面對立。他說,這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雙方官員應該意識到,兩國關係中有些更深層面的力量會影響到兩國管控的能力。他在文章中列出了五大變量,他說,這些變量很可能會影響美中未來的關係。

中共政治上的不安全感
沈大偉在文中指出的第一個變量就是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的不安全感。沈大偉解釋說,中國共產黨一直認為“西方敵對勢力(主要指的是美國)要顛覆共產黨的統治,而且這種看法深深地植根於官方的心理和宣傳中。他說,如果川普政府只關注美國內政,這可以緩解共產黨的這種看法,反而消除了兩國關係中的某種緊張成分,這一點應該是北京所歡迎的。

沈大偉說,鑑於川普在競選中對中國的人權和中國內政並沒有做出任何評論,因此這種緊張成分未來可能會減退,雖然兩國在經濟和戰略上的緊張還會繼續。

沈大偉說,川普是商人出身,而商人通常都會認為談人權並無助於推進自己的商業利益。

不過,沈大偉又說,川普政府的強硬派可能會批評中國壓制人權,也有很能會給中國施壓,這樣可能會造成相反的效果。

川普自己是第二大變量
沈大偉認為川普本人是兩國關係中的第二大變量。他說,川普已經向世界證明他是不可預測的,而且對世界事務的了解也不充分。

沈大偉說,川普很明顯對中國沒有好感。川普經常批評中國的一些行動。他甚至打破禁忌,質疑兩國關係的基石“一中”政策,並與台灣領導人蔡英文通電話。

沈大偉說,川普以前的美國幾位總統一直遵循“接觸”政策、支持“一中”政策,和其他做法,中國已經習慣美國這樣的做法,所以川普本人是一大變量,因為他偏好公開和尖銳地指責他人,而中國的政治文化對公開批評的容忍是有限的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最近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記者採訪時表示, 中國會密切關注川普總統當政後的言行,也做了最壞的準備。

中國的民族主義和對全球領導力量認可的需求
沈大偉說,中國國內日漸上漲的民族主義以及中國希望被認作全球的領導力量的需求是影響美中關係的第三大變量。他說,中國這樣的想法非但不會改變,只有可能還會越來越強烈。他說,中國相信“自己的時代已經來到”,而美國現在是陷入了長期的衰落之中。

他說,這個原因之所以可以成為影響兩國關係的一個因素,是因為這樣的看法可能會導致中國雄心過大,挑戰美國,甚至可能會挑釁美國,從而引發衝突。

另一方面,他說,美國充斥著“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思維,對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力問題感到敏感,所以一旦中國要試探的話,美國不太可能退縮。他說,台灣問題、南中國海、東中國海、朝鮮以及不經意的軍事事件,任何一點,都有可能導致衝突。沈大偉說,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下,任何一個偶發事件都可能會引發非理性的反應和真正的衝突。

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國家利益和戰略地位
沈大偉說,兩國關係的第四個變量是美國如何定義自己在亞太和東亞地區的國家利益和戰略地位。

他說,如果美國採取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立場,也就是說,不允許力量對等的競爭對手出現,否定中國的戰略空間,那麼兩國間發生摩擦和軍事對抗是遲早的事。

但是,沈大偉說,如果川普像他競選時示意的那樣,將美國撤出亞洲,這樣一來,中國的戰略壓力得到緩解, 兩國因此反而有可能會改善關係。他說,這樣的結果在歷史上也可以找到類比的。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和英國就是。英國將在西半球的勢力範圍讓給美國,避免了當時時代的修息底德陷阱。(即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沈大偉說,中國一直把西太平洋視為自己家的“前院”,對美軍在自己的沿海地帶的存在特別敏感,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在那裡行動應該小心一些才好。

與此同時,他說,中國也應該接受這樣一個事實,美國從  1900 年開始,特別是  1945 年之後,就是一個太平洋國家,而且正是因為美國的戰略存在以及美國在亞太建立的盟友關係,保護了亞太帶地區  1975 年以來的和平與穩定。他說,所有的國家,包括中國都從美國在亞洲的存在中獲益,沒有國家願意美國撤出或是被趕出太平洋。

區域國家的行為
沈大偉說,亞太地區國家的行為選擇是美中關係的第五大變量。

美國在亞太地區有五大盟友,包括日本、韓國、泰國、澳大利以和菲律賓。另外,有四個國家因為戰略利益與美國站在一起,這幾個國家包括越南、新加坡、新西蘭和印度。

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蒙古、老撾、斯里蘭卡、尼泊爾和孟加拉國等幾個國家在戰略上保持中立。巴基斯坦和柬埔寨選擇與中國站在一起。

沈大偉說,這些國家如何在美中的競爭關係中自處也是一個重要的變量。他說,沒有一個國家希望被迫在美中之間做出選擇。他說,這些國家都在走鋼絲,經濟上,希望與中國和美國都保持密切的聯繫,但是在安全上,更多國家希望加強與美國的聯繫。他說,除了巴基斯坦外,亞洲基本上沒有國家希望尋求中國的安全保護,相反很多國家都對  21 世紀的附屬國關係表示懷疑。

沈大偉說,1972 年以來,在歷經了九屆美國總統、六位中國領導人後,雖然美中之間一直存在摩擦的成分,但是最終兩國關係還是存續下,並繼續發展。但是,現在的情況不同,現在的這些外部和內部力量都不是哪一個領導人可以完全控制的。

鑑於美中關係是世界事務中最重要的關係, 沈大偉建議雙方以一種責任感來管控這個關係,對對方的觀點保持敏感、做出符合實際的妥協。他說,雙方應該意識到,如果兩國不能管控這些競爭面, 這對兩國、對亞洲、乃至對全世界都是災難。他最後說,雖然美中之間不是好的婚姻,但是離婚不是選擇。

網址:http://www.voachinese.com/a/david-shambaugh-us-china-02-02-2-17/3703585.html

《文化政策應重視普世價值文化 而非本地特色文化》文化差異應該是要被超越的

《文化政策應重視普世價值文化 而非本地特色文化》

文化基本上只是特色。特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普世價值事務上的成績。台灣不須強調台灣特色,而需注重台灣達到在舉世認為重要的項目尚有優良的表現。當今世界重視的是這些大家共同關注的事物,而非各國的特殊僻好。優秀的表現也可帶來利益。文化政策應重視普世價值文化,而非本地特色文化。

下為兩則新聞,其中一則是關於民主,這是最重要的,因為民主是國家的基礎,或使國家運作的機器。另一則的醫療福利就是普世價值。

「文化理論光譜研究」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3 Feb 2017




文化差異應該是要被超越的,文化傳統也應該要去蕪存菁,提昇到普世價值。文化差異與民族文化不應被保存為特色,更不應被弘揚。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下為這兩則新聞:
超越美國! 台灣 10 年來首次躍升「最自由」國家
〔自由時報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 2017-02-01  09:33

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今天公布 2017 年世界各國自由度報告,在這 10 年以來,台灣自由程度首次躍升至「最自由」超越美國!

根據「自由之家」公布的 2017 年世界各國自由度報告顯示,台灣在滿分為 100 的評比下、自由程度得到 91 分,「政治權利」與「公民自由」兩大項評比指標,都得到「最自由」的評價,台灣的自由程度是 10 年首次躍升至「最自由」。

物價低、醫療佳 台灣獲選「最佳僑居國家」
〔自由時報即時新聞/綜合報導 2017-01-31  18:36

台灣獲選為「最佳僑居國家」,獲獎原因是優良的醫療品質及低廉的物價。
外國網站 InterNations 依據醫療品質、基礎建設、物價、治安等生活品質指標,對 1.4 萬名國際外派人士進行調查,選出 21 個最佳僑居國家,其中台灣以醫療品質高和物價低等優點獲選為榜首。

前十名的國家分別為:
1.台灣
2.
奧地利
3.
日本
4.
西班牙
5.
哥斯大黎加
6.
馬爾他
7.
捷克
8.
新加坡
9.
德國
10.
瑞士

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96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