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理性哲學與傳統感性思想 感性思想的內容》

《理性哲學與傳統感性思想 感性思想的內容》

西洋哲學史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一詞狹義的用法是用於區別經驗主義,廣義的用法則甚至包括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個人提出一個「理性哲學」的概念,專指歐洲自文藝復興時代開始發展出的哲學,包括狹義的理性主義、德國康德等的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個人的「理性哲學」概念是用於區別歐洲文藝復興以前的傳統哲學。

個人認為「人腦同時有感性與理性兩組運算器在運轉」。個人有個特殊的「感性」概念,個人的「感性」是指人的動物性(可簡稱「人動物性」)或是人生下來就配備的軟體或人天生內建的運算器,詳細地說也可稱為「人天生內建的思維模組」,因為它除了運算能力外也包括些固定內容。至於個人的「理性」概念消極的是指能夠非常地超脫、免受制於此感性運算器影響的能力,積極的則是指能非常地邏輯地、可能性地思考,更且能非常地建立出人之主體性的運算能力。感性與理性這兩組運算器同時在人腦內運算。「理性哲學」能夠非常地且有意識針對性地排除感性思維模組的影響,以上這些「非常地」意味著無法完全地。

歐洲傳統形而上學家皆提出對宇宙最後原理的與人優越地位的理論。同樣,中國傳統儒道形上學甚至有些對從論述開始就知天知地、肯定天道的存在與天人相感。歐洲傳統哲學與東方哲學卻認為不知這些就是沒有哲學的慧根或靈性,或尚未頓悟或未打通任督二脈。個人認為這些其實是它們的預設或意識形態。這些預設或意識形態個人就是一些感性思想的「固定內容」。「感性」不止是不邏輯的思考方法也包括了一些固定內容。歐洲上古與中古哲學以及東方哲學,應視為感性思想,以別於個人的「理性哲學」。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6 Nov 2018

《真理與知識》

《真理與知識》

歐洲自文藝復興時代開始理性哲學與科學同步發展,這是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科學有一特質就是它不斷地研究,但是「不知最後的結果與原理」,譬如物理學到現在對於宇宙的原理還在探索中,承認不知最後原理,個人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知識。相對於科學,歐洲傳統形而上學家皆提出對宇宙最後原理的理論。

科學「做學問」或研究是繼續不斷地在追求真象真理,拓展新的地平線或新境界,反之傳統形上學都知道最後原理,甚至從開始就知道它,「做學問」或研究只是把這些已知的講得更細、更完整。科學的力量極大,它揮舞現實,反之,歐洲傳統形上學自吹自擂,對現實沒有影響力。

個人認為「不知最後結果與原理」這個研究性質是「知識的性質」,也是「知識成立的必要條件」;知識或學問或學術的目的在追求真理與真相,在「知識的性質」與「知識成立的必要條件」裡我們看到了些「真理與知識的關係」。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6 Nov 2018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從國民黨藍軍的瘋狂與越矩記錄2018年選舉的激烈戰況

這次2018地方選舉戰況激烈。國民黨這幾年輸怕了,輸得沒希望了,輸得沒臉見人。這次在高雄國民黨提名人韓國瑜處他們看到希望,渴望勝利,藍軍傾巢而出,他們的腎上腺素飆高,瘋狂、亢奮。

兩段短片可做為這次戰況的證據。一段影片中韓國瑜支持者在造勢晚會結束後,在捷運車廂內竟然大聲高歌,完全不顧車廂內其他人感受。這當然對外觀感不好,但催動了強大的動員力量。

另一段影片中韓國瑜掃街拜票跟隨者的機車占據反向車道,逆向行駛,不顧對向來車安全。


這高潮。

這高潮。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評量執政三件事 蔡英文執政經濟好

執政個人看三件事,一是兩岸政策是否穩定台灣安全與向台灣獨立前進,二是經濟因為這可吸引中間選民,三是社會正義。從以上大體看個人覺得蔡英文做得不錯。當然蔡英文在司法改革、婦聯會等事做得不好,這些可批評,要改進。但蔡英文的執政大體是好的。
而且要了解百年後台灣人也不滿意台灣總統的。日本過去25年換了18位首相,沒人才。美國民主兩百多年,總統總是被批評。以後回顧歷史,個人相信比較民進黨各任總統,蔡英文是比較好的一位。
許多人說經濟不好,這是自己無知。蔡英文與民進黨執政的經濟很好,十月份上市櫃公司營收是證明。看今日兩大財經報紙的新聞頭條。

11/13 經濟日報-3.3兆 上市櫃營收飆新高
上市櫃公司10月營收在蘋果供應鏈、NB等族群帶動下,以3.32兆元寫下歷史單月新高;累計前十月營收逾28兆元,約增一成,同樣改寫歷史新猷。

11/13 工商時報-上市櫃10月營收創新高
台股基本面仍強健,全體上市櫃公司10月合併營收達3.32兆元,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年增11.65%,營建業、水泥業、油電燃氣業是10月營收年增表現最佳三大業態。累計前10月合併營收達28.66兆元,亦同步寫下歷史新高紀錄,年增9.89%。

11/15 經濟日報-上市櫃 Q3獲利衝新高 上市櫃公司第3季受惠旺季效應與新台幣走貶,加計金控自結獲利之後的整體獲利達6,523億元,創單季新高,季增10%,年增1.3%;累計前三季總獲利為1.78兆元,為歷年同期最佳,年增13%。展望本季,分析師認為,大環境變數增加,成為整體獲利持續衝高的阻力。 11/16 工商時報財經︰創史上單季第3高!累計今年前3季達2,441億元!上市櫃Q3大陸收益千億 未受中美貿易戰烽火影響,上市櫃公司第3季認列大陸轉投資收益,一舉衝上999.79億元,逼近千億元,為歷史單季第3高,累計前3季達2,441億元,更創歷史同期新高。

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台獨四論之二 : 客觀條件 台灣獨立並不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

更進一步,配合美國顛覆中國。

台灣獨立並不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

面對中國,台灣無法保護自己,。

個人一向不認為支持台灣獨立符合美國最大的利益,因為為了台灣與中國成為百年世仇及把龐大的中國市場拱手讓給歐日都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最大的利益可能是台灣能促進中共垮台及引導中國未來發展的角色;如果台灣獨立了就比較難勝任這些角色。不過這是美國的最大利益,未必是台灣最大的利益。

台灣人要思考長期處於擁有高度安全實質獨立但不能法理獨立狀況的可能性。政治是無限可能性的藝術,個人認為不要陷入國家與非國家的二選一迷思。個人在國際政治理論上甚至反對國家主義,認為國家這個制度未來將會消失,歐盟就是這方面的先行者。台灣如果自己主動宣佈法理獨立,個人認為即使川普會反對,因為這不符合美國優先。台灣法理獨立最佳的機會其實是中共進行武力統一台灣時,這時美國會介入,在這種情況下武統多半失敗,這時中國人比較不會怪罪美國。台灣最高策是誘導中國武統,但操作太困難,必有損失,甚至可能失敗。

總之,台灣比較實在的政策,個人認為是持續增強實質掌握台灣作為獨立國家的能力,看有沒有法理獨立的機會;如果沒有,就是繼續多撈些經濟上的好處。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31 October 2018


今日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 Brent Christensen (酈英傑)舉行上任後首次記者會,這個「首次」在AIT新聞稿上也被重點標示,這表示強調這有定調地位。看FBAIT網頁,酈英傑處長提出任內將聚焦的四個優先事項,又稱為《四個增進》。不看內容我們就可大部分猜到,再看其內容:增進美台安全合作、增進美台經濟與商業關係、增進台灣在全球社會的角色、增進美台人民的關係。個人認為重點是把「安全方面的合作」放到第一位,這顯示台美現在不是一般國家關係,也不是平時關係,而是比較有安全、國防顧慮的時代。這點要和4日美國副總統彭斯的講話比對,個人認為他未講出的是,台灣處在民主世界對抗最大專制國家的最前線,以及台灣作為中國發展的範本。Brent Christensen 數次提及《台灣關係法》,以及強調美國一向按此法行事。這讓個人想到《舊金山和約》,這大概是美國官方從不提的。此外,他又講「美國反對片面改變現狀的企圖」 (We are opposed to unilateral attempts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這句話在「維持現狀」的台灣現在政府是超級敏感的詞彙。如果AIT處長不講,可能美國有所暗示,但他把這話講出,台灣人就要聽進去與多想一想。

台灣必須配合美國的戰略。

自1979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以來,美國把台灣視為一個政治實體,稱之為Taiwan,立下《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並協助台灣維持「兩張名片」 的蹺蹺板現狀;當台獨工作者試圖消滅第二張名片的時候,美國就幫助其對手,所以柯林頓罵李登輝,小布希罵阿扁;當親中親統者冒頭時,美國就加碼台獨工作方。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1118/38182999/

以下先為AIT新聞稿的短短一句話提示的重點與全文網址:
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今天舉行上任後首次記者會,酈英傑處長表示,他在擔任美國在台協會處長的任內將聚焦的四個優先事項,又稱為《四個增進》:即增進美台安全合作、增進美台經濟與商業關係、增進台灣在全球社會的角色、增進美台人民的關係。
處長致詞稿全文請見:https://goo.gl/u2ExFc
At his first press conference held today, AIT Director Brent Christensen outlined four areas of cooperation he hopes to promote during his tenure as AIT Director, 《四個增進》:Promote U.S.-Taiwan security cooperation; Promote the U.S.-Taiwan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hip; Promote Taiwan’s role in the global community; and Promote people-to-people ties.
Read the full text of Director Christensen’s remarks: https://goo.gl/yHwMaH

以下再看自由時報的相關簡短新聞,個人認為標題下得不好:
AIT處長酈英傑:美國有義務支持台灣對抗脅迫
〔自由時報 即時新聞 記者呂伊萱/台北報導2018-10-31 12:23

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Brent Christensen)今天召開駐台第一次記者會,宣示在台首要工作為「增進美台安全合作」,酈英傑引「台灣關係法」強調,美國有義務支持台灣維持充足的自我防衛來對抗脅迫,此政策在過去7屆美國政府皆一致。

酈英傑宣示在台工作的優先項目為「四個增進」,首要項目即為「增進美台安全合作」,另包括「增進美台經濟與商業關係」、「增進台灣在全球社會的角色」與「增進美台人民關係」。

酈英傑於今年8月到任,是其外交生涯中第三度派駐台灣,今天於AIT美國中心舉行首次記者會,致詞並接受媒體提問。酈英傑說,緣份把他和他的家人一次又一次帶回台灣,他相當高興能回來擔任AIT處長。

酈英傑說,亞洲有崛起大國、成長的經濟體,同時仍有許多歷史宿怨未解,在此之中他讚許台灣是亞太區域正面故事中的重要角色。而在「台灣關係法」將滿40周年之際,美台關係歷史意義非凡,也將展望未來如何持續強化和擴展關係,「立穩根基、共創未來」。酈英傑並引用「台灣關係法」重申,美國對台政策從未改變,「台灣關係法與美中三公報一直是美國一中政策的基礎」,也指引美國與台灣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

酈英傑引用「台灣關係法」條文說明,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台灣的前途之舉,即代表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全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美國也反對片面改變現狀的企圖,歡迎台海兩岸努力進行減少衝突、改善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對話。

酈英傑也藉此機會宣示在台工作的優先項目為「四個增進」,首要項目即為「增進美台安全合作」,另包括增進美台經濟與商業關係、增進台灣在全球社會的角色與增進美台人民關係。酈英傑強調,增進安全合作與改善台灣自我防衛能力是攜手並進的,例如最近批准的軍售案。美國有義務支持台灣維持充足自我防衛能力 以對抗脅迫,此項政策在過去7屆民主黨、共和黨政府都維持一致。

媒體問及美台是否會於11月在台海進行聯合軍演?對此,酈英傑則說他沒辦法回答細節,應由美國國防部說明。不過他也特別強調,美國的印太戰略明確支持在印太地區應有自由開放的航道,美國會依循這個原則進行相關活動。

除了將強化美台安全合作,酈英傑也表示,美台強健經濟關係使雙方得以繁榮,進一步改善經濟關係是值得努力的方向,台灣在數位經濟、能源及基礎建設等領域,能夠扮演重要角色。

酈英傑也將台灣參與國際社會列入優先事項說,美國一向支持增進台灣在全球社會的參與,並大力發聲,因應流行病、跨國恐怖主義與不實訊息傳播等全球問題,實在不能讓對眾人貢獻良多的社會被排除在世界之外。回答台灣被國際刑警組織拒絕與會的相關問題時,酈英傑也說道,前兩週台美才在華盛頓,就台灣的國際組織參與召開雙邊會議討論。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597406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政黨政治在政治制度與選舉制度的關鍵地位》

《政黨政治在政治制度與選舉制度的關鍵地位》

在政治制度上,個人認為內閣制優於總統制,因為黨同伐異所以三權獨立運作相互監督制衡的功能實際上很少發生。真正能達到監督與制衡作用的是政黨鬥爭。政黨如號鬥的狗,政黨政治如數隻好鬥的狗天涯纏鬥,鑽進任何可能隙縫窮追猛打,廣度與深度遠超過三權。基本上,政治制度可能應以政黨政治作為政治的基礎設施,取代舊有的三權分立體制,因為政黨才有源源不斷的政治動力。政黨鬥爭或低水準的政黨政治可避免極權政體剝奪人民權利的政治危險;在優質的政黨政治溫床之上,則可逐漸培養出中立的、專業的、價值的權力,包括三權分立與制衡體制。

在選舉制度上,因為政黨政治優於三權分立,所以選舉應選黨不選人。如何選黨呢?選擇政黨的標準有下列的順序:先看政黨的理念,再看政黨的腐敗程度,最後才看政黨推出的人選。如果政黨嚴重腐敗,則這個黨表裡不一,其理念也變得無意義。人選為何只在第三位?因為適當的人才是否有機會出頭要靠運氣,或有無群眾魅力,但這些與政策的優劣其實無關;如果政黨優質但候選人弱,他當選後可能需與黨內更多人分享權力、集體決策,優質黨內較多沒機會出頭的人才。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3 Oct 2018



上述理論以個人提出的「政治學的第一原理」與「政治學的兩大原理」為基礎。

《政黨政治在政治制度與選舉制度的關鍵地位》

《政黨政治在政治制度與選舉制度的關鍵地位》

在政治制度上,個人認為內閣制優於總統制,因為黨同伐異所以三權獨立運作相互監督制衡的功能實際上很少發生。真正能達到監督與制衡作用的是政黨鬥爭。政黨如號鬥的狗,政黨政治如數隻好鬥的狗天涯纏鬥,鑽進任何可能隙縫窮追猛打,廣度與深度遠超過三權。基本上,政治制度可能應以政黨政治作為政治的基礎設施,取代舊有的三權分立體制,因為政黨才有源源不斷的政治動力。政黨鬥爭或低水準的政黨政治可避免極權政體剝奪人民權利的政治危險;在優質的政黨政治溫床之上,則可逐漸培養出中立的、專業的、價值的權力,包括三權分立與制衡體制。

在選舉制度上,因為政黨政治優於三權分立,所以選舉應選黨不選人。如何選黨呢?選擇政黨的標準有下列的順序:先看政黨的理念,再看政黨的腐敗程度,最後才看政黨推出的人選。如果政黨嚴重腐敗,則這個黨表裡不一,其理念也變得無意義。人選為何只在第三位?因為適當的人才是否有機會出頭要靠運氣,或有無群眾魅力,但這些與政策的優劣其實無關;如果政黨優質但候選人弱,他當選後可能需與黨內更多人分享權力、集體決策,優質黨內較多沒機會出頭的人才。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3 Oct 2018

上述理論以個人提出的「政治學的第一原理」為基礎。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貨幣最流通的原因

貨幣所以能成為最流通的貨品,因為對於降低我們的生存恐懼與滿足我們無止境的慾望,它能提供最大程度的交換機會。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4 Oct 2018

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自文藝復興時代開始人類從內建的動物性運算器解放》

《自文藝復興時代開始人類從內建的動物性運算器解放》

文藝復興開啟了歐洲的理性時代,隨後擴及全人類。理性消極地說是脫離感性,即擺脫人類天生內建的動物性思維模組或動物性運算器,積極地說是人能夠自主地、邏輯地思考,並建立了主體性或自我。對人類動物性思維或人類感性的最佳描述是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13 Oct 2018


文藝復興時代之後是啟蒙運動時代(約第十七世紀),這時代出現大科學家牛頓。在這時代個人認為自然科學與哲學相互影響,進而也影響到社會科學。下為維基百科「牛頓」一條內文中關於牛頓對啟蒙時代哲學家影響的英文版與中文(翻譯)版。關於在這階段哲學對自然科學的影響還可研究,也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代。

Enlightenment philosophers

Enlightenment philosophers chose a short history of scientific predecessors – Galileo, Boyle, and Newton principally – as the guides and guarantors of their applications of the singular concept of nature and natural law to every physical and social field of the day. In this respect, the lessons of history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s built upon it could be discarded.

It was Newton's conception of the universe based upon natural and rationally understandable laws that became one of the seeds for Enlightenment ideology. Locke and Voltaire applied concepts of natural law to political systems advocating intrinsic rights; the physiocrats and Adam Smith applied natural conceptions of psychology and self-interest to economic systems; and sociologists criticised the current social order for trying to fit history into natural models of progress. Monboddo and Samuel Clarke resisted elements of Newton's work, but eventually rationalised it to conform with their strong religious views of nature.

啟蒙運動的哲學家

啟蒙運動的哲學家們選擇了科學先驅的一小段歷史——主要是伽利略、波義耳和牛頓——作為他們將自然和自然法則的單獨概念應用於當時每處物理和社會領域的指南和保證。在此方面,歷史的啟示與建構於其上的社會結構不容廢棄。

牛頓基於自然和可理性認知法則的宇宙觀,促成了啟蒙運動意識形態的萌芽。洛克和伏爾泰將自然法則的概念應用於政治系統中,以提倡固有的權利;重農主義者和亞當·史密斯將心理學和利己主義的自然概念應用於經濟系統中;而社會學家則批評當時的社會秩序,以試圖讓歷史融入進步的自然模型裡。蒙博多和塞繆爾·克拉克一開始抵制牛頓的觀點,但後來他們重新解讀了牛頓的想法,使之與自己的宗教觀念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