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9日 星期六

《人生問題研究到了改弦更張時刻》

 《人生問題研究到了改弦更張時刻》


人生的問題該怎麼研究?哲學家常從死亡入手,並由此帶出人生意義的問題,個人長期主張「人生的意義在於做真與善的事」,這句話可展開為「人生的意義在於探索人類與宇宙真相以及普遍善待人類同種」。

 

人類與宇宙,令人震驚的是今日對這些的研究已進步到超出哲學史上想像的程度,生命科學家們的「共識」是人類從進化而來,當代天文物理學家們則「異口同聲」地警告地球被摧毀與人類滅絕的命運,「這些自然科學家大多數知道傳統哲學與宗教對精神超越性的想法卻不為所動」,反之,耗盡精力在故紙堆中的多數哲學工作者缺少與當代自然科學發展的聯繫,仍重施精神可超越死亡的套路,也已變得和宗教一樣獨斷。

 

今日這些受傳統荼毒的哲學工作者需要走出傳統,拓展視野,增加當代自然科學知識,重新出發;了解宇宙的要角從不在乎人類壽命的終結,甚至不在乎人類物種的滅絕。知識必須是開放的,面對新科學知識的挑戰,人生問題的研究可能需要換掉拆下舊弦換新弦,改變為從人類物種在宇宙的過去歷史與未來命運處切入。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Aug 2023

 

關鍵字:人生、死亡、人類將被滅絕的命運、人類共同的命運、哲學的第二次革命

2023年7月6日 星期四

天文物理學家Dr. Carl Sagen談地球這個"淡藍小點"

 天文物理學家Dr. Carl Sagen談地球這個「淡藍小點」



人生終究要面對死亡,死亡已無可逃避,我們希望至少能知道人生是怎麼一回事? 知道人生應在何處定錨? 知道人生的框架在哪裡? 知道人際之間要如何相處? 這些需要很多的知識,這些可能需要先擴大我們的視野或見識,擴大到了解地球與人類物種在宇宙的地位。

銀河星系(galaxy)有約2000億顆恆星,也就是太陽不過是銀河星系的2000億分之一。這個星系又有多大呢? 宇宙估計有2000億到2兆個星系(galaxies),因此地球不過是太平洋裡的一粒砂而已。這個對地球與對人類的認識應該是我們人生中應該知道的。

「Voyage 1」這個航海家1號太空船在1977發射升空,當1990年2月14日它在土星附近時,它從距離地球64億公里處拍攝地球,就是此處這張照片,在照片中心附近可看到一個懸浮在太陽系漆黑的背景的小點,這就是地球,地球如此之小。航海家1號在拍攝後繼續往外太空飛行,在2013年它飛出太陽系,飛向銀河星系中的其他2000億組星系。

在1990年建議NASA拍攝這張照片的Dr. Carl Sagen把照片中的地球形容為「Pale Blue Dot」,這可譯為「暗淡小藍點」或「淡藍小點」。


在BBC網址可見這張照片與2分鐘相關的YouTube: 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51491471



1996年Dr. Carl Sagen在一次講話中專就地球這個「Pale Blue Dot」發表了下面的講話:

再來看一眼這個小點。就在這裡。這就是家。這就是我們。在這個小點上,每一個你愛的人,每一個你認識的人,每一個你聽說過的人,每一個人,無論是誰,都在此度過一生。我們所有的快樂和掙扎,數以千萬自傲的宗教信仰、思想體系觀念意識,以及經濟學原理教義,每一個獵人或征服者,每一位勇士或懦夫,每一個文明的締造者或摧毀者,每一位君王或農夫,每一對陷入愛河的年輕伴侶,每一位為人父母者,所有充滿希望的小孩、發明家或探險者,每一位靈魂導師,每一個腐敗的政客,每一個所謂的『超級巨星』,每一個所謂的『至高領袖』,每一位我們人類史上的聖人或罪人……我們的一切一切,全部都存在於這樣一粒懸浮在一束陽光中的塵埃上。
(原文: We succeeded in taking that picture [from deep space], and, if you look at it, you see a dot. That's here. That's home. That's us. On it, everyone you ever heard of, every human being who ever lived, lived out their lives. The aggregate of all our joys and sufferings, thousands of confident religions, ideologies and economic doctrines, every hunter and forager, every hero and coward, every creator and destroyer of civilizations, every king and peasant, every young couple in love, every hopeful child, every mother and father, every inventor and explorer, every teacher of morals, every corrupt politician, every superstar, every supreme leader, every saint and sinner in the history of our species, lived there on a mote of dust, suspended in a sunbeam.)

地球,只是浩瀚宇宙競技場上一個小小的舞台。想想那些帝王將相揚起的腥風血雨,只為在榮耀和勝利中,短暫享受主宰著一個小點上一小部分的滋味。想想有些永無止境的殘暴,竟然就發生在這個小點上某個角落裡的一群人、與幾乎分不出任何區別的同樣這一個小點上的另一個角落的另一群人之間。他們之間的誤解能有多頻繁,他們之間想滅掉對方的願望能有多迫切,他們之間互相的仇恨能有多熾烈。我們的裝腔作勢與妄自尊大,我們以為自己在宇宙中享有特權的幻想,都被這顆發著微弱藍光的小點所挑戰。
(原文: The earth is a very small stage in a vast cosmic arena. Think of the rivers of blood spilled by all those generals and emperors so that in glory and in triumph they could become the momentary masters of a fraction of a dot. Think of the endless cruelties visited by the inhabitants of one corner of the dot on scarcely distinguishable inhabitants of some other corner of the dot. How frequent their misunderstandings, how eager they are to kill one another, how fervent their hatreds. Our posturings, our imagined self-importance, the delusion that we have some privileged position in the universe, are challenged by this point of pale light.)

我們的這顆星球,是一粒孤孤單單的微塵,被包裹在宇宙浩瀚的黑暗中。在我們有限的認知里,在這一片浩瀚之中,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救助會從別處而來幫助我們救贖自己。目前為止,地球是我們唯一所知有生命居住的世界。沒有其他地方——至少是在不遠的未來裡,可供我們這一物種移民。我們能夠造訪,但尚不能常駐。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目前為止只有地球是我們的立足之地。有人說,天文學是一門令人謙卑的、同時也是塑造性情的學問。也許沒有什麼能比從遙遠太空拍攝到的我們微小世界的這張照片,更能展示人類的自負有多愚蠢。對我而言,這也是在提醒我們的責任所在:更和善地對待彼此,並維護和珍惜這顆暗藍色的小點——這個我們目前所知唯一的家園。
(原文: Our planet is a lonely speck in the great enveloping cosmic dark. In our obscurity -- in all this vastness -- there is no hint that help will come from elsewhere to save us from ourselves. It is up to us. It's been said that astronomy is a humbling, and I might add, a character-building experience. To my mind, there is perhaps no better demonstration of the folly of human conceits than this distant image of our tiny world. To me, it underscores our responsibility to deal more kindly and compassionately with one another and to preserve and cherish that pale blue dot, the only home we've ever known.)

(以上Dr. Carl Sagen原文是由旅美天文學家丘宏義博士翻譯。)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人生 #人類共同的命運 #PaleBlueDot #淡藍小點 #陳立民 #陳立民ChenLihMing陳哲

2023年6月24日 星期六

台灣應停招約一半的哲學系所

 台灣應停招約一半的哲學系所,這是基於學術的理由。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4 Jun 2023




台灣應停招約一半的哲學系所,這是基於學術的理由。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4 Jun 2023



2023年1月13日 星期五

人文社會科學依深度可分為四級

人文與社會科學依深度可分為四個等級

人文與社會科學個人認為依深度可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級只有一個就是哲學,不過中國沒有哲學;第二級有經濟學、政治學、法律學與心理學,雖然後者的根本是在自然科學;其他學科則屬於第三與第四級。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3 Jan 2023



2022年9月23日 星期五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幫助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幫助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


個人認為每個人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在維持人類在宇宙永續生存這件事上盡些力,這事主要包括下列三項內容:一是讓人類在地球上能和平相處;二是使地球維持為人類的安全生存環境;三是到外星建立人類的居住地。其中第一項是政治學要努力的事,後兩項主要依賴自然科學的發展,但也需要政治上的共識與意志。


人生必死,個人還認為死亡是永久的滅絕與不存在宗教的救贖,人生在此劣境下能做到的最好結果可能是找到什麼自己認為還值得以生命換取的事物,以讓自己死得還有些價值或讓此生能有些意義,而這事物個人認為就是保障人類物種在宇宙的永續存活。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23 Sep 2022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幫助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


2022年8月21日 星期日

【以孟子為例 談儒家只有道德感性沒有道德理性】

 儒家倫理學是無效的、失敗,因為不辨理性與感性之別。


【以孟子為例 談儒家只有道德感性沒有道德理性】

道德必須是普遍的,孟子批墨子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朱且不論,孟子批墨子博愛是無父是禽獸。基本上,儒家主張仁愛有差等、仁愛有親疏遠近之分,這在社會上可行,人有共鳴,但這是人的動物性(或感性)相同,這是違反倫理學基本原則的,這基本原則就是道德必須是普遍的、無差等的,或如墨子說必須愛必須是兼愛;這或許永遠達不到,但這是道德的基本原理原則。

孟子論四端,「人皆有不忍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這四端是事實,但這些其實是人動物性的或感性的反應,感性走不遠,不具普遍性不足以為道德。

反之,根據當代心理學,人基本上也是妒忌的、有私心的、表裡不一的等,這也也可說是惡之根,這些是孟子四端的反證,這些和孟子依樣都是感性的。

道德必須是普遍的,不只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人性自然反應,而且是要普遍的對待。儒家固然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普遍目標,但沒有進程,是空的。

只有具普遍性性質的才是道德,道德必須是以動機或出發點論的,必須是義務的,不理會個人的自然反應。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21 Aug 2022

2022年4月13日 星期三

禁止核戰等應成為更明顯的知識與應寫入中學教科書

禁止核戰與禁止任何威脅人類生存的行徑屬於道德的第一義務,它應成為更明顯的、更意識清楚的知識,絕對需要寫入各國的中學生教科書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4 Apr 2022

禁止核戰與禁止任何威脅人類生存的行徑屬於道德的第一義務,它應成為更明顯的、更意識清楚的知識,絕對需要寫入各國的中學生教科書內。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於 14 Apr 2022


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為道德學的第一義務。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4 Dec 2016



維持人類在宇宙的永續生存為道德學的第一義務。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4 Dec 2016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認識論或知識論之始》

  《認識論或知識論之始》


人類原初的、人之動物本性的認知方式不是接受式的、空白的,而是投射燈式的、投射特定意義模式的,其投射的主要意義模式是由無意識的防衛機制產生,目的在使人免於對死亡的恐懼而能存活下去,例如天道、天人合一。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Nov 2021



 《認識論或知識論之始》

 

人類原初的、人之動物本性的認知方式不是接受式的、空白的,而是投射燈式的、投射特定意義模式的,其投射的主要意義模式是由無意識的防衛機制產生,目的在使人免於對死亡的恐懼而能存活下去,例如天道、天人合一。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Nov 2021 


《認識論或知識論之始》

 

《認識論或知識論之始》

 

人類原初的、人之動物本性的認知方式不是接受式的、空白的,而是投射燈式的、投射特定意義模式的,其投射的主要意義模式是由無意識的防衛機制產生,目的在使人免於對死亡的恐懼而能存活下去,例如天道、天人合一。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Nov 2021



《認識論或知識論之始》

 

人類原初的、人之動物本性的認知方式不是接受式的、空白的,而是投射燈式的、投射特定意義模式的,其投射的主要意義模式是由無意識的防衛機制產生,目的在使人免於對死亡的恐懼而能存活下去,例如天道、天人合一。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於 19 Nov 2021



2021年11月8日 星期一

《(謝長廷廈門祭祖)與連宋吳祭黃帝陵不同》兩岸統一是不道德的 批血濃於水的民族主義

《(謝長廷廈門祭祖)與連宋吳祭黃帝陵不同》
2012-10-08 刊登於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
陳立民(陳哲)

謝前院長赴中國到廈門祭祖,祖先對自己有存在與養育之恩,應該感謝,這與連戰、宋楚瑜、吳伯雄到山西祭黃帝陵不同,那是民族主義。

國共民族主義的主要內容是種族主義,即講人種、血緣、基因等。這些其實是「人的動物性」。當國共講民族主義訴諸於「血濃於水」、「炎黃子孫」、「兩岸一家」等之時,都是訴諸種族、血緣、基因,即只訴諸人的動物性(但人不是畜生;但國共卻提醒台灣人不能「數典忘祖」,主張民族統一是「大是大非」,主張民族「大義」等,也就是認為民族主義是道德義務。

但是,不論血的濃淡,都與道德不相干irrelevant

民族主義其實是區分「本族vs.外族」,就是有分,有分就不能放諸四海而皆準,就不可能是道德。歷史也證明,民族主義是造成人類戰爭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了人類社會的道德秩序與世界和平,我們應該主張人權、民主、正義普世價值的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而非狹隘的民族主義。

(作者為「人權陣線」與網路「網友行動平台.台灣茉莉花革命」社團召集人)




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在上篇自由時報文之前兩天的原稿見下與截圖:
【國共狹隘的民族主義 (血緣種族部份)】
2012/10/06

台灣人不論是外省人還是本省人到中國有的會祭祖。祖先與父母自己有存在與養育之恩,應該感謝。但這與連戰、宋楚瑜、吳伯雄到山西祭黃帝陵不同,那是民族主義。

國共民族主義的主要內容是種族主義,即講人種、血緣、基因等。這些其實是「人的動物性」。人不是動物,人也不是電腦,人與動物與電腦不同之處在於人有自由、有主體性,也可說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他的精神。

當國共講民族主義訴諸於「血濃於水」、「炎黃子孫」、「兩岸一家」等之時,都是訴諸種族、血緣、基因,即只訴諸人的動物性;但國共卻提醒台灣人不能「數典忘祖」,主張民族統一是「大是大非」的事,主張民族「大義」等,也就是認為民族主義是道德義務。

但是不論血的濃淡,和動物、電腦一樣,都與道德無關、與道德不相干 (irrelevant)。

民族主義「本身」合乎道德嗎?德國哲學家康德主張只有普遍的才是道德,普遍就是不能有分,不能偏心。民族主義其實是區分「本族vs外族」,並主張本族優先與本族至上的思想。民族主義就是有分,有分就不不能放諸四海而皆準,就不可能是道德。歷史也證明,民族主義是造成人類戰爭的主要原因之一。

今天我們應主張人權、民主、正義普世價值的世界主義 (cosmopolitanism),而非狹隘的民族主義。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on 6 Oct 2012
邀請google「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圖片,可見約300張個人學術圖卡與街頭抗爭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