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定義」是個偽概念》

「定義」是個偽概念》

「定義」這個概念是有問題的,此問題從牛津字典的自我矛盾的狀況就可看出。假定有一個從未「定義」一詞的人想要了解它,首先牛津字典 “Definition of definition” 這個標題他就看不懂,因為這對他來說等於是「x x」,很奇怪的、不合理的東西。(見下圖)繼續看下去,此標提下的主要內容為 “An exact statement or description of the nature, or meaning of something”

此說明裡有幾個關鍵字,可逐一檢視,但我們只要看其中一字 “statement”(敘述)牛津字典對它的定義就會發現問題。看牛津字典談 “statement”,首先 “Definition of Statement” 這個標題詢問者就看不懂,勿忘了詢問者本不知 “definition” 是什麼,只能說牛津字典連下了兩個不合理的標題。(見下圖)

 
更詭異的是內容,牛津字典說 “statement” “a definite or clear expression of something in speech or writing”。在前面 “definition” 被以 “statement” 來定義或來說明,此處 “statement” 卻倒過來以 “definite”,這個 “definition” 字的形容詞形式來定義或來說明;形式上來看,先用 “S” 來說明 “D”,再用 “D” 來說明 “S”,這是「循環論證」(vicious circle);對一個不懂 “D” 的人來說,從這個循環論證過程他無法獲得或增加任何知識。

再舉例來說明「循環論證」,譬如到火星的太空人在火星上看到了一個 “A”,我們請他告訴我們 “A” 是什麼,他用 “B” 來說明。但我們也不懂 “B” 是什麼,再請他說明 “B” 結果他用 “A” 說明 “B”,最後我們當然不知 “A” 是什麼。如果他用任何 “A” 以外的的事物來說明 “B”,我們有可能懂,但他偏偏卻用我們不懂的、問他的 “A” 倒過來說明 “B”,我們當然「不可能」知道 “A” 是什麼了。他不能先 “A←B,再 “B←A,這樣「循環說明」,好像狗想咬自己的尾巴,原地打轉。

個人長期以來認為「定義」這個概念是有問題的。「定義是什麼?」個人認為「定義」是個「偽概念」或「偽現象」,個人計劃以兩步驟來處理它。一年前個人已提出第一步驟,即個人主張「定義是最簡潔的理論。」也就是沒有「定義」這個東西,它是被誤認的現象,它其實是理論。(見下圖)


對於它是個「偽現象」,個人在數月前也有些說明。

定義是最簡潔的理論(談「定義」之二)】
「定義」是個偽現象。舉相似例子來說,當某彩券行開出樂透彩頭獎時,有些人認為該彩券行的中獎機率較高。這種想法所「捕捉到」的其實是個「在現實界並不存在」的現象。同樣,並沒有「定義」這個東西,實際存在的只是最簡短的理論這個現象。一般所謂的「definition」或「定義」,其實只是被誤認之最簡潔的理論這個現象。定義其實就是最簡潔的理論。
(見下圖)


如果個人對「定義」問題的觀點正確,目前大概只有極少人看到它的問題。網路上最有名的《Stand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其內容中的 "2.6 Vicious-Circle Principle"  "2.7 Circular Definitions" 和個人此處所言都見到同一問題,可比較個人的處理。此 Encyclopedia 數年前的版本還未談到此問題。(見下二截圖)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下面搜集了一些對「定義」概念見解的現狀:
下為目前搜尋「定義」,前十名的截圖:


下為目前中文維基百科談「定義」的三張截圖:




下為目前粵語維基百科談「定義」的截圖:
下為目前搜尋「Definition」,前十五名的截圖:



下為目前英文維基百科「Definition」一條的部份截圖:


下為目前德文維基百科「Definition」一條的部份截圖: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CLM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人生的意義與人是意義的動物》

《人生的意義與人是意義的動物》

「人是意義的動物」。人為自己的行動設定目標,更對自己的目標有一套意義式的說法。人有意識地或不自覺地想知道自己出現於宇宙與世間所為何來;較能深思的人也希望自己的人生不致一切枉然。

時至今日,人類來自自然已不容懷疑。證據與知識也顯示,人類可能滅絕,太陽系與地球也可能毀滅。當人類可能灰飛煙滅時,人類曾經在宇宙出現過的事件並無意義;連人類的曾經存在都無意義,個別人的人生當然更無意義。人需有智慧與勇氣面對自己的人生並無意義、人類並不偉大與人類並不被需要等的真相。

個人認為「人生本身並無意義」或「人生在先天上並無意義」。但人生意義的問題常浮現於人心,它甚至是一些人一生努力的方向,這些都是事實。它們是怎麼發生的?個人認為,首先人天生配備有意義軟體,或意義是人之動物本性(或人性,或感性)的內容之一。「人性」不可能完全戒除,所以「人生意義」的事必浮現於我心。另一原因為人是有主體性或自我的,人的「理性」不希望人生空來一場,因而「追求人生的意義」。是故,關心與追求意義是人生的宿命。

人類可能建立什麼樣的意義?因為人類可能毀滅,故永恆的意義不可能存在,人類只可能建立有限的人生意義,也就是說只在人類社會內有效的人生意義。

怎樣才算人生有意義?個人認為,「人生意義只和真、善有關」,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做了真與善的事情時,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

善只是人類關心的議題;真的知識如果在人類滅絕後,這個知識也是沒有觀看者與操縱者的知識,有無此知識就宇宙變化而言無差別;所以,真與善的人生意義終究只具人類共同主觀的價值。

總之,人必然是意義的動物,人生的意義只和真、善有關,人生的意義只在人類社會內有效。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撰於 13 Nov 2016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川普當選後 蔡英文首次談台美中關係

12 日蔡英文總統接受自由時報的專訪, 下為關於兩岸軍事的部份內容:
問:美國選後,不少國家對於川普當選感到焦慮,日韓等國已經與川普方面有所接觸,對於川普的日韓分攤軍費或自亞洲撤離美軍說,您認為是否會牽動兩岸的態勢?
總統:我相信川普在選後會把其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總體戰略重新思考一遍,他未來會做什麼事其實與他的戰略觀有關,我相信他的團隊也會做整體情勢的評估與戰略規劃。在台灣也是一樣,我們做很多事情時,都一定要先把戰略弄清楚。川普選舉時講的每件事,講的這一句、那一句,最後會總結在他的戰略規劃裡,因此我覺得我們不需要急著下結論,通常新舊政府交接後會進入穩定期,我相信最晚六個月的期間,就可看出他比較清楚的戰略圖像,或許會更早出現也說不定。
問:川普未來有關外交可能的新人事,政府有多少理解?過去是否充分互動、並建立信任關係?
總統:不要忘了,民進黨上次執政時,有很大一段時間也是美國共和黨在執政,兩國的執政者與執政者之間,本來就有比較頻繁的接觸,對於共和黨黨內相關的人,相信我們應該有一定的人際網絡去連結。
問:不過,川普畢竟是個非典型的人物,他與共和黨的連結與傳統政客的脈絡不同,政府是否也掌握了這個特殊性?
總統:川普當然有他的特殊性。但是,外交與安全戰略領域其實是非常專業的領域,我相信他將來也會借重很多專業人才,這些專業人才不可能是今天才出現,一定是有脈絡可循的一群人,從中就可判斷其將來政策走向的可能性。
最重要的,包括「台灣關係法」,台美之間的基本結構是存在的,這是長久以來的關係,或許因為領導人的更迭,有一些調整或變化,但是其基本結構與基礎會有一些穩定性的作用。

維持現狀立場下 做動態平衡

問:您五二○上任後,提出的「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架構,在美國新情勢出現後,會有任何調整或改變嗎?
總統:到現在為止,「維持現狀」應該是符合各方最大利益的政策主張,但絕對不會是靜態不動的維持現狀,會因為情勢的轉變再做一次平衡,在維持現狀的基本立場下做動態的平衡,美國政府的更迭當然也帶來一些變數,我們會視變數的發展再做平衡。
有部分人士說,川普執政將使台灣失去依賴美國制衡中國大陸的籌碼,這是非常扭曲和錯誤的思考。事實上,美國不論哪一黨執政,對台海關係的最高政策準則,就是「維持現狀」,因為這是最符合美國及亞太地區的集體利益。
台灣作為區域和平的堅定維護者,我也要再次重申政府對兩岸關係的基本立場,就是維持台灣民主及台海和平的現狀,我也主張,在深化民主機制的基礎上,以更前瞻積極的作為,推動兩岸建設性的交流與對話,建構可長可久的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我們相信,這樣的立場和主張會受到美國朝野的一致肯定和支持,這和所謂「聯美制中」完全無關,我們也希望,美國和中國大陸的關係能夠維持穩定和諧,因為這也符合台灣的整體利益。

持續對台軍售 符合美國利益

問:一般認為,川普當選,台灣未來取得美國軍售的機會將大增,但恐怕在軍購費用會增加,要付出比較大的代價,政府如何因應?
總統:共和黨傳統上一向支持台美關係正向發展,今年通過的「二○一六年共和黨黨綱」,更首度列入「對台六項保證」,並且強調支持對台灣出售防禦性武器以及支持台灣國際參與。我相信未來川普政府也會持續此一傳統,支持對台軍售政策及加強台美軍事合作,因為這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至於付費問題,我們必須心裡有一個認知,每個國家對自己的國防,本來就應負擔最大的責任,區域的和平穩定,是區域中每個國家要共同負擔的責任。同樣的,兩岸與區域的穩定和平,是大家共同的利益所在,也有大家要共同承擔的責任
新聞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051391

問鼎白宮敗北 希拉蕊歸咎 FBI 局長柯米

問鼎白宮敗北 希拉蕊歸咎FBI局長柯米

〔中央社 2016-11-13  05:00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於 11 月 8 日美國大選爆冷落敗,據兩名與會人士披露,她今天與主要選舉金主視訊會議時,把敗選歸咎於聯邦調查局(FBI)局長柯米。
於 11 月 8 日大選投票前夕,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幾乎在所有全國性民調中都被看好能勝出,結果卻是共和黨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意外勝選,震驚眾多美國人,並引發全美各地爆發示威抗議潮。
落敗的希拉蕊.柯林頓於 9 日早上發表敗選演說後,一直保持低調。
據兩名與會人士告訴路透社,希拉蕊.柯林頓今天與支持者視訊會議時表示,她的競選團隊和民主黨已從超過 300 萬個人捐款者,募得 9 億美元。
希拉蕊.柯林頓說,她的挫敗,要怪柯米(James Comey)於大選登場數天前致函國會,宣布針對她任職國務卿期間使用私人電郵伺服器處理公務,是否涉及不當處理機密重啟調查。
柯米於 1 週後宣布,檢視過新發現電郵後,他持續認為希拉蕊.柯林頓不該被起訴,但政治傷害已造成。
兩位參與視訊會議人士透露,希拉蕊.柯林頓告訴她的捐款者,川普逮住柯米的前後兩次宣布,利用它們來攻擊她。
希拉蕊.柯林頓說,雖然柯米的第 2 封信函澄清她沒犯罪,但那已加深川普支持者的信念,認為體制遭到操弄,以有利於她,並激勵他們於投票日當天動員起來。
記者目前尚未連絡到希拉蕊.柯林頓的發言人,針對此置評。

華府美國智庫專家談川普可能的台海策略 其深度在台灣很難看見

華府新成立、親獨派的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TI) 在川普當選次日舉辦了一場關於美國對台海「戰略模糊性」的研討會。幾位美國智庫專家認為美國應「更明確」地表達美國協防台灣,不過他們也明言有些情況美國是不會幫助台灣的。他們的發言是個人在川普當選後見到最深入的見解,在台灣未見到。報導這則研討會新聞的「中評社」在台灣也非常活躍,個人猜測是中國國台辦的假民間媒體。


參加研討會的美智庫專家,左博斯科,中格理芬,右柯爾比。

下為這則新聞:
美新總統剛選出 華府又聞明確協防台灣聲
中評社 http://www.CRNTT.com   2016-11-11 00:17:37

中評社華盛頓 11 10 日電(記者 余東暉)美國大選剛落幕,華府的台海問題研究學界就傳出希望特朗普政府改變對台“戰略模糊性”,明確表態會協防台灣的聲音。前五角大樓官員稱,這是按下“重啟”按鈕的好機會。

  新近成立的“全球台灣研究所”(GTI9 日舉行“美國新總統下的戰略模糊性”研討會,探討特朗普總統上台後改變對台“戰略模糊性”的可能性

“戰略模糊性”持續多年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客座高級研究員博斯科(Joseph Bosco認為,朝鮮戰爭就是因為 1950 年美國沒有把韓國和台灣納入其亞洲防衛體系的“戰略模糊性”,導致誤判才發生的。艾森豪威爾在朝鮮戰爭後與台灣簽署防衛條約,直到 1971 年尼克松訪華前,美國第七艦隊從台海撤走。美中簽署“上海公報”,沒有明說協防台灣,是又一種“戰略模糊性”的開始。

  曾任美國防長辦公室中國事務官的博斯科稱,從那時開始,亞太地區對威脅的看法在進化中,美國以政策表態的方式來應對威脅1995 台海危機時,克林頓政府派航母群去台海示威。克林頓政府的助理防長約瑟夫·奈被中方官員問到“如果大陸進攻台灣,美國做什麼”時回應“我們不知道,你們也不知道,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博斯科說,這就是宣示的“戰略模糊性”,給中方感覺有些情況下美方是不會協防台灣的。到了小布什時期,他一度說過“會採取任何措施”協防台灣,但在中方壓力下很快退回“戰略模糊性”。 

美軍干預台海越來越難

  “新美國安全中心”高級研究員柯爾比(Elbridge Colby曾寫過“美國對台戰略模糊是危險的”專文。他在研討會上闡釋,“戰略模糊性”只有特定情形下才能發揮好作用,尤其是在兩方軍力對比有明顯差距的情況下。比如上世紀 90 年代,中美軍力差距很大,美軍可以有限的代價來干預台海戰事。因此即便美國沒有表現出強烈的干預決心,其強大的能力也會令中國三思。另外北京當時還會設想有朝一日台灣會自願回歸中國。

  柯爾比指出,現在這兩種情形已不複存在。台海軍事形勢對台美已經困難得多,台方曾預估 2020 年即便美軍干預也阻止不了解放軍攻台,而美方自己各種研究也承認,軍事干預變得越來越困難,代價會很大。另一個因素就是台灣民意與中國漸行漸遠,多數人不願意改變現狀。

  這位曾擔任美國軍方和羅姆尼競選顧問的學者指出,很難想象如果台灣受到“不正當”攻擊,美國不會協防台灣。但美方的立場要向中方表明,讓對方清楚知道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生什麼事情。柯爾比傾向於認為,特定情況下美國不會協防,比如台灣宣布獨立,激怒中國大陸或不與美國協商的重大政治軍事行動。他建議,台灣要一直與美國保持協商,一直使台灣在政治上處於理性一方的位置。另一方面,台灣要真正努力加強自衛能力,令對方進攻和封鎖更難,爭取時間,讓美國能更有效介入,也讓美方的干預更容易也更可能。 

公開又不刺激北京?

  美方如果改變對台“戰略模糊性”,一定會招來中方的強烈反應。博斯科承認中方一定會這樣,甚至會切斷中美軍事交往,以往曾經發生過,但他認為中方不會採取具體行動。他稱,“反分裂國家法”已經賦予北京對台動武權利,美方應當明確表明,任何對台行動都會招致美方反應。 

  柯爾比認為,不必以正式宣布這樣“戳眼睛”的方式,來明確宣布美國會協防台灣;應權衡各種競爭性的利益,以一種更公開但又不過分激怒中國的方式進行,將中方做出反應的後果最小化。博斯科認為,可以用微妙的方式,比如美國領導人在一個政策講話中,在表達一系列關切時提到台灣,但一定要公開表示美方的承諾。 

“重啟”對台政策評估

  在場旁聽的前美國海軍陸戰隊太平洋司令,奧巴馬政府初期擔任五角大樓亞太事務助理防長的格里格森(Wallace Gregson發言表示,美方過去幾年對中方採取行動的回應不夠強硬。美國政府的變化,是一個按下“重啟”按鈕的好機會,要更坦率公開地表明對台灣的防衛承諾,確保美方理解,中方也理解。

  至於特朗普上台後的對台政策如何,在場專家都語焉不詳,因為特朗普在競選中根本沒有涉及。曾任國會助理的“外交政策研究所”執行主任格里芬(Christopher Griffin表示,競選語言與治理語言有區別,“特朗普總統”說什麼比“特朗普候選人”說過什麼更重要。應當密切關注特朗普內閣的人事安排,以及下屆政府高官的經歷和立場。

  博斯科表示,美國新政府若在朝鮮、南海、台灣三大可能的衝突點上更明確地表明立場是有好處的。柯爾比稱,台灣如果遭受“不正當”攻擊,美方一定要做出強烈反應,否則“戰略模糊性”會被人認為是美國退縮的盾牌。格里芬認為,“台灣關係法”與戰略清晰不矛盾,不是一定要修改“台灣關係法”才能改變“戰略模糊性”,但通過府院磋商,加強在對台政策上的協調是有好處的。 


網址:http://hk.crntt.com/doc/1044/6/4/3/104464320.html?coluid=93&kindid=7950&docid=104464320&mdate=1111013850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 政治學原理 政治學的第一原理 政治學的兩大原理 】

今天自由時報駐華盛頓記者刊出一篇對前副總統錢尼亞太副顧問葉望輝(Stephen Yates)的專訪,感謝這位台灣長期的好友,希望他和個人對政治學有相同看法

關於政治學原理,個人至今已發表政治學的第一原理與政治學的兩大原理

 政治學最重要的兩大原理 

掌權者的濫權與擴權源泉滾滾,政黨間的鬥爭也是源泉滾滾,這兩個源泉滾滾且無限蔓延的現象構成了政治學兩個最重要的原理。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製卡於 31 Mar 2016
20160331

 政治學的第一原理 政治學的第一命題 政治學的起點 

掌權者的本質是保權、濫權、擴權,以至於極權,而且是以秘密的、欺騙的、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這可能是「政治學的第一原理」或「政治學的第一命題」或「政治學的起點」。

十九世紀英國歷史學家阿克頓勳爵(Lord Acton 1834-1902)曾說:「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個人的命題可能比艾克登的更精確,而且明指它在政治學理論上或政治學原理上是「政治學的第一命題」或「政治學的基本原理」,也可說是「政治學的起點」。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製卡於 5 Feb 2015
20150205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 引發25個城市數萬名不滿民眾抗議遊行

11 日台灣兩大兩小報的頭版頭條還是報導川普當選總統的事,出人意外的是重點是美國一些選民上街抗議,吼叫「(川普)不是我的總統!」,加州甚至興起「加州脫美」運動。這些顯示「一個總統、兩個美國」的現象顯示一般民主選舉制度的弱點,以及特殊的美國世俗民主問題。此外,這和 5 月「英國脫歐」也有相似之處,個人有時間時想探討一下。

 下為今日兩大兩小報頭條:
2016 11 11 日台灣各報頭條速報
中央社 發稿時間:2016/11/11 07:08

聯合報:分裂的美國 喊團結
(中央社網站)聯合報 11 日報導,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出乎各界意外,面對未來四年川普主政所產生的變局與衝擊,美國朝野兩大黨以及美國在國際社會的盟友和對手在震驚過後,努力站穩步伐,開始未雨綢繆。

中國時報:川普百日新政 翻轉美利堅
(中央社網站)中國時報 11 日報導,政治素人川普爆冷當選美國總統後,真正的挑戰才要展開,他選前於賓州發表的重大政策演說,在他勝選後立刻被提出檢視。在這份擘劃入主白宮後百日內推行的系列新政中,川普宣稱將把歐巴馬總統的健保改革、移民改革,以及自由貿易協定,納入優先推翻的目標。不過這些主張能否落實,仍存在變數。

蘋果日報:反川普 25 城示威潮
(中央社網站)蘋果日報 11 日報導,在選戰中引爆諸多爭議的狂人川普,意外在周二的美國總統大選勝出後,全美隨即動亂四起,持續到昨天,至少 25 個城市共數萬名不滿他當選的民眾抗議遊行,焚燒川普肖像,或燒垃圾、佔據高速公路,悲憤高呼:「(川普)不是我的總統!」示威者與警方發生零星衝突。加州更有團體倡議「加州脫美」運動,盼能從川普治理的國家中獨立。

自由時報:反對川普 怒火延燒
(中央社網站)自由時報 11 日報導,美國大選雖已塵埃落定,但撕裂美國的後果正在擴大。九日相繼傳出反川普人士在美國幾個主要城市和大學校園示威遊行,且抗議有激化趨勢。雖然美國總統歐巴馬、落敗的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九日都懇求民眾團結,希拉蕊還呼籲人民給川普「領導的機會」,但許多抗議群眾置若罔聞,在示威現場,隨處可見川普「不是我們的總統」的標語,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這現象是「一個總統、兩個美國」或
「分裂的美國」

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美國總統選舉 選民用刪去法 選比較不爛的

政治學分析的好案例

美國兩百多年民主歷史上如此 台灣剉咧等!

21161109 蘋果日報重點新聞包括:
選民刪去法 選比較不爛的

川普和希拉蕊被視為史上最不受歡迎的美國總統候選人,阿拉巴馬州27歲選民拉金諾本來在兩人之間猶豫不決,「我感覺自己被兩個方向扯,最後決定投給(獨立候選人)強森,因為這整場選舉太瘋狂了」。他說出了不少人心聲,民調顯示不少年輕人對川、希兩人都不具好感,須仰賴「刪去法」來決定投給誰。儘管如此,今年提前投票情況踴躍,至前天約4320萬人完成提早投票。過去幾日許多投票所外大排長龍,選民須等數小時才能投票。

美國總統選舉希拉蕊必必山崩式大勝 緊張過程都是媒體炒作

個人猜測美國總統選舉希拉蕊會山崩式的大勝。事實是從提名起 Hillary 一路領先,其實從許多美國共和黨大老與實力人物與川普切割這種從未發生過的事也可知。新聞媒體為了跟連續劇、娛樂、體育等其它節目搶收視率,及與其它生活活動搶關注力,挑選比較緊張的美國新聞,挑選離奇的民調,欺騙觀眾說美國總統選舉很緊張,讓觀眾關注新聞台,其實整個過程都是演戲。電郵門事件也從頭到尾沒影響過大局。媒體如果說真話,說 Hillary 贏定了,這次報導美國總統選舉的新聞就很冷,就沒人理會,新聞台與政治新聞就喝西北風。美國媒體和台灣媒體都一樣。至於台灣選舉,媒體報導的新聞基本上也如此,就是炒作新聞。

陳立民 Chen Lih Ming (陳哲)

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歐美研究:各教教徒道德水準較一般俗人為低】

基督宗教 (Christianity, 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與猶太教等) 總是對它們的教徒洗腦,說它們信徒的道德水準比一般人要高。但是歐美長期以來的實證調查指出,基督宗教信徒的道德水準實際上比一般俗人還要低。

個人認為基本上是它的道德理論有問題。如所有的宗教在基督宗教裡神是核心,基督宗教徒行善是為了上天堂與光耀神,不是為道德而道德,不是無所為而為。這導致當善與信仰相衝突時,基督宗教徒即放棄道德的目的。在康德的道德哲學裡道德必須是「自律」(autonomy) 的,即道德行為的目的是道德「自」身。反之,基督宗教卻是為永生而道德,在康德這是無法建立道德理論的「他律」(heteronomy)

基於基督宗教的這項本質,教會明教暗示信徒「敬畏神」、「服侍神」、「取悅神」,甚至於「賄賂神」與教會。教徒自以為是「神的寵兒,有做不道德事的本錢」,甚至「只要拍神的馬屁」就可以做壞事,在這種教義下產生的信徒基本上是「雙重人格」或「偽君子」。個人長期近身觀察德國基督宗教徒,認為他們大多是偽君子;或說德國有兩類人,一類是偽君子的基督宗教徒,另一類是比基督宗教徒更有道德的人。

不過不止基督宗教如此,台灣與中國傳統的佛教與道教等也是如此,許多佛道教信徒「燒香拜佛一個不少,就是心不好」,甚至「賄賂神」大行其道。宗教很像共產主義,說得天花亂墜,實際上是說一套做一套。中國人民要了解中共統治下中國的真相,必須翻牆或到外國看中國的資訊,同樣要知道宗教真相,必須離開教會這個洗腦圈,看看批評宗教者的看法。

無宗教時代 後宗教時代 台灣反宗教者聯盟陳立民   Chen Lih Ming(陳哲

相關歐美研究報導見下網址:

下為一則美國的研究報導:
美研究:有信仰的孩子較自私
蘋果日報 2015110700:30

有虔誠信仰的家庭就能教育出更好的孩子嗎?答案可能剛好相反。根據美國一項研究,出身於虔誠信仰家庭的孩子比無神論家庭教育出的孩子更自私。

美國芝加哥大學最近針對 1170 名年紀介於 512 歲兒童進行測試,看看哪些家庭出生的兒童最願意分享。研究人員先給受試兒童 30 張貼紙,並要他們選出其中最喜歡的 10 張。接著研究人員向孩子說明,這10 張貼紙屬於他們個人,但學校裡不是每個人都能拿到貼紙,問他們是否願意把貼紙分享給其他不認識的小朋友。

結果發現,不論信仰基督教或伊斯蘭教,出身於有信仰家庭的孩子反而更不願分享貼紙。負責此研究的迪瑟提(Jean Decety)表示,外界過去一直有刻板印象認為有虔誠信仰的家庭,可教出「更好的人」,但研究卻顯示,反而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更能無私愛人並和社會分享利益。迪瑟提說,雖然無法確認原因,但信仰宗教很可能讓人誤以為自己有犯錯的本錢,又被稱為擁有「道德授權」:「道德授權是以一種『好事』來判定另一件事為『壞事』,但很多時候根本沒有先加以了解。」

迪瑟提還說,擁有信仰者認為自己因為信教就是好人,所以有權做一些不好的事:「這是一種有趣的心理缺陷:當我們做些有助增強正面形象的事情時,我們也比較不擔心自己因從事不道德行為所引發的後果,更因此較容易選擇做些不對的事。」、「我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宗教不代表道德保證,而宗教與道德根本是兩件事。以世俗價值為主的社會比以宗教價值立國的社會更和平也更健康。」(桂家齊/綜合外電報導)
上則新聞網址:

上則新聞所根據的兩則原始英文報導網址: